![]() | 滿族拍水舞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滿族拍水舞又名“拍水茶茶妞”,“茶茶”為女真語少女之意。黑龍江省牡丹江寧安一帶流傳的滿族拍水舞,主要表現(xiàn)母親教女兒們用盆、瓢、勺在河邊舀魚并嬉戲的內(nèi)容。由1人扮母親,2人扮姐妹。舞蹈動作有“橫影”、“轉(zhuǎn)盆”、“搭盼”、“海青眼”等,具有戲劇性、趣味性和幽默性,直接反映出滿族人民遠古時的生活狀態(tài)![詳細] |
![]() | 朝鮮族擊打舞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東寧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崔云準李明子擊打舞屬于朝鮮農(nóng)樂舞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朝鮮族農(nóng)民在舉行慶祝豐收、嫁娶、祝壽等活動酒宴時的即興表演,歷經(jīng)百年歷史演變。其特點是氣氛熱烈,節(jié)奏明快,動作瀟灑,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體現(xiàn)出朝鮮族農(nóng)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精神風貌。……[詳細] |
![]() | 朝鮮族農(nóng)樂舞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代表性傳承人:李榮農(nóng)樂舞是朝鮮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形式之一,融音樂、舞蹈、歌唱為一體,表現(xiàn)出民族民間藝術崇尚世俗、快樂、自由的基因。其源于農(nóng)民勞作一年豐收后的喜悅舉止,亦有古代祭祀豐收、感謝上蒼的多重成分。作為朝鮮族的民間傳統(tǒng)活動,體現(xiàn)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消除田間勞作疲憊、抒發(fā)豐收歡樂、渴望取得更大豐收的心愿![詳細] |
![]() | 朝鮮族牙拍舞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金成春牙拍舞屬朝鮮族古典宮廷舞,分祭樂舞和宴飲助興樂舞。牙拍即笏(hù),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手持的工具,F(xiàn)今的牙拍舞經(jīng)宮廷樂師加工后傳入民間,依然保留著原舞的基本特征。舞蹈分三種,一是獨舞,二是雙人舞,三是群舞,三種形式均承襲了朝鮮族宮廷樂舞的表演風格,典雅溫柔,含蓄深沉,音樂曲調(diào)流暢,委婉柔情。……[詳細] |
![]() | 朝鮮族頂水舞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館代表性傳承人:姜順今頂水舞因舞者頂著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鮮族婦女表演的傳統(tǒng)舞蹈,源于生活并在民間廣泛流傳。朝鮮族婦女到河邊用壇子取水,由于手托著后背上的孩子,就用頭頂著水罐而回。舞蹈以“踏波步”、“挫墊步”和“碎步”為基本步伐,主要有“甜泉舀水”、“玉指彈珠”等動作,舞姿輕松優(yōu)美,舞蹈抒發(fā)了取水人歡樂喜悅的情感。為便于起舞,舞者多……[詳細] |
![]() | 滿族楊烈舞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滿族楊烈舞是反映滿族八旗官兵騎射武功神勇、贊頌先祖英武業(yè)績的舞蹈,進入宮廷后稱“慶隆舞”,流傳于黑龍江寧古塔滿族聚居區(qū)。每逢春節(jié)時表演,舞者2人(或9人),1人(或8人)著戎裝扮八旗軍士,另一人扮民間傳說中的“媽狐子”,表現(xiàn)軍士騎馬持弓射殺怪獸的情節(jié)。滿族楊烈舞具有民族原生態(tài)風貌,突出表現(xiàn)漁獵、騎射文化的特征。……[詳細] |
![]() | 滿族巴拉莽式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滿族巴拉莽式是薩滿祭天、祭山儀式(即跳神)完畢后,由男女青年起舞直至深夜的群體舞蹈。舞者皆赤膊披發(fā),男著皮裙持手鈴,女著柳葉裙。舞蹈有8段,傳承下來有“開門紅”、“滿堂紅”、“二點鼓”、“整陣容”和“喜火樂”等5段。巴拉人屬黑龍江滿族的一支,祖居牡丹江西部張廣才嶺山區(qū),以狩獵為生,清中后期才下山定居,保持著每年春季祭天、祭山的傳統(tǒng)習俗。巴拉……[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東寧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張淑霞東寧大鼓是東北大鼓的一個流派,主要流傳于東寧縣周邊區(qū)域,始于清末民國初期,有近百年的歷史。東寧大鼓它借鑒了奉天大鼓、西河大鼓等藝術形式,吸收了各類說唱藝術的精髓,是各種鼓書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唱詞通俗易懂,唱腔優(yōu)美動聽,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反映了在特定歷史時期,東北地區(qū)文化的多樣性![詳細] |
![]() | 滿族欻嘎拉哈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付金榮欻嘎拉哈是滿族流傳面積廣、參與人數(shù)多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鑄鐵嘎拉哈,最早用于占卜,清太祖努爾哈赤就用嘎拉哈來占卜是否出征。女真人-滿族人是喜歡欻嘎拉哈的民族,并制作出玉嘎拉哈作為孩子的吉祥物,孩子們也以佩戴玉嘎拉哈為榮。歘嘎拉哈所需用品:羊嘎拉哈4枚,布口袋1個![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體育局代表性傳承人:關常富寧安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的發(fā)祥地。古代滿族先民在牡丹江流域采珍珠的生產(chǎn)活動中,發(fā)明珍珠球這項體育競技活動。競賽方式簡單,用球代表珍珠,兩個球拍代表蛤蚌,保護珍珠不被別人采到。雙方對壘,每隊出6名運動員,用網(wǎng)兜來得到珍珠,最終以珍珠的數(shù)目分出勝負。此活動既有極強對抗性又有游藝性,要求參賽隊員具備高超的技藝和團隊配合精神![詳細] |
![]() | 寧古塔滿繡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代表性傳承人:賈秀蘭寧古塔滿繡是滿族傳統(tǒng)的刺繡工藝之一,始于渤海時期。其粗獷拙樸,造型夸張,構(gòu)圖巧妙,色彩艷麗,冷暖對比強烈,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蘊和鮮明的民族、民俗特色。題材包括山水、花鳥、草蟲、走獸、人物、文字等,形式品類有緞繡、布繡、納紗、編紗、割繡、十字繡、包繡、補繡等,針法有平針、倒針、長針、緝鎖等![詳細] |
![]() | 渤海靺鞨繡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群眾藝術館代表性傳承人:孫艷玲渤海靺鞨繡是一種古老的滿族傳統(tǒng)民間手工技藝,流布在以牡丹江為中心的滿族地區(qū),有1000余年的歷史。以東北獨有的風土人情、風光景色為題材,制作材料取自當?shù)鬲氂械淖跣Q絲,主要使用“雞爪針”(三角針)法。作品色彩艷麗,景色逼真,粗獷豪放,個性鮮明,民族風味濃厚,呈現(xiàn)出繪畫攝影無以比擬的光影折射效果。……[詳細] |
![]() | 民間紙扎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體育局代表性傳承人:付鴻雁寧安市民間紙扎歷史悠久,從清朝一直延續(xù)至今。付洪雁的紙扎既帶有滿族文化色彩,又有中原文化遺跡。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有表現(xiàn)歷史典故、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的,也有表現(xiàn)幸福吉祥、歲時節(jié)令及人生禮儀等的。表現(xiàn)形式有單色、點染、添色、復色組合等,還有實用的枕頭、布鞋等繡花用的紙樣。……[詳細] |
![]() | 寧古塔彩燈制作技藝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馬積瑞牡丹江寧古塔的馬氏彩燈將民間工藝與寧古塔彩燈技藝相融合,博采眾長而獨創(chuàng)。寧古塔馬氏彩燈的主要內(nèi)容多是流傳于民間的神話經(jīng)典故事或傳統(tǒng)民俗的吉祥圖案,從創(chuàng)意到造型,從扎紙到繪畫、著色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民族民間文化底蘊深厚![詳細] |
![]() | 穆棱曬煙種植技術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穆棱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趙斌穆棱曬煙種植技術是穆棱種煙人在世代的生產(chǎn)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jié)積累而成的一項成熟的種植曬煙技藝,始于1902年。其在特定的氣候、土壤、品種和傳統(tǒng)的栽培調(diào)制(晾曬)條件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穆棱曬煙屬于晾曬煙中的曬紅煙,色澤鮮明,香味濃郁,煙勁適中,保持了歷史上“關東煙”特有的吸食風格和純正味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