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安滿族刺繡是滿族傳統(tǒng)刺繡工藝之一,現(xiàn)今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展出的真孝公主壁畫證實其始于渤海時期。其粗獷拙樸,造型夸張,構(gòu)圖巧妙,色彩艷麗,冷暖對比強烈,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蘊和鮮明的民族、民俗特色。寧安滿族刺繡多在日常用物上刺繡,如旗袍鑲邊、枕頭花、幔帳、鞋花、童帽花、荷包花、坐墊等。因刺繡在滿族家庭中的普及,繡品逐漸成為必備家庭陳設(shè)品和女子嫁妝。寧安滿族刺繡代表作品為枕頭頂刺繡。滿族人常用布枕頭為長……[詳細] |
![]() | 滿族說部《招撫寧古塔》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趙文潤滿族說部是滿族先民口耳相傳的民間長篇說唱藝術(shù),滿語稱為“烏勒木”。滿族說部《招撫寧古塔》是口頭傳于牡丹江市寧安地區(qū)滿族民間的一部長篇說部,集中描述了努爾哈赤為統(tǒng)一女真各部,派大將軍額亦都、費英東、扈爾漢等率兵出征以寧古塔為中心的東海女真窩集部的故事,包羅了天地生成、民族聚散、古代征戰(zhàn)、部族發(fā)韌及滅亡、英雄頌歌、……[詳細] |
![]() | 禿尾巴老李傳說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群眾藝術(shù)館代表性傳承人:宋梅穎《禿尾巴老李傳說》是黑龍江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傳說黑龍生于山東李姓人家,因出生時尾巴被父親割斷,為恢復(fù)龍體在薩哈江潛居。黑龍同情人間疾苦,保護沿江五谷豐收,和兩岸人民血肉相連,備受人民贊頌。白龍仰仗兵多勢眾禍害人間,企圖加害黑龍獨霸薩哈江,黑龍與白龍進行生死搏斗。在沿江人民的支援下,黑龍戰(zhàn)勝白龍,換得兩岸的幸福和……[詳細] |
![]() | 鏡泊湖傳說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代表性傳承人:宋德胤鏡泊湖是我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唐代渤海國的海東文化和清代流放江南才子的“寧古塔流人文化”奠定了鏡泊湖地方文化的基礎(chǔ),鏡泊湖傳說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其內(nèi)容豐富,想象生動,語言活潑,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構(gòu)成,包括《紅羅女傳說》、《人參傳說》等,滿族風(fēng)情濃郁![詳細] |
![]() | 東寧民間故事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東寧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石玉清東寧位于綏芬河與湖布圖河兩岸。東寧故事記載了從古至今東寧地區(qū)的風(fēng)土人情、自然景觀。東寧民間故事主要以民間傳說為主,分為“風(fēng)物傳說”、“人物傳說”、“神話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等,如“神仙洞”、“綏芬河”的來歷、禿尾巴老李傳說等。東寧民間故事是本地區(qū)社會生活的縮影,是研究東寧歷史文化形態(tài)的重要歷史依據(jù)![詳細] |
![]() | 傅英仁滿族故事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體育局代表性傳承人:張愛云傅英仁是著名的滿族故事家,其老家寧古塔(寧安市)為滿族發(fā)祥地之一,薩滿等傳統(tǒng)文化根基深厚。傅英仁滿族故事收錄神話、傳說與民間故事200余個,內(nèi)容極其豐富。如滿族創(chuàng)世神話《佛赫媽媽和烏申闊瑪發(fā)》講述了遠古的洪荒年代,世上只有兩物:一是長白山上一棵大柳樹(佛赫),二是聳立北海中的一根石矸(烏申闊)。二者吹動火球碰撞,濺……[詳細] |
![]() | 寧古塔民間文學(xué)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王清民寧古塔民間文學(xué)系流傳在黑龍江寧古塔一帶,集故事、傳說、諺語和歌謠為一體的民間文學(xué)總匯,其中最富盛名的是由黑龍江、鏡泊湖、海浪河及潑雪泉的地域地貌形成的神話傳說,還有黑妃、薩布素、紅羅女和老罕王等滿族歷史人物的傳說,對研究牡丹江流域地區(qū)的人類學(xué)、語言學(xué)、民俗學(xué)及中外文化交流史都頗具學(xué)術(shù)價值![詳細] |
![]() | 呂氏鼓吹樂棚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呂云強漢族鼓吹樂是民間喜慶佳宴、祭祀奠禮、迎送禮賓和婚嫁喪葬場合最常用、最實用的一種地方音樂體裁;钴S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一帶的呂氏鼓吹樂棚,源自山東萊陽鼓吹樂流派在本地的分支。清代呂氏家族隨其祖輩走遼東,闖寧古塔,落地生根,發(fā)展至今。呂氏鼓吹樂棚的演出形式分“坐棚”、“走吹”和“卡吹”三種,其表演形式與明洪武初年洪洞 “金……[詳細] |
![]() | 滿族祭祀音樂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謝景田滿族祭祀音樂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是舉行薩滿祭祀時薩滿演唱的神歌。薩滿通過神歌的演唱和神鼓的奏鳴來達到人與神的相互溝通,從原始社會綿延傳承至今,始終保持著相對的一貫性和穩(wěn)定性。音域一般較窄,旋律平直,多由同度、三度、四度構(gòu)成。祭祀伴奏的樂器主要以鼓、鈴和木板(叉器)三類相結(jié)合。具有綜合性的藝術(shù)特征,融歌、舞、樂、詞為一體。……[詳細] |
![]() | 滿族薩滿神調(diào)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張國毅薩滿神調(diào)是滿族家祭時所用曲調(diào),為祭祀的核心,有自娛和娛神功能。由兩個樂句和四個樂句構(gòu)成單一樂段形式,樂句大多對稱整齊。在薩滿跳神儀式時,領(lǐng)神人薩滿與祝神人“栽立子”頭戴神帽,身穿法衣系腰鈴,手執(zhí)抓鼓或單鼓,邊奏邊唱邊舞,完成“跳神”、“放大神”和“祭天神”三大祭祀。薩滿神調(diào)對研究滿族的歷史和文化均有較高價值![詳細] |
![]() | 朝鮮族洞簫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代表性傳承人:崔光哲寧古塔朝鮮族洞簫是朝鮮族比較古老的民間樂器。很早就在民間流行,一般是自我娛樂和民間- 時為唱歌跳舞演奏的,有時也和其他樂器合奏,演奏的樂曲多是朝鮮族傳統(tǒng)民歌《阿里郎》和《桔梗謠》等。制造工藝和演奏技藝受漢族絲竹民間樂器的影響,與朝鮮和韓國的有所不同。朝鮮和韓國的洞簫比較細小,多是橫著演奏,而寧安的洞簫是比較……[詳細] |
![]() | 朝鮮族四物打擊樂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shù)館代表性傳承人:金政革四物打擊樂是朝鮮族民間傳統(tǒng)器樂演奏形式。由長鼓、鼓、大鑼、小鑼四種樂器組成,每種樂器都代表一個神:鼓代表云神,大鑼代表風(fēng)神,小鑼是雷神,長鼓是雨神。表演質(zhì)樸純厚,反映出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善于創(chuàng)造快樂的自娛自樂精神。……[詳細] |
![]() | 朝鮮族伽倻琴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牡丹江市朝鮮民族藝術(shù)館代表性傳承人:樸淑子伽倻琴又稱朝鮮箏,屬彈撥弦鳴樂器,朝鮮語稱“嘎呀高”,相傳為伽倻國嘉實王仿照漢箏而制成,已有1500多年歷史。由琴柜、面板、底板、琴柱和琴弦構(gòu)成,琴身長約152厘米,寬17—21厘米。琴身用魚鱗松木或梧桐木制作,分五聲音階18弦及七聲音階21弦兩種。雙手彈奏,有彈、撥、滾、琶、按、顫、推、揉等技巧。音色深沉柔和……[詳細] |
![]() | 森林號子(海林號子)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海林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高進忠海林號子是海林林區(qū)工人伐木勞動時所使用的號子。歷史久遠,廣泛流傳于海林地區(qū)。唱詞節(jié)奏講究有緩有急,有張有弛,有重音、有托音、多襯字,分領(lǐng)唱和合唱。歌詞具有口語化特征,少有修飾潤色,多用口語俚語。依據(jù)不同工種和傳唱環(huán)境,可分為蘑菇頭號、了號、拽大繩號、拉鼻號、大掐號子、羊工號、瓦杠號等7種![詳細] |
![]() | 寧安秧歌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寧安市文化體育局代表性傳承人:唐甲悅龔云發(fā)寧安秧歌,包括寧古塔龍燈舞和龍鳳船。寧古塔龍燈舞,由1887年(光緒13年)寧安縣衙門轎子房轎夫老柳頭從關(guān)內(nèi)帶來并傳授。龍燈扎制方式多種,套路多變,生活情趣濃厚。龍鳳船由一龍一鳳、二個花船組、一個船公和四個“燈架”九人組成。船公指揮眾人圍繞“燈架”跑出“穿花”、“咬船”等花樣,主要動作一是扮艄公“跑船”,二是擺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