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北黑蜂養(yǎng)殖技藝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項目保護單位:饒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代表性傳承人:張營洲東北黑蜂是1918年由養(yǎng)蜂員鄒兆云從俄羅斯遠東地區(qū)引入我國的遠東黑蜂,經(jīng)過近百年的自然選擇和人工繁育。1978年中國北京養(yǎng)蜂研究所將其名定為“中國黑蜂”,又稱“東北黑蜂”或“烏蘇里黑蜂”,是世界優(yōu)良蜂種之一。饒河縣東北黑蜂養(yǎng)殖技藝始自上世紀20年代,經(jīng)30年的發(fā)展,至上世紀50年代,養(yǎng)蜂生產已具一定規(guī)……[詳細] |
![]() | 樺樹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的獨特手工技藝,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額爾古納左旗(根河市)和黑龍江流域均有這門技藝流傳。古代北方游獵、游牧民族如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等都有過制陶時代,而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蒙古等民族均無制陶歷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創(chuàng)造的樺樹皮器皿在生產和生活中代替了陶器和瓷器,體現(xiàn)了森林狩獵民族的……[詳細] |
![]() | 赫哲族食魚習俗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饒河縣文化局赫哲族食魚習俗是赫哲族在長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下形成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與世居三江平原的赫哲族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局限性,赫哲族傳統(tǒng)飲食以魚為主,主要為鯉魚、草根、鰱魚、鱘魚等。夏天一般吃新鮮的魚,大魚清燉或生拌,小魚炸或蒸,大馬哈魚和狗魚氽丸子湯。為更好地保存留備冬天食用,赫哲人多將魚晾曬和腌制。殺生魚、塔拉哈、生魚片、刨花、炒……[詳細] |
![]() | 叉草球緣于赫哲族的漁業(yè)生產,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比賽在長數(shù)10米、寬8米的場地進行,場地上架設7個類似羽毛球項目的欄網(wǎng),雙方隊員持漁叉接草球,并用手將球拋過網(wǎng),球落地,進攻方前進,另一方后退,以此決出勝負。該運動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漁獵生產生活之中,赫哲人善于捕魚,尤善叉魚。為培養(yǎng)孩子們叉魚的興趣和技巧,開展的一種集娛樂和提高漁獵生產技能的體育活動。叉草球原是將一個草球扔到水里,一個人用長桿在水中撥打……[詳細] |
![]() | 赫哲族的薩滿,分為河神派、江神派、獨角龍派。由于居住區(qū)域不同,其能力大小,所執(zhí)行的神職也各異。薩滿跳神時全副神裝,胸前背后掛著銅鏡,腰系腰鈴,脖子上掛著布克春、薩日卡、額其和三種神,“愛米”供在西炕上。薩滿手拿神鼓以通神。還有神刀、神杖、龍頭杖等神具和祭具,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尤其在夜間神鼓神咒的聲音,容易將人引入幻境。跳神時除薩滿外,還有“二神”也是其助手。治病時“二神”在病人背后,兩手扶病人的肩……[詳細] |
![]() | 赫哲族稱其民歌為“嫁令闊”,意即小調、小曲的意思。雖然赫哲族人口較少,卻能歌善舞。年紀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幾段赫哲族民歌。這些民歌,是和他們的漁獵生產、宗教祭祀、生活娛樂過程分不開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據(jù)不同環(huán)境、不同場景即興創(chuàng)作而來,再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下來。赫哲族嫁令闊從歌詞內容和曲調變化大致可分作五類:一是歷史性的古歌:內容具有神話、族源等性質,流傳下來的極少,十分珍罕。如用類似于依瑪堪曲調演唱的……[詳細] |
![]() | 黑龍江省饒河縣地處中俄邊境,是中國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赫哲族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歷史上的赫哲人以漁獵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魚皮縫制的,素有“魚皮部落”之稱。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頭魚、鱘魚、大馬哈魚等魚皮制成。不僅衣飾原料用魚皮,赫哲人縫衣服的線也用魚皮作成。赫哲人鞣制魚皮的技術高超,魚皮線是把胖頭魚的鱗刮掉,涂上具有油性的狗魚肝以保持柔軟濕潤,然后疊……[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