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萬榮縣剪紙藝術(sh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植根于當?shù)孛袼谆顒又。萬榮剪紙題材豐富,主要包括花卉圖案、鳥獸蟲魚、神話和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其制作方法通常都是按照現(xiàn)有底樣裁剪出新的圖案。底樣常常是歷代相傳,家家相借之物,一部分是民間專門在廟宇里畫神像藝人的副產(chǎn)品,一部分則是剪紙藝人的創(chuàng)造。從功能上分,萬榮剪紙主要有以下四類:第一類張貼用,即直接張貼于門窗、墻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墻花、頂棚花……[詳細] |
![]() | 空中飛獅是在高于地面的平臺或木樁上進行的獅舞表演,永濟境內(nèi)主要以栲栳鎮(zhèn)南湖村和虞鄉(xiāng)鎮(zhèn)土樂村為代表,民眾將南湖舞獅和土樂高桿獅虎統(tǒng)稱為“永濟空中飛獅”。南湖舞獅起源于清光緒末年的古蒲州,主要活動在永濟一代,屬于一種民間社火活動,又稱蒲州舞獅。它的特點是武功亮相,舞獅者默契配合內(nèi)搖外擺,翻滾旋繞,撲箭蹦跳,精彩玄妙。驚險場面有滾繡球、老虎伏刀連架雙打、獅子老虎上刀山、獅子老虎爬高桿、獅子老虎過天橋、群……[詳細] |
![]() | 平陸高調(diào),原名“絲弦戲”,俗稱“山窩子戲”,形成于清同治年間,起初流行于平陸縣沙口、張峪一帶,后漸擴展至夏縣、芮城、臨晉、運城及河南的陜縣、靈寶和陜西的潼關(guān)、滑南等地,因其演奏時所用主奏樂器是四胡(四弦),故又稱“四弦書”。早期的平陸高調(diào)由盲人及算命先生走村串鄉(xiāng),操四弦、擊木魚演唱,內(nèi)容多系民間故事與歷史傳說,主要是在廟會、祭祀、民間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中表演。平陸高調(diào)屬坐唱音樂,表演形式分為兩類:……[詳細] |
![]() | 垣曲镲,俗稱“镲口”、“镲段”、“打镲”,是流行于垣曲縣歷山鎮(zhèn)、古城鎮(zhèn)、王茅鎮(zhèn)、華峰鄉(xiāng)、長直鄉(xiāng)、解峪鄉(xiāng)、皋落等地的一種說唱曲藝形式,可用第一人稱代言,也可用第三人稱敘述,與快板、快書相近。垣曲镲產(chǎn)生于何時無明確記載。據(jù)村民口述,早期打镲多活動于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用以逗樂取笑;一般用手拍,嘴伴奏作為節(jié)拍過門,镲手見景生情,即興演說,少則兩句,多則不限,時稱“干板镲”。后來,為了便于演員演說,增設小……[詳細] |
![]() | 北垣花鼓是流傳于聞喜縣凹底鎮(zhèn)栗村(北垣是地域統(tǒng)稱,由凹底、薛店、陽隅三個鄉(xiāng)鎮(zhèn)構(gòu)成,位于聞喜北部)周邊地域內(nèi)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shù),一般活躍于逢年過節(jié)、趕廟會、鎮(zhèn)宅以及生日祝壽、婚宴、- 等節(jié)慶活動,春節(jié)和元宵期間尤為盛行。北垣花鼓為硬錘打法,傳統(tǒng)表演一般為四個或八個演員,主角是一名鼓手,同時有四名或六名舞女各執(zhí)手鑼,既伴舞又伴奏。每自然段演完后,或是伴舞者邊歌邊舞,歌唱一段朗朗上口的民間小調(diào),或是鼓手……[詳細] |
![]() | 亮寶,亦稱蒲州傘秧歌,漢族民間舞蹈,源于永濟市蒲州(今蒲州鎮(zhèn))一帶,系蒲州先民社火祭祀活動中一種行進中儀仗形式的自我表現(xiàn)行為。亮為展示之意,寶即貴重物品,亮寶之法是將寶物(首飾、金銀、珠寶、瓷器等)粘貼在竹篾上端,再將竹篾扎在高桿(竹竿)上,配以紙穗、繡球、鈴鐺等飾物,竹篾因承重而向下彎曲成傘骨狀,故民眾也將其稱之為“金銀傘”、“花傘”、“青瓷傘(掛青瓷小餐具)”等。據(jù)藝人口傳,明清時期蒲州民眾每……[詳細] |
![]() | 西石霸王鞭是流傳于垣曲縣古城鎮(zhèn)西石村一帶的民間舞蹈形式,關(guān)于它的起源民間主要有四種說法,即趙王石勒說、宋代鏢師說、西楚霸王說、游戲娛樂說。清代,西石霸王鞭表演已日臻嫻熟,民間會舞鞭者甚眾,多為青中年人和兒童,且全為男性。是時,西石霸王鞭表演共25場,場場不重樣。清末到建國前夕,社會動蕩,百姓流離失所,許多舞鞭技藝失傳,流傳到今天僅8場,主要有風絞雪、剪子觀、雙人掄、雙蛇蛻皮、大分局、六踢腳、兩頭掄……[詳細] |
![]() | 軟槌鑼鼓是流行于萬榮縣孤山南麓高家莊一帶的民間社火表演藝術(shù),因其鼓槌用麻繩紐結(jié)而成,質(zhì)地柔軟又有韌性,故名。軟槌鑼鼓起源于何時,無文字記錄,但是從當?shù)氐拿耖g傳說及演奏曲目、曲牌來推斷,應與古代戰(zhàn)事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早期高家莊的軟槌鑼鼓主要用于祭祀,表現(xiàn)歡樂、喜慶,民間多用于喪葬,來寄托哀思,新中國成立后,演變?yōu)閭鹘y(tǒng)的民間社火。軟槌鑼鼓表演別具一格:配置的八面大鼓,直徑大于其它鼓種,需用鼓架支撐;八面……[詳細] |
![]() | 馬拉鼓車,又稱車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鼓樂,興起于聞喜縣北垣鎮(zhèn),現(xiàn)僅流傳于凹底、薛店、陽隅以及新絳縣、稷山縣汾南一帶。馬拉鼓車是遠古農(nóng)耕文化及冷兵器時代戰(zhàn)爭遺留的產(chǎn)物,約在明末清初逐漸形成規(guī)模,是一種民間百姓自發(fā)組織的即興慶祝、娛樂的一種鼓樂,用于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慶豐收”。《聞喜縣志?禮俗》記載:“古時村各有迎神之俗。凡輪值之社,及沿定之期,鑼鼓外必鬧會,有花車、鼓車,皆曳以大牛!瘪R拉鼓車……[詳細] |
![]() | 后稷是上古時代的農(nóng)耕始祖,他長期生活在稷山縣及其周邊地區(qū),教民稼穡,結(jié)束了人類茹毛飲血,采擷漁獵的生活。后人為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在稷王山上修建了宏偉的稷王陵、稷王廟、稷王塔等建筑,在其誕辰日(農(nóng)歷四月十七)還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民間傳說后稷的祭祀活動最早始于堯帝時代,先民們在稷王山上封土為壇,用五谷和犧牲祭祀祭拜,祈求來年的五谷豐登。此后,祭祀活動以官祭和民祭兩種形式交錯進行。官祭……[詳細] |
![]() | 黃河大鐵牛是山西永濟黃河蒲津渡遺址中最主要的歷史遺存,唐開元十二年(724)改建蒲津浮橋時鑄造,千百年來,當?shù)亓鱾髁嗽S多有關(guān)鐵牛的傳說、故事,這些民間軼文在晉、秦、豫黃河交匯的金三角廣大地域都有流傳,包括陜西渭南地區(qū),河南三門峽地區(qū)以及山西運城、臨汾地區(qū)!拌F牛的傳說”是蒲州一帶的民眾集體創(chuàng)作、口耳相傳的成果,這些民間作品彰顯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高超技藝,同時也反映了先民們喜怒哀樂的情愫……[詳細] |
![]() | 萬榮縣通化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是隋唐時期著名文儒“三王”(王通、王績、王勃)的故里。當?shù)剡z存有圣人墓、文中子祠以及數(shù)十通碑文,并且圍繞圣賢的生平、遺跡形成龐大的故事傳說圈,影響輻射至河津、渭南、三門峽、西安等周邊地區(qū)。通化村名來源有二,一是傳說王通死后,曾有一伙盜賊扒其墓穴,行竊之后為了掩蓋丑跡,便四處謠傳“王通墓中空無一物,連尸帶寶全部化為神奇升天”,人們信以為真,此村即改名為“通化”。還……[詳細] |
![]() | 河津趙氏中醫(yī)正骨法是一門傳統(tǒng)中醫(yī)骨傷科療法,迄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奠基人趙孟成,生于清同治年間,民間游醫(yī),以治療骨傷見長。其子趙奎保秉承了父親的正骨手法,創(chuàng)立“趙氏正骨法”,自制小夾板為病人治療。迄今為止,趙氏正骨術(shù)已傳至第四代,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治療技藝和學術(shù)專長。趙氏正骨的治療原則是“筋骨并重,內(nèi)外兼治”,其特色是“以趙氏正骨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外固定的特色治療方法為主,內(nèi)服、外敷自制中藥為輔,趙氏……[詳細] |
![]() | 萬榮縣馮氏中醫(yī)皮膚燒傷療法在治療皮膚病、燒傷方面總結(jié)出一整套獨特治療方案:采用梅花針療法、火攻療法、濕敷療法、煙薰療法、熱烘療法、藥膏療法等多種混合治療方法,尤以藥療外治著稱。馮氏中醫(yī)在燒傷治療過程中,針對燒傷病人早期口渴、納差的癥狀,辨證為陰傷胃貼、脾失健運,以滋陰益胃為治則,組方益胃滲濕湯;對燒傷休克病人辨證為陽脫陰敗,以補氣、滋陰為治法,組方益氣生津場。同時,外涂燒傷痊愈膏,此藥選大黃、黃芩……[詳細] |
![]() | 煉丹術(shù)是一種古老的中醫(yī)(礦物資類)炮制方法,即用火燒煉而成的一種升華、生化過程,它開辟了化學藥物的先河。稷山縣清河鎮(zhèn)秦家莊在清乾隆年間就以經(jīng)營藥材而聞名,秦氏一族精通各類藥材的炮、炒、粹、煅,所制造的丸、散、羔、丹遠銷京浙湖廣等地,尤其對煉丹術(shù)頗有研究。秦氏第七代傳人秦俊田在繼承祖煉丹術(shù)的基礎上,刻苦鉆研,積極創(chuàng)新,經(jīng)過多次研究、實驗,設計制作了升丹和降丹的煉丹爐。煉丹術(shù)分為升丹和降丹,秦氏煉丹術(shù)……[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