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舜的傳說廣泛流傳于垣曲縣歷山鎮(zhèn)周邊區(qū)域,主要分布于同善村、神后村、南堡村以及皇姑幔、歷山舜王坪等地。舜乃上古五帝之一,堯王禪位之前曾長期在歷山耕作,恪守孝道,為世人所稱頌,《尚書》、《墨子》、《孟子》、《竹書紀年》、《史記》、《水經注》、《平陽府志》、《山西通志》等書籍中均有相關記載。歷山舜王坪的舜廟創(chuàng)建于何時,已經無從考證。但從歷山鎮(zhèn)同善村現(xiàn)存的明代“帝舜故里”及明萬歷三年(1575)和清康熙二……[詳細] |
![]() | 稷王傳說主要以姜嫄履帝跡生棄、后稷教民稼穡為中心內容,流傳于稷山縣及其周邊地區(qū)。稷山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中國農業(yè)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穡,數(shù)千年的農耕文明的先河在這里開啟,境內有全國最大祭祀后稷的廟宇——稷王廟和稷王山、稷王塔等,周邊縣區(qū)還有相關遺址,如新絳縣陽王的稷益廟、聞喜縣后稷被棄的冰池等。后稷的降生和首肇農耕的傳說古老而優(yōu)美,距今已4000多年,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英雄傳……[詳細] |
![]() |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時期的晉國明君,他一生曲折坎坷,在位期間審時度勢,實施行之有效的政策,并進行一系列改革,從而奠定了晉國的強盛和繁榮。晉文公一生文功武治,雄才大略,在晉都故絳(今絳縣)周圍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主要有《隨父遷絳的傳說》、《驪姬之亂的傳說》、《被迫逃亡的傳說》、《割股剡君的傳說》、《退避三舍的傳說》、《拔劍泉的傳說》、《槐泉老子下村兒的傳說》、《槐泉為啥不唱美人圖的傳說》、《寒食節(jié)的傳……[詳細] |
![]() | 衛(wèi)夫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東晉女書法家。衛(wèi)氏家族世代工書,衛(wèi)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wèi)夫人師承鐘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wèi)夫人是“書圣”的啟蒙老師。衛(wèi)夫人的傳說源遠流長,主要流布于其故地山西夏縣尉郭、蘇莊一帶。關于衛(wèi)夫人的生平故事,《山西書法通鑒》、《山西歷史人物傳》、《點擊中國書法》等十多種書籍……[詳細] |
![]() | 彩繪陶是指將陶胎燒成之后在其表面進行彩繪的陶器,又稱燒后彩繪陶。新絳縣彩繪陶工藝品取材汾河灘地的澄泥,生產以手工為主,從采回原料到最后變成藝術品,周期長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藝是選料、配泥、揉泥、拉坯、整形、晾干、燒制、繪彩,還要經過二十道工序進行打磨、上彩。彩繪仿古陶器制作過程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有配泥用的棒、槌、篩、羅、甕、轉盤等;整型用的各種模具,幾十種雕刻刀具等。彩繪陶品種約有400余種,大……[詳細] |
![]() | 魯因村位于夏縣裴介鎮(zhèn)北端,地勢平坦,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有“天府之村”的美譽。魯因手工空心掛面相傳由魯因村張氏先祖張正明朝永樂年間帶入,迄今約600余年。魯因手工空心掛面選用優(yōu)質小麥粉,用食用鹽和水和面,經過化鹽水、和面、上案、破大條、過大條、過中條、過小條、上面、開面、上架、下架、切斷包裝12道工序層層發(fā)酵而成,整套工序約36個小時。由于魯因村特有的水土緣故,做出的掛面有筋頭不回湯,口感好,再加……[詳細] |
![]() | 臨晉“醬玉瓜”是以臨猗玉瓜和優(yōu)質面醬為原料腌制而成的一種醬菜。臨晉鎮(zhèn)地處臨猗縣西部,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黃土沙壤,雨量適中,非常適合地黃瓜的生長。同時每年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傳統(tǒng)甜面醬的曬制,為醬玉瓜的主要輔料——甜面醬提供了天然的生產條件。臨晉醬玉瓜已有百余年制作歷史,據當?shù)卮迕窕貞,清代臨晉生產的“醬玉瓜”曾上貢皇宮,深受皇帝稱贊。當時臨晉有名的醬玉瓜作坊有“敬義通”和“森茂源”兩大老字號![詳細] |
![]() | 桑落酒是我國傳統(tǒng)歷史名酒,產于山西省永濟市。關于桑落酒起因,當?shù)赜袃煞N傳說:一是在古蒲州城外東南5華里土龜塬后土祠下有個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釀酒,所以起名桑落酒。另一說法是,蒲州有酒坊名曰桑落,坊內有井,井旁有桑,每年桑椹成熟時,桑葉落入井中,用井水釀酒,釀成后封存,經過葉落枝枯之秋冬,到來年桑椹成熟時再開封,故有“懸食同枝枯之年,挪于桑落之辰”之說。桑落酒釀造以大麥、豌豆、綠豆、高粱等為原料,用大……[詳細] |
![]() | 聞喜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品分為花卉、禽鳥類、昆蟲、十二生肖類、龍鳳、人物、山水云石、對稱折疊、吉祥福壽、裝飾類和時政長卷類。各類剪法因畫面不同而手法各異,色澤上又分單色剪紙、染色剪紙、拼色剪紙和綜合剪紙。聞喜剪紙以傳統(tǒng)主題紋樣聞名于省內外,其特點是洗煉奔放,從夏代記歲按歷法演變過來的《鹿頭花》、《扣碗》、《老鼠嫁女》、《麒麟送子》、《龍鳳配》等聞喜剪紙作品,其造形古樸,構圖嚴謹,線條渾厚,形……[詳細] |
![]() | 芮城縣永樂鎮(zhèn)桃木雕刻技藝源于道教,后傳于民間,以家族作坊發(fā)展流傳至今。芮城縣位于九曲黃河秦、晉、豫三省交界處,永樂鎮(zhèn)(原永樂宮舊址)“呂公祠”在縣城西南20公里處,當?shù)厝撕V信道教仙長呂洞賓故里出產的桃木吉祥物最有靈氣,所以世代居于此地的李氏家族(傳說呂洞賓俗家姓李)將桃木手工雕刻技藝繼承并發(fā)展至今。永樂桃木吉祥物傳統(tǒng)手工雕刻技藝在木料的選材上,取呂祖故里優(yōu)質桃木,工序大致分為采伐、下料、水泡、秘料……[詳細] |
![]() | 泥金箋畫是利用特殊的傳統(tǒng)工藝將金箔貼在宣紙上,然后運用高超的繪畫手法在泥金箋紙上繪出各種圖案的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它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一種特有工藝,以在畫面上連接點金、描金、泥金、灑金和泥金紙上連接彩墨作畫作為主要的方法和手段,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永濟縣永樂鎮(zhèn)“永樂宮”(1955年遷至芮城縣)道教壁畫,就有堆金、瀝粉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在繪畫當中,這種堆金瀝粉泥金畫就是金箋畫演變的前身。金箋畫在民國時期中……[詳細] |
![]() | 山西省運城地區(qū)的制燈歷史悠久,最為著名的有夏縣和新絳兩地。據載,唐代薛村(屬運城管轄)燈就已成為貢品進入宮廷,此后,這一帶的制燈技藝薪火相傳,不斷創(chuàng)新。明清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的推崇,夏縣地區(qū)的宮燈產量大增,可謂盛極一時。千百年來夏縣宮燈制作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其間不乏名手巧匠才思敏捷者,為其技藝的傳承做出了突出貢獻。夏縣宮燈應用于傳統(tǒng)祭祀活動、各式慶典、元宵節(jié)慶、迎神賽會等民俗活動中,以木制雕刻工藝燈為主……[詳細] |
![]() | 布扎虎在絳縣有悠久的歷史,傳說,晉文公坐車走于澮上,忽見車后有一個“虎首貍尾”怪物,便問大臣是何物,大臣說是“歷山之神”,文公遂拜之。民間布扎虎作品深受傳說影響,以虎和其他動物結合,制作出布藝作品,據說可以避邪、鎮(zhèn)宅、保一方平安,貫穿于絳縣民眾的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俗等重大活動中。絳縣布扎虎內容豐富,造型優(yōu)美獨特,主要制品有虎頭魚尾枕、龍虎貴枕、貴子娃枕、娃虎枕、雙頭虎枕、蝶面龜尾虎、元寶大象虎、貴子……[詳細] |
![]() | 芮城傳統(tǒng)布扎藝術流傳于陌南鎮(zhèn)一帶,是以絲綢、棉布為主料,用絲線或小布料裝飾而成,多做成小動物形狀為衣服裝飾,或制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芮城布扎起源無考,當?shù)亓鱾鲀煞N說法:一是傳言布扎麒麟是其最早形態(tài),后逐漸發(fā)展至“四靈”(龍、鳳、龜、麒麟)和其他動物;二與人生禮俗緊密聯(lián)系,民眾出于審美的需求,在剛出生小孩的頭布、肚兜上點綴飾品,后來隨著飾物品種的增加,逐漸形成了民間布扎藝術。芮城布扎藝術工藝較為繁……[詳細] |
![]() | 萬榮面人又稱萬榮面塑,是流傳于運城市萬榮、垣曲等地的民間手工藝品。我國古代很多地方流傳著逢年過節(jié)時用面粉做“餑餑”、“棗花”、“月糕”、“面魚”、“面羊”的風俗,這些面食一般是作為蘊含祝福意義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xiàn)了專門從事捏面人的師傅,他們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種人物、動物擺到街市上,沿街叫賣,那些彩色的面人兒逐漸就成了專供欣賞的民間工藝。萬榮面人講究7道工序,一捏、二滾、0……[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