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影戲,即皮影戲,又叫“燈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狀,借燈光在幕布上顯影的一種民間戲劇,相傳源于漢代。詩載:“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于百姓家。”唐、五代時,佛僧以素紙剪刻影人,誦法念經(jīng),超度亡靈。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載:“每一方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兒相失,以影聚人。”反映了皮影在北宋時的演出盛況。元、明時期,皮影不僅在我國廣泛流行……[詳細] |
![]() | 曲劇,舊時也稱“高臺曲”或“曲子戲”,是在河南當?shù)亓餍械墓淖忧筒雀哕E表演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盛行于河南及山西南部的垣曲縣境內(nèi)。民國初年,曲劇由河南傳入山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垣曲縣的蒲掌、英言、窯頭等地隸屬河南省王屋府管轄,與河南的澠池、新安隔河相望,相互來往密切。是時,有英言越調(diào)曲子班、峪子村曲劇班常年在垣曲縣演出,后在河堤、南堡等地也相繼出現(xiàn)。曲劇的前身為高蹺曲子,已有400余年的歷史,分……[詳細] |
![]() | 弦兒戲是流傳于山西省夏縣廟前鎮(zhèn)的民間小劇種,大約形成于清嘉慶年間,因早期的弦兒戲伴奏是用三把同樣的絲弦板胡,故弦兒戲又被稱為“六弦戲”。弦兒戲?qū)儆谔浊w,原有曲調(diào)17個,現(xiàn)保留常用的有“鬧調(diào)”、“凄涼”、“五更”、“崗調(diào)”、“赴場”、“扭絲”、“背官”等7個。此外“青油罐”、“不得緊”、“緊述”、“慢述”、“半碗”等曲調(diào)均已失傳;在器樂使用上,以弦奏為主,主奏樂器有大心板鼓、大心馬鑼、棗木梆子、小……[詳細] |
![]() | 蛤蟆嗡是流傳在山西省夏縣祁家河鄉(xiāng)西山頭村一帶的傳統(tǒng)小劇種,據(jù)已故老藝人楊紅俊生前追憶,蛤蟆嗡約形成于光緒初年,屬于南北方民間俚曲相互融合的產(chǎn)物,后因胡琴手楊學銀自制成一種能夠演奏出蛙鳴般聲響的胡琴進行伴奏,遂取名“蛤蟆嗡”。清末民初,蛤蟆嗡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曾有過20余人的“自樂班”,購買戲箱,在舞臺上進行演出。它的音樂分為唱腔- 樂曲牌兩大部分,屬于套曲體,根據(jù)唱詞的格式和不同的情節(jié)套曲演唱。主要……[詳細] |
![]() | 龍燈舞是運城市鹽湖區(qū)貴家營村一帶民間傳統(tǒng)舞蹈,相傳起源于明洪武年間。清代中葉,老藝人梅守正自發(fā)組織舞龍隊到河南、陜西等地參加各種祭祀活動。到了民國期間,藝人們在原有的舞龍基礎上,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加入了柔麗妖媚的“魔女”,故起名“龍燈魔女舞”。龍燈舞由三部分組成,開始是魔女、龍女集體舞:在一個星月皎潔的夜晚,龍女們從天上來到人間。龍女們手持蓮花燈,翩翩起舞,以表答歡悅的心情。接著是龍燈獨舞。獨舞中的“……[詳細] |
![]() | 花敲鼓,亦名花慶鼓,由于演奏時不用鑼镲伴奏,以革、木敲打為特色,又稱“干鼓”,是流傳于山西垣曲各地的民間音樂表現(xiàn)形式;ㄇ霉脑谘葑嘀斜M量發(fā)揮鼓的優(yōu)勢,充分挖掘鼓的潛力,擊打鼓的所有部位,甚至連鼓環(huán)、鼓釘都打遍。表演時用鼓24面,代表24個節(jié)令。演奏時,中間4人手捧拍板(俗稱夾板)、梆子作舞,象征牛、虎、獅子、麒麟四獸,四獸的寓意取牛之忠、虎之猛、獅之威、麟之祥;ㄇ霉闹两袢员A糁鴬A板演奏的古老習俗……[詳細] |
![]() | 道教音樂歷史悠久,曲目豐富,別具風格,是我國民族音樂遺產(chǎn)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絳縣從事道教音樂的道人主要集中在“柏林坡東岳太山廟”及南樊“崇禎觀”兩處。這兩處道教音樂活動的場所,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被毀,太山廟的道人在柏林坡打窯洞安家,崇禎觀道人在南樊中堡、柴堡分散居住,繼續(xù)從事道教音樂的表演。柏林坡道教音樂經(jīng)過世代流傳,現(xiàn)在還保留有誦經(jīng)音樂、曲牌100余首。這些音樂或曲牌以工尺譜記錄,通過口頭傳唱……[詳細] |
![]() | 平王中醫(yī)正骨術(shù)流傳于芮城縣陌南鎮(zhèn)平王村,始創(chuàng)者為清代名醫(yī)石林子。石林子,生于1843年,乃清朝后期名醫(yī),他繼承父親中醫(yī)大學士石彥秀的衣缽,以整骨、接骨而聞名一時。其子石養(yǎng)子以中醫(yī)正骨為主,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一套診斷、治療及藥物助療的完整手法,成為當時一絕,并將其輔助藥物命名為“展筋丹”和“接骨丹”。平王中醫(yī)正骨流傳至今已逾百年,發(fā)展至四代傳人,獨特的手法配以秘制“展筋丹”、“接骨丹”等藥物輔助,療效確切……[詳細] |
![]() | “揉肚療疾”是中華醫(y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術(shù)不僅能治愈一般的常見病,而且對于慢性病及疑難雜癥均有獨特而神奇的療效!耙愿篂橹巍笔侨喽钳熂驳淖罴堰x擇,因腹之地,臟腑所居,氣血、經(jīng)絡、神經(jīng)之發(fā)源,故“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此乃治本之良策,且先天之本“腎”與“臍”,后天之本“脾”與“腸”,皆在腹內(nèi),揉之益甚,莫大于此。“臍腸為根”是揉肚療疾施治的切入點。中醫(yī)認為“臍為先天之本源”,十二經(jīng)脈……[詳細] |
![]() | 勒馬回又名斬龍劍、蜈蚣草、追風草、一支香,味苦,性微寒,有清肺,化痰,止咳,解毒作用,系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chǎn)于山西南部黃河東岸!度f泉縣志》藥類欄目中記載一種草藥名“勒馬回”,長尺許,尖葉、紫花、性寒、味苦、山(孤山)中多有,能治諸瘡。勒馬回學名水蔓菁,基原為玄參科植物婆婆納屬水蔓菁的全草,秋季穗狀花序呈藍紫色,穗狀花序頂生,種子細小,以地上全草入藥,民間廣泛用其治病防病,對于熱火內(nèi)盛、癰腫、無名……[詳細] |
![]() | 正骨療法是以中醫(yī)治療骨折、關(guān)節(jié)脫位等運動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方法。稷山縣何氏中醫(yī)正骨系家傳療法,是通過拔伸、復位、對正、 ,然后用小夾板進行固定,最后通過口服中成藥、外敷膏藥,對病人的骨傷進行康復治療。何氏正骨法中的”小夾板固定”屬于何氏獨創(chuàng),因其有效的提高了骨傷患者的治愈率,故被許多醫(yī)院所效仿。何氏正骨療法起源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何氏先祖何六一開始單一正骨,簡單用藥,用“一法”、“一藥”,開……[詳細] |
![]() | 運城市鹽湖區(qū)之北隈,鳴條崗之西端,有舜帝陵廟,每年二月二、九月十三要舉行盛大廟會,用以緬懷圣祖之功德,其中二月二四圣(堯舜禹湯,現(xiàn)改湯為關(guān)王)出巡為傳統(tǒng)廟會中最隆重的民俗活動。舊時,每年會期前十天,遠近客商就在神道兩旁搭建商棚,進行貿(mào)易往來的商客們來自陜、甘、寧、蒙、青等地。會期三天,初一晚上人們敲鑼打鼓請四圣出宮看大戲,然后各村請回圣像,落駕行宮,群眾燒香祭拜,神手輪流值班。初二早上神手為圣像除……[詳細] |
![]() | 堯王為傳說中父系社會后期“陶唐氏”的部落聯(lián)盟領袖,名放勛,史稱唐堯,都于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西南)。堯是《尚書》開篇首載的仁君,被炎黃子孫尊為“三皇五帝”之一。絳縣堯寓村位于縣城南四公里處,考古工作者在這里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唐甸服”、“陶唐遺風”、“巍嚴配天”等石匾,“創(chuàng)建寨記”殘碑和“古驛道碑”等,還出土了石鏟、石斧、石臼、石杵、陶鬲、陶杯、陶盤、瓦鼓陶等文物100余件,發(fā)掘古灰坑、灰層等遺址多……[詳細] |
![]() | 垣曲位于山西南端,運城北隅,相傳是舜的出生和早期活動地,縣域以古負夏(今歷山鎮(zhèn)同善村)為中心,圍繞舜帝傳說形成了一個虞舜文化圈,廣大民眾對帝舜崇拜莫至,以各種方式進行祭祀。據(jù)碑刻資料記載,早在元朝時,瞽塚村就曾經(jīng)重修虞舜廟,逢年過節(jié),前來求神祈福的人絡繹不絕,廟會香火不斷。帝舜祭祀活動每年三月二十六開始準備,二十八日結(jié)束,活動內(nèi)容包括祭奠、祈福、娛樂、商貿(mào)、巡會等。廟會第一天為祭神(祭舜),由主持……[詳細] |
![]() | 本命年就是十二年—遇的農(nóng)歷屬相所在的年份,俗稱屬相年,這一說法早在西漢就有了,起源于中國的十二生肖和崇色心理。傳統(tǒng)習俗認為,本命年犯太歲,是一個不吉利的年份,故民間通常把“本命年”也叫做“檻兒年”,每到本命年時,漢族北方各地,不論大人小孩都要買紅腰帶系上,俗稱“扎紅”,還要穿紅背心、紅褲衩,認為這樣才能趨吉避兇、消災免禍。晉南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故事:話說當年劉秀被派往河北清剿王莽的殘余勢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