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冶底九蓮燈是澤州縣南村鎮(zhèn)冶底村所特有的民間歌舞,由于缺乏文字記載,起源于什么年代已無從查考。據(jù)藝人們口傳大約在明代萬歷年間就有相關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冶底九蓮燈是在正月十六夜晚表演的一種社火項目。演出時,每人左右手各拿一組九蓮燈,每組九蓮燈高達2米,24人隨著社火音樂翩翩起舞,擺出各種造型和字樣,沿著村里的街道耍鬧。鄰村的老百姓也會前來觀看,屆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冶底九蓮燈以金蛇蛻皮式動作,快步……[詳細] |
![]() | 龍燈舞是我國特有的民間傳統(tǒng)舞蹈,又稱“龍舞”、“龍燈”、“耍龍”等。霍家山村位于沁水縣端氏鎮(zhèn)南部山區(qū),耍龍燈的習俗歷史久遠。據(jù)霍家后人追憶,當?shù)氐凝垷粑枋敲鞔尉改觊g先輩在漢口經(jīng)商時,學習并移植回來的,至今已有480余年歷史;艏疑健盎瘕垺敝饕弥耋蓤A筒,形成籠子,披上透明的龍衣,內(nèi)燃蠟燭或電燈。龍頭高0.85米,長1.2米,寬0.7米,龍口0.6米,后圈直徑0.4米。用料有竹子、棉紙等。火旦……[詳細] |
![]() | 神農(nóng)高蹺流行于高平市神農(nóng)鎮(zhèn),迄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期間演出。神農(nóng)高蹺表演內(nèi)容為“香蘭送閨女”,人物有老頭、老婦、小舅子、伴娘以及四個轎夫抬著新娘子,他們身著彩衣,足蹬三米多的高蹺,前面是八音會開道,邊扭邊跳并伴有語言逗趣,深受群眾的喜愛,反映了山西地方嫁閨女的風土習俗。中間是武蹺表演,演員腳踩兩尺多高的蹺,一襲黑衣,王婆戲耍煙袋挑逗出一片笑聲,文丑頭頂豎著小辮,風趣詼諧憨態(tài)可……[詳細] |
![]() | 陽城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條三山交匯之處,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勢西高東低,氣候溫和涼爽,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非常適合桑樹生長。陽城蠶桑習俗源遠流長,它發(fā)軔于西周,興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相傳黃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陽城云蒙山教民養(yǎng)蠶,周穆王也駕臨獲澤(陽城)視察當?shù)匦Q桑。在數(shù)千年的栽桑養(yǎng)蠶、絲織加工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有一條綿延不斷的溪流——蠶桑養(yǎng)殖習俗在滲透傳承。它與其它文化……[詳細] |
![]() | “九頭十八匠”傳說在晉城地域內(nèi)流傳廣泛,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邦^”和“匠”是金元時期戶籍制度的產(chǎn)物,即被異族擄掠的中原平民、匠人,“九頭十八匠”則是明清時期古澤州(晉城)附近一些帶“頭”、“匠”村名來歷的統(tǒng)稱!熬蓬^十八匠”傳說與當?shù)匾辫F匠人有關,大體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后周時期,柴榮為保障軍隊的后勤補給和武器供應,秘密在澤州建立27座寨子,將其分為9組,每3個寨編為一個組,設一頭領,負責分配原材料……[詳細] |
![]() | 中醫(yī)正骨系診治損傷?疲枪糯t(yī)學“十三科”之一,也稱骨傷科或骨科。陵川韓氏正骨術有據(jù)可考的歷史已有200余年,目前唯一的傳承人韓高舉,師承于岳父王文公。王氏系晚清生人,祖籍陵川縣附城鎮(zhèn)峰西村,一生治病救人,樂善好施,接濟鄉(xiāng)鄰,人送綽號“大善人”。王氏師承西河底鎮(zhèn)馮山村馮得孩,馮氏醫(yī)術高明,人稱“及時雨”,當時與上黨戲王趙清海(勤孩)齊名,民間有“唱戲的是勤孩,正骨的是得孩,補鍋的是良孩,小偷王是……[詳細] |
![]() | 扎紙龍、舞紙龍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民俗,陵川縣平城鎮(zhèn)每年十月初一舉行隆重的龍燈會儀式,一方面感謝神龍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同時還能驅(qū)鬼辟邪,保佑一方平安。平城龍一雌一雄,成對出現(xiàn)。舞龍時雙龍在前,后面的提燈隊伍浩浩蕩蕩,非常壯觀。平城紙龍以竹篾制骨架,用宣紙(后用牛油紙)做龍頭、龍身、龍尾,其中龍頭的制作難度最大,由口含龍珠的嘴部、前額、后腦、角、手柄等部分組成,龍身和龍尾所蒙裱的紙上繪有龍的鱗片,鱗……[詳細] |
![]() | 南安陽位于陽城縣縣城以東獲澤河中游西岸,背靠大紅溝山,山間儲藏著大量黑坩和紅土,為砂鍋燒鑄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安陽砂鍋的生產(chǎn)歷史已無從查考,據(jù)老人回憶,遠在明清時期,南安陽村就已生產(chǎn)砂鍋,民國時期僅安陽村就有5張爐供生產(chǎn),最高產(chǎn)量達年產(chǎn)75000余套。南安陽砂鍋的主要原料為黑坩,俗稱拌,輔助原料為紅土,俗稱藥土,通過配料、燜料、碾碎、過篩、拌泥、上模、上釉、入爐等工序加工而成。生產(chǎn)工具主要有漏鏟……[詳細] |
![]() | 大陽,古稱陽阿,位于山西省澤州縣西北部,此地歷史久遠,民風淳厚,傳統(tǒng)文化種類眾多,面塑就是生長在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大陽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時,目前尚無可考的文獻記錄和實物資料,但是,當?shù)刎S富的民俗生活為面塑藝術的流傳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空間,民眾周而復始大量運用更使之興盛不衰。大陽面塑主要以大氣、恢宏著稱,其中的“青獅白象”、“八仙下凡”、“鳳催牡丹”、“棗山”、“壽桃”、“十二生肖”等作品尤其被人們……[詳細] |
![]() | 九連燈又稱“跑燈”、“耍燈”、“花果燈”。流傳在晉城、高平、沁水、陵川等縣。高平縣鳳和村的九連燈是根據(jù)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會,孫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話故事編制而來。初時由8名男青年表演,各執(zhí)桃花、石榴花、桂花、臘梅等16盒鮮花、瓜果彩燈,分別代表八仙。后來,將人數(shù)增至24人,在花果燈中,加入了一種手提的圓形紅色紗燈,使花燈經(jīng)燈相互映襯,很為舞蹈增色。九連燈在街頭表演時,由“飛燈”(即由長竹竿高挑一……[詳細] |
![]() | 青龍圪欄棒是沁水民間舞蹈的一種形式,大約產(chǎn)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國年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青龍村交通閉塞,古代是兵匪必爭之地,這一特殊地理環(huán)境是青龍圪欄棒這一民間文化遺產(chǎn)產(chǎn)生的主要歷史原因。青龍圪欄棒表演的基本內(nèi)容,大多為戲曲武打故事、戰(zhàn)爭場面。其表演的基本內(nèi)容大體為《戰(zhàn)幽州》、《瓦崗寨》、《三打祝家莊》、《薛仁貴征西》等戲曲故事。青龍圪欄棒表演主要道具是“圪欄棒”和“圪欄絮”,同時……[詳細] |
![]() | 高平秧歌淵源于山西省高平市東南鄉(xiāng),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jié)、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fā)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shù)板、選板等。演唱內(nèi)容多屬詼諧風趣的民間生活故事,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很受群眾喜愛。清同治六年官府雖明令禁唱,但演出活動……[詳細] |
![]() | 平腔秧歌實為“混場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巔的陵川縣,發(fā)源城西北35里的東溝村,所以也叫“東溝秧歌”。據(jù)1963年版《陵川縣志》記載: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在很早以前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人們且歌且舞、自唱自樂,于街頭巷尾、家戶院落的一種文藝形式,故又俗稱“地不輪”,即平腔秧歌的前身。平腔秧歌原先只在東溝本村演唱,因這里藏煤豐富,開有小煤窯,常有不少外地人來做工,他們于空閑時間,也愛學幾段,久而……[詳細] |
![]() | 高平鼓書開初以說為主,近似“評話”,演唱時無弦樂伴奏,只有一鼓、一板、一木。解放后,高平鼓書有所改革,加入器樂伴奏,改為以唱為主。但演唱時仍以鼓、板擊節(jié)為主,僅在唱名尾音處加間奏,小段后加過門。曲調(diào)富有地方特色,唱詞無固定格式,有時一句“貫口”可長達百余字。唱本多系歷史傳統(tǒng)故事,如《三俠五義》、《濟公案》、《岳飛傳》、《瓦崗寨》等,亦配宣傳中心編演現(xiàn)代題材的段子,其中《讓座》先后在省、市獲獎!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