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志山又稱中陽山、王至山,位于黎城縣西北部,當?shù)厝艘步袕V志垴。每年農歷四月十八和十月一,黎城、襄垣兩地民眾都要在廣志山奶奶廟前舉辦廟會,祭祀對象為襄垣老奶奶(媧皇圣母駕前侍女)。相傳,清嘉慶年間,襄垣北關王雪梅不顧禮教之約尾隨父母上廣志山拜神,因思夫(亡佚,黎城人)心切,氣絕化仙,俗稱“老奶奶”。從此,襄、黎二縣為其建廟供奉,時間日久,遂形成廟會,其中以十月初一(誕辰日)最為隆重。廣志山十月一望鄉(xiāng)……[詳細] |
![]() | 堯,五帝之一,姓伊祁(耆),名放勛,因封唐侯,故稱“唐堯”,又因封唐侯前曾在家鄉(xiāng)隨母親(慶都)燒制過陶器,所以亦稱陶唐氏!毒V鑒會纂·三皇篇》載:“神農,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渡轿髅t輯要》記:“堯為黃帝五世孫,生長居處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縣也。堯初號伊耆氏,實原于此。受封于唐,故又號陶唐氏。旋徙晉陽,及即位,乃定都平陽,又即今山西臨汾縣也!薄吨袊诺孛o典》解釋曰:“……[詳細] |
![]() | 爛柯山傳說在山西晉東南地區(qū)廣為流傳,沁縣棋子山傳說便是此類“遇仙”題材的一則變文,故事將“圍棋對弈”改為“象棋廝殺”,又在結尾處增加了羽化成仙的超現(xiàn)實想象,并把仙人與星宿相聯(lián)系,洋溢著神奇瑰麗的浪漫主義色彩,引人入勝。棋盤山位于沁縣郭村鎮(zhèn)伏牛山與沁源交界處,山頂一塊大石上刻著個棋盤,棋盤上擺有五顆殘子。兩屆河心有一個碗口粗的石窩,窩內盛滿了常年不枯的清水,人們稱之為“仙水池”。相傳,公子重耳避難赤……[詳細] |
![]() | 長治古稱上黨,是中華古代文明發(fā)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在這塊土地上耕稼穡、藝五谷、嘗百草、創(chuàng)醫(yī)藥,進行一系列生產(chǎn)生活活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從漁獵到農耕,從游牧到定居的偉大歷史變革。長治市區(qū)幅射周圍百里之內有炎帝神農文化遺址、遺跡五十余座,記載炎帝史跡的碑文數(shù)百通。長治市城區(qū)、郊區(qū)壺關、長治縣、長子、屯留、黎城縣等地都有炎帝廟、炎帝碑碣,從北齊到民國近二千年的碑文記載著五千年神農的史跡,炎帝的傳說和這些……[詳細] |
![]() | 李佬人笑話是流傳于黎城縣及其周邊地區(qū)的民間口頭傳統(tǒng),作品多以機智勇敢、懲惡揚善為主題,表現(xiàn)了民眾百折不撓、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風趣幽默、睿智豁達的審美情趣!袄腥恕笔桥f社會專司征糧的“村官”稱謂。晚清時期,“李佬人”出生在黎城西部山區(qū)嵐溝一帶一個叫“龜子石”的山村里(此村多為李姓)。在長期與官、匪、惡勢力的較量之中,“李佬人”彰顯出他見多識廣、聰明機智、風趣幽默的卓越才能,為山民辦了許多好事。久……[詳細] |
![]() | 青果寒泉禪寺,俗稱青果寺,位于長治市沁源縣交口鄉(xiāng)侯壁村境內。該寺始建于唐,復興于明,建筑規(guī)模龐大宏偉,上下左右共分五座院落,每座院落都有許多相關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在當?shù)卮鄠,?jīng)久不衰。青果寒泉禪寺是山西佛教圣地之一。據(jù)碑文記載五臺山佛教圣地常派遣名師高徒來此坐禪講道,香火鼎盛之時,群僧聚集,有諸佛匯聚,如來映現(xiàn)之奇觀,并伴有如銘佩環(huán),琴脆笛悅之聲在寺院上空回蕩。青果寒泉寺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都……[詳細] |
![]() | 唐宮悅酒是上黨地區(qū)的歷史名酒,原產(chǎn)于潞城市微子鎮(zhèn)鳳村。微子鎮(zhèn)東1公里處馮村有一眼泉——鳳泉(傳說當年鳳凰曾在此飲水),因水質好,百姓便以之釀酒,命名鳳酒。唐玄宗李隆基任上黨別駕時,尋訪微子鎮(zhèn),聞香下馬,對鳳酒格外珍愛,將此酒帶入宮廷,賜名“唐宮悅酒”。唐宮悅酒系純糧固態(tài)分缸發(fā)酵清香型大曲白酒,生產(chǎn)過程完全采用傳統(tǒng)工藝,沿襲傳世秘方,釀造以大麥、豌豆制曲,以高粱為釀酒原料,工藝流程主要分為備料、制曲……[詳細] |
![]() | 辛寨陳醋起源于北宋元豐年間,因村人李詠供奉家釀老醋受封“提牌官”而始名。李詠在釀醋中,吸取前輩經(jīng)驗,將釀醋實現(xiàn)了工藝化操作:六天倒四次缸,再經(jīng)過轉缸,自然揮發(fā),最終十斤原醋只剩下不到三斤。這樣釀出的醋色澤黑紫、體態(tài)清亮,聞之醇香撲鼻,具有辛、綿、酸、香、甜、鮮多重特性。辛寨老陳醋的原料和配料很有講究,不僅有高梁、玉米、谷子、麥皮,還有多種中草藥料配伍。釀造工藝獨特,分熟料和生料兩種釀制方法,整個工……[詳細] |
![]() | 長子炒餅是用面粉、肉絲、蒜苔、粉條加上雞湯,配以各種佐料制成的上黨傳統(tǒng)小吃。當?shù)孛裰V有云“上黨炒餅在長子,長子炒餅在石哲,精工細作爐卜香,賽過宮廷八仙湯”。相傳,長子縣清代著名書法家馮士翹先生,經(jīng)常徒步民間深入農戶。一日,他行至石哲村,到一戶人家打尖。戶主吩咐家人做待客飯。馮士翹將主人端的飯、湯吃了個凈光,并打聽飯菜名稱?主人回答道:“你吃的飯是用小粉面、粉條、白蘿卜條做成的,叫‘爐卜’,是我們這……[詳細] |
![]() | 上黨臘驢肉是山西長治市的漢族傳統(tǒng)名吃,其肉質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味四溢、回味無窮。早在明代,臘驢肉就已馳名于上黨和晉南地區(qū),產(chǎn)品遠銷北京、天津、南京等南北名城。臘驢肉與當?shù)氐臎龇、酥火燒被稱為潞安府(長治古稱潞安府)三寶。制作臘驢肉的原料為驢鮮肉。切肉時,要按部位把肉分成前肘、后肘、前臂、后墩、元寶、肋條、腱子、腰球、肚廂皮等,并順著- 把各部位肉切成1~2公斤的肉塊;用清水浸泡12小時,洗凈后……[詳細] |
![]() | 山西省平順縣白楊坡村自古就有種植棉花的傳統(tǒng),當?shù)厝藶闈M足自身需要,形成了以棉花為原料,開展手工紡花、織布的傳統(tǒng)。據(jù)清光緒《白楊坡志》記載,白楊坡土地主產(chǎn)棉,而晝夜紡織,出土布頗多,遠銷他境。十八世紀三十年代,村人岳志得將村里零散紡織戶集中起來,在河北邯鄲開辦了“興得布店”,所織布匹販售到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年銷家織布84萬匹。近代以來,國內外大規(guī)模的機械紡織對傳統(tǒng)手工紡織技藝形成巨大的沖擊,然而……[詳細] |
![]() | 劉氏老鼓發(fā)源于黎城縣范家莊村,以制鼓師傅姓氏而命名,主要流傳于晉東南和晉中地區(qū),是伴隨地方劇種(黎城落子)而形成的地方特色樂器,當?shù)赜小袄璩抢瞎,長子銅鑼”的民諺。劉氏老鼓以清光緒年間黎城范家莊村劉旦首制,到現(xiàn)在已傳至第四代,逾百年歷史。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改進,劉氏老鼓以其音域寬厚、發(fā)音響亮、靈敏度強、音質恒定等特點,深受用主和內行們的贊揚。劉氏老鼓一般分為制作鼓身、制作鼓皮、蒙鼓調音和上漆四……[詳細] |
![]() | 葦制品編造是指用蘆葦、高粱桿、河草、麥桿等高莖植物表皮,通過加工編造出各種民眾生活用品的技藝。襄垣,位于山西東南部長治地區(qū),與沁縣、武鄉(xiāng)、黎城、屯留地勢相鄰,這里土地肥沃,河流寬廣,地理環(huán)境適宜編造原料蘆葦生長,好的莖高四米有余,每村都有三五八畝不等的蘆葦?shù)兀o人們的日用葦制品需求帶來十分便利的資源條件。葦編工藝對原材料要求苛刻,是一個追求技藝性很強的體力勞作項目。制作工具有五尺、刀子、撥子,破葦……[詳細] |
![]() | 襄垣,因趙襄子筑城于此而得名。相傳,襄子筑城時召來人士巨增,布匹用量甚缺,襄子曾親自帶頭紡織,以解所需,襄子老粗布的手工紡織技術也從此流傳下來。明清時期,老粗布手工紡織空前繁榮,民間家家有紡車,戶戶有織機,人人穿布衣。女人會不會紡織成為婚嫁擇偶時一條不成文的社會習俗。襄子老粗布又名“老土布”,主要原料是棉花,制作程序純手工操作,整個生產(chǎn)過程不對環(huán)境產(chǎn)生任何污染。襄子老粗布織造工序主要有選棉、彈花、……[詳細] |
![]() | 炒指是武鄉(xiāng)民間流傳的一種炒制面食品,因其外形象人的手指而得名。它的制作流程為:首先,以當?shù)爻霎a(chǎn)的糯小米面、玉米面加水和制,搟成厚餅狀。然后,用刀切成細長條,放入燒滾的細皇土中攪拌烤煨。最后,燒熟后從鍋中撈出來,用篩子篩掉浮土,晾冷即可食用。關于“炒指”的來歷,當?shù)亓鱾髦粍t傳說:西晉末年,武鄉(xiāng)人石勒帶兵打仗過程中,經(jīng)常沒有時間安鍋造飯,而蒸、煮的面食,帶在身上幾天吃不完,就腐爛變了質。石勒就想了個……[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