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吉縣壺口嗩吶是以當?shù)孛袼谆顒訛檩d體的民間吹打樂,是晉南地區(qū)吹打樂的典型代表。主要流布于吉縣及其周邊地區(qū),常用于各種慶典禮儀活動。根據(jù)明史記載,明嘉靖年間,朝廷重臣石寶遭貶來到吉縣,便開始從事吹打樂表演,經(jīng)過多年努力,對吉縣原有曲牌進行了大量的充實改編,使吉縣吹打樂逐漸自成體系。之后,吉縣吹打樂享譽遠近,對晉南各縣的民間音樂,起到了引領(lǐng)和示范作用。吉縣壺口嗩吶的內(nèi)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吹奏技巧,二……[詳細] |
![]() | 侯馬臺神村一帶有新媳婦到菩薩廟求子的習俗,臺神花鼓便是為送子娘娘獻上的歌舞,又因鼓譜在臺神村發(fā)現(xiàn)而命名。臺神花鼓由6人表演,分滾鼓、包頭、頑童,后隨伴奏、伴唱數(shù)人,表演者扮相花俏,頭飾釵環(huán),紅綠衣著,步法輕盈,姿態(tài)優(yōu)美;鼓點不停反復(fù),尤如“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勢,鼓點歡快活潑,前后共七套,俗稱一錘至七錘,有踏場、踩院子等。花鼓唱曲有《娘娘廟降香》(曲一、曲二)、《觀燈》、《捎書》、《接書》、《鬧元宵……[詳細] |
![]() | 慶唐神鼓也稱“浮山架子鼓”,主要流行于浮山一帶。據(jù)《浮山縣志》記載:“天圣宮在縣南三十五里羊角山之麓,唐武德二年建祠(慶唐觀),天圣五年,詔改觀為天圣宮……”,慶唐神鼓正是在天圣宮道樂基礎(chǔ)上演變而成的。浮山架子鼓是一種大型的鼓樂表演。在樂器使用上,架子鼓只有鼓、鈸、鑼三件樂器,平時多用鈸領(lǐng)奏,偶爾也用鑼領(lǐng)奏;在樂隊編制方面,其編制比例一般是一鼓、兩鈸、四鑼;在節(jié)奏方面,主要由基本節(jié)拍與節(jié)奏的基本字……[詳細] |
![]() | 刺血療法是在中醫(yī)基本理論指導(dǎo)下,通過放血祛除邪氣而達到和調(diào)氣血、平衡陰陽和恢復(fù)正氣為目的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適用于“病在血絡(luò)”的各類疾病。“一針消腫”是一種祖?zhèn)麽槾摊煼,主要針對患者碰傷、摔傷、撞傷、跌傷等傷后引起的腫脹,消腫療效極佳,流傳于堯都區(qū)、洪洞縣、古縣、安澤縣等地!耙会樝[”的針法器具是平時家庭用的手縫(做針線活)鋼針,治療方法是將患者脖子根部的筋絡(luò)用針刺破后放血,觀察出血顏色,如果發(fā)……[詳細] |
![]() | 曲沃縣曲村鎮(zhèn)吉祥村的王氏燒傷膏藥為祖?zhèn)鹘y(tǒng)秘方,純中藥制劑,有100余年的歷史,創(chuàng)研人系王氏先祖王天豪。王天豪年輕時略懂醫(yī)術(shù),在治療夫人腿部燙傷期間,將幾個燒傷偏方拼湊到一起,藥劑份量稍有增減,無意間研發(fā)出了治療燒傷的秘藥。王天豪的孫子王生辰天生殘疾,行動不便,不能從事農(nóng)活,故而學醫(yī),是村里的衛(wèi)生員,他將爺爺遺留下來治療燒傷的方子整理、抄錄,經(jīng)過反復(fù)琢磨、實踐,終獲成功。王生辰一生沒有子女,他把妹妹……[詳細] |
![]() | 火星廟位于霍州舊城北大街,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據(jù)碑文記載,明代早期,霍州城東李泉莊打麥場失火,本村一荀姓女子撲入火海,奮力救出幾名被困兒童,自己卻獻出了寶貴生命。霍州知州崔明,深贊其舍身救人之可貴精神,尊其為“火星圣母”,并為其立廟塑像,以求永久祭祀。百余年以來,霍州民眾祭祀“火星圣母”活動從未間斷,至今愈來愈盛;鹦菑R每年舉辦三次祭祀圣母活動,農(nóng)歷正月二十七日為圣母壽辰慶典。屆時,霍……[詳細] |
![]() | 山西是華北地區(qū)的缺水省份,在長期干旱少雨人畜飲水困難的壓力下,地處霍州陶唐峪鄉(xiāng)和洪洞一帶的村社組織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獨特的民間水利管理機制和模式——不灌而治水利習俗。不灌而治水利習俗涉及兩個縣(市)3個鄉(xiāng)(鎮(zhèn))5個村莊,當?shù)厝怂追Q“四社五村”,具體包括仇池社、李莊社、義旺社、杏溝社和孔澗村(屬義旺社),并留有水利制度的成文標識——水利簿(分水規(guī)、社首譜、神譜、香首譜)。據(jù)清嘉慶十五年(……[詳細] |
![]() | 華佗神醫(yī)廟會又稱華佗醫(yī)圣廟會,以祭神靈,求祛病痛之方,求知事之知,求吉祥平安之術(shù)為主要內(nèi)容。華佗廟位于曲沃縣城東北20公里處的方城村,距今約有五百余年的歷史,至今香火從未間斷,清康熙中后期尤為繁盛,每逢廟會,上香求藥者接踵而至,輻射四鄰各縣,遠至河南周口。廟會以東大廟(華佗殿)為主會場,殿中設(shè)有華佗神像、香桌、香爐、灶臺、簽筒、簽薄、簽子等物,簽簿分為內(nèi)科、外科、問事三種,求方人在公值(管理廟會的……[詳細] |
![]() | 蒲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呂梁山南端,縣域東岳廟坐落在城東南柏山頂端,為東岳泰山天齊仁圣大帝行宮。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東岳大帝誕辰之日,當?shù)匾e行各種朝山祭祀活動,周邊縣、市亦有參與,其中,最著名者稱“四醮朝山”。“四醮朝山”起于何時,尚不可考,但有關(guān)朝醮資料,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東廟廟記》碑刻、清順治十四年(1657)《建醮朝山》碑記載均有記載。“朝醮”是當?shù)匾环N有組織、有秩序的團體祭祀活……[詳細] |
![]() | 翼城縣南梁村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八要舉行灤池古會,為紀念灤水之主喬澤神而設(shè),會期五至十天。民國十八年(1929)《翼城縣志·禮俗》載:“三月初八南梁灤池祀喬澤神,舊志載,俗傳為欒共子忌辰,未知孰是!睓韫沧蛹戳x臣欒成,曲沃武公伐翼過程中被俘,寧死不屈而被殺。晉小子侯嘉其忠義,為之舉行葬禮,在掘墓時得一汪清泉,遂冠名灤水。后宋徽宗敕封欒將軍為喬澤神,并于灤池旁建廟、修池,每年三月初八日(欒成忌辰)行幡賽會……[詳細] |
![]() | 添倉節(jié),又稱“天倉節(jié)”或“填倉節(jié)”,是漢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約起源于西周至春秋時期,它的相關(guān)習俗集中反映了漢民族農(nóng)耕區(qū)域民眾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以及人們的民俗心理和思想情感。汾西添倉節(jié)民俗活動從活動時間上,可分為“小添倉”、“大(老)添倉”;從活動的組織方式上,可分為以家庭個體為單位的民間習俗和以村社為單位的祭祀儀俗;從活動的形式上,可分為以曬種子和整理農(nóng)具為代表的生產(chǎn)習俗,以添水、添炭、捏面燈……[詳細] |
![]() | 曲沃縣四牌樓傳統(tǒng)古會俗稱財神會,每年七月二十舉行,會期十天。古會始于清朝末年,原為商界的敬財神會,初時三五年一次,民國后定為每年一次。會期,正大街自南而北搭天棚,并搭5座神樓,5個影戲舞臺。白晝演木偶,晚上演皮影。傍晚,樓臺牌坊花燈齊明,商戶門首懸燈結(jié)彩,交相輝映。黃帝廟、關(guān)帝廟、世子廟、七郎廟、湯王廟等場所都要演劇助興,觀眾摩肩擦踵。曲沃縣四牌樓傳統(tǒng)古會是以民間信仰為主要內(nèi)容的群眾性民間文化活動……[詳細] |
![]() | 曲沃縣封王堡古趙莊娘娘廟會是神誕日祭祀活動的產(chǎn)物,基本形式有傳統(tǒng)拜祭、民俗表演、燒香許愿、還愿等。古趙莊位于曲沃縣城西北20公里處,現(xiàn)與封王堡合并為一村。相傳此地為春秋時趙文子(即趙武、趙孟、趙氏孤兒)的食邑,又傳因程嬰在此藏匿趙氏遺孤而得名。后土圣母廟建在古趙莊北側(cè),汾河岸邊。民眾篤信“后土娘娘”能保一方平安,繁衍子孫后代,幾百年來,廟中香客不斷。古趙莊傳統(tǒng)廟會以行善助善,祝福平安為宗旨,活動區(qū)……[詳細] |
![]() | 五龍洞圣母祠位于蒲縣城北20公里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筑,四合院式,正殿為石灰溶洞,內(nèi)有五龍圣母等塑像5尊。西側(cè)有一洞,深不可測,民間傳言可通陜西,為歷代祈雨之地。傳說龍王專司雨職,掌管興云降雨,每逢風雨失調(diào)之年,民眾都要到此燒香祈愿,以求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相傳,民間一陳姓女子與陜西黑水河龍王再續(xù)前世姻緣坐化于山間巖洞,人們將巖洞改稱五龍洞,并在旁邊修建廟宇,塑造神像,每年五月十八(……[詳細] |
![]() | 臨汾,古稱平陽,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作為帝堯之都,其文化底蘊深厚,十多萬年前,“丁村人”就在此繁衍生息,5000年前,帝堯便開啟了華夏文明之門,堯王訪賢、讓位于舜的傳說就發(fā)生在本地。堯的傳說通過幾千年來世世代代勞動人民口口相傳發(fā)展至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1984年,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民研會聯(lián)合下發(fā)了出版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通知后,臨汾市開始全面普查,搜集采錄民間文學資料,各縣市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