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瓦是流傳于我國北方地區(qū)的一項由多人參與的競技性投擲游戲,種類動作繁多。據(jù)考證,宋朝文獻中便有“打磚”一詞,足見其歷史久遠。永和打瓦游戲場地一般長7—10米、寬6米,道具為就地選取的長寬約20厘米、厚約2厘米的方石板,參加人數(shù)從兩人到多人不等。分組比試,以準(zhǔn)獲勝。既適合兒童游戲,也適合中青年人娛樂,老年人也可參加。其規(guī)則樸素,程序簡明,娛樂性強。伴隨著打瓦游戲還產(chǎn)生了很多童謠、民歌,也派生出如“打……[詳細] |
![]() | 翼城老虎上山是在傳統(tǒng)民間雜!盎⑽琛保ㄋ追Q耍老虎)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翼城縣南梁鎮(zhèn)下澗峽村表演的老虎上山形成于明末,興盛于清朝和民國時期。據(jù)老藝人回憶,該村在清代曾有“老虎會”組織,會員50—80人,年年元宵節(jié)期間在本村和南梁鎮(zhèn)進行表演,還常參加縣城社火表演,也應(yīng)邀到外地演出。老虎上山表演時,需要在高15米的木桿上搭建兩塊門板,再固定兩把圈椅,作為“假山”;兩邊各掛兩條大繩,從頂端斜拖地……[詳細] |
![]() | 洪洞通背纏拳又名“通背拳”、“洪洞通背”,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武術(shù)拳種,主要流行于山西洪桐及周邊地區(qū),通常用于防身健體。通背纏拳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自清乾隆年間先輩郭永福大師傳藝洪洞以來,已盛行二百多年,傳播十余縣,其習(xí)練者眾多,名師輩出。通背纏拳有其鮮明獨特的拳理、拳法和技術(shù)要求!巴ū场闭呒粗苌硗ㄟ_,力從背發(fā)之意也!氨场睘橹苌砘顒又行。“纏拳”者含意有三:其一,為纏繞之意,為化敵力之法;其二,即手……[詳細] |
![]() | 西閆民歌流行于山西省翼城縣西閆鎮(zhèn),是一種詼諧風(fēng)趣、通俗易懂、委婉動聽、頗受群眾喜愛的山區(qū)小調(diào)。據(jù)傳,在西閆鎮(zhèn)十河村一帶,很早就流行唱酒曲。起先是討媳婦鬧洞房時,在洞房里唱的一種小調(diào)。鬧洞房者讓新媳婦喝酒,新媳婦不能喝酒,就得唱一支小曲。這樣你也讓唱,他也讓唱,新媳婦不喝酒,就得一支一支地唱下去。所以許多新娘在沒結(jié)婚之前就你傳我,我傳你,學(xué)了不少小曲,以備新婚之夜鬧洞房時唱。由于這些小曲風(fēng)趣好學(xué),慢……[詳細] |
![]() | 霍州三弦書,也稱霍州地方書,是清代末年興盛并流傳于霍州地區(qū)以三弦為主要樂器的民間說唱藝術(shù)形式;糁萑視莩问蕉嘁詥稳嘶顒訛橹,或兩人及多人合作分角色演唱。演唱者通常是面前橫放一張條桌,身坐古式靠背椅,左腳蹬甩板,以此擊節(jié),右膝上綁一扇小釵打花填空,懷抱三弦,邊彈邊唱邊打小釵。其曲調(diào)常用“斷橋”、“別母”、“崩三崩”、“割韭菜”、“將軍令”等曲牌,用于開書前招引觀眾,渲染氣氛。書調(diào)為板腔體,有“……[詳細] |
![]() | 洪洞書調(diào)又稱“洪洞地方書”或“四音子書”,主要流行于山西省洪洞縣及周邊的古縣、霍州、汾西、浮山等地,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又為當(dāng)?shù)孛癖娤猜剺芬姷囊环N曲藝形式。洪洞書調(diào)的具體形成年代無文獻資料可考。據(jù)現(xiàn)存藝人口述的傳承譜系推斷,至遲在清代末期的道光年間就已經(jīng)十分盛行,距今至少有150年的發(fā)展歷史。洪洞書調(diào)的早期表演形式主要為一人自彈三弦采用洪洞方音表演,說唱相間,以唱為主。唱腔屬板腔體,基本曲調(diào)為上下兩……[詳細] |
![]() | 木偶戲,在山西的傳播歷史悠久,這種又稱之為“傀儡戲”、“傀儡子”的民間戲曲,源于漢代,是由殉葬木俑演變發(fā)展而來的。清末民初,浮山地區(qū)木偶興盛,當(dāng)?shù)赜性S多人以制作偶制箱而聞名,涌現(xiàn)了許多木偶戲藝人。1949年,浮山縣成立了木偶劇團,劇團吸收蒲州梆子和眉戶戲的音樂唱腔,排演了《金剛廟》、《鬧堂》、《斬子》等劇目。之后,浮山木偶劇團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shù)觀摩演出并隨國家文藝代表團赴朝鮮慰問演出,博得……[詳細] |
![]() | 唐城花燈秧歌,是一種以秧歌的舞步為基礎(chǔ),舞者手持花燈,花燈隨舞者的舞步而舞動的舞蹈。適于夜間燃起燭火時表演,舞者在燭影搖曳中舞動步伐,與燈影相映成趣。每年的正月十三日,是唐城村民慶豐收的集體日子。眾百姓忙活了一年,舉著花燈,扭著歡快的秧歌盡情地表演,所有的歡快情緒都要在這一天宣泄出來。唐城村習(xí)俗,所有參與花燈秧歌的隊伍都要集中于街中心,由主持指揮調(diào)度。在震天動地的威風(fēng)鑼鼓聲中,花燈秧歌隊伍繞街一周……[詳細] |
![]() | 翼城渾身板亦叫“花板子”,因表演者手持三片系在一起的檀板而得名。在樂隊的伴奏下,表演者有節(jié)奏地用檀板擊打手、肩、膝、大腿、腳背、腳心等,是一種優(yōu)美的民間舞蹈,被當(dāng)?shù)厝擞H切地稱為“鄉(xiāng)村健美操”。渾身板主要流行于翼城縣王莊鄉(xiāng)王虎村和南梁鎮(zhèn)郭家坡村的郭姓家族中,是在廟會、祭祀、賽社等活動中表演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明人姚旅所著的《露書》中曾寫到,在山西南部見到過多種民間舞蹈,其中就有一種手持檀板,邊拍邊舞……[詳細] |
![]() | 孝義旱船是翼城縣王莊鄉(xiāng)孝義村傳統(tǒng)民間舞蹈表演形式,歷史悠久,表演套路多,一般在正月十五鬧社火時表演。據(jù)傳,孝義村是翼城縣跑旱船的發(fā)源地。老人們回憶,孝義旱船約形成于清初,光緒年間已負盛名,距今有二百多年歷史。其村張家、郭家、馬家均有傳人。著名的老藝人有張萬春、馬效溫等,均生于1858年前后,至今已傳八代。孝義旱船常以多只彩船參加表演,表演者均以《白蛇傳》、《打漁殺家》等戲曲中的人物進行化妝。舊時,……[詳細] |
![]() | 河蚌舞亦稱“逗河蚌”,是翼城縣西閆鎮(zhèn)堡子村一種群眾性傳統(tǒng)舞蹈,一般在正月十五鬧社火時表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經(jīng)常參加一些慶典活動。河蚌舞起源于清嘉慶年間,距今有180多年的歷史。表演時,演員裝扮成河蚌精和逗蚌人,逗蚌人把一塊卷疊起來的花格布斜扎在身上,手牽一根紅繩,紅繩另一端拉一個河蚌精,兩個人拉著紅繩跑圓場。接著,逗蚌人放下繩子,把花布解下抖開(花布表示魚網(wǎng))在場子里追捕河蚌精,河蚌精做著……[詳細] |
![]() | 白店秧歌是流傳在侯馬市白店村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舞蹈。它歷史悠久、舞姿獨特、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在山西省南部一帶頗有影響,主要用于婚喪嫁娶,節(jié)慶禮儀活動。白店秧歌隊由舞傘者1人,鼓手1人,擊鑼者2人,擊镲者2人,共6人組成,既可以廣場表演,也可以舞臺表演。表演形式主要是跑隊形和與演唱民歌小調(diào)交替進行。常用隊形主要有“之字路”、“蒜辮子”、“剪子關(guān)”、“單蛇蛻皮”、“雙蛇蛻皮”、“二龍出水”等。鑼鼓點較為簡單,……[詳細] |
![]() | 高蹺,也稱“拐子”,是由表演者腳踩木蹺進行舞蹈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觀眾需要仰起頭來或是站在高處觀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蹺稱為“高瞧戲”。隰縣千家莊響鈴高蹺源于清朝末年,因蹺腿拴有響鈴而得名,是當(dāng)?shù)匕傩赵诖汗?jié)、元宵節(jié)鬧紅火時的重要文藝形式,百余年來,受到當(dāng)?shù)孛癖姷膹V泛歡迎。響鈴高蹺一般高為1.5米,最高的蹺可達兩米,演出時以小鼓、小鑼、嗩吶為伴奏樂器,表演者裝扮成《水滸》、《西游記》、《白蛇傳》等……[詳細] |
![]() | 洪洞金鼓樂亦稱“金鼓子”,流行于山西晉南一帶,是集吹奏、敲擊、舞蹈為一體,廣受群眾歡迎的民間鼓吹藝術(shù)。據(jù)洪洞縣曲亭村碑文記載,明清時期洪洞金鼓樂便已規(guī)范成樂行,得到官府認(rèn)可,訂立在鄉(xiāng)規(guī)民約中。洪洞金鼓樂形式多樣,演奏與表演時不拘一格,隊伍人數(shù)可多可少,多至數(shù)十人,少至三四人,一鼓、一鈸、一鑼、一嗩吶;演奏時主要以吹、打為主,要求嗩吶藝人具備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與技巧:會大換氣、口腔內(nèi)雜耍、鼻子吹奏、放花……[詳細] |
![]() | 臺駘鑼鼓流傳于侯馬西部的高村鄉(xiāng)西臺神村,它由晉王祭祀用的宮廷音樂發(fā)展而來,因祭祀汾河河神——臺駘而得名,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臺駘鑼鼓分高、中、低三聲部,大鼓、大鈸為低聲部;小鼓、小鑼為高聲部;大鑼為中聲部。演奏時高低聲部交替,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演奏樂器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大鈸5種。18人演奏,其中2人兼敲大小鼓,4對大鈸、8個大鑼、4個小鑼。樂隊指揮由鼓手兼任,演奏起來互相兼顧。演……[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