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馬燈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1991年高淳東壩大馬燈在金陵廟會上一舉成名,成為行家和市民稱贊的焦點;93年參加“第三屆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jié)”,獲得最高獎——“金玫瑰獎”;93年底參加廣州第四屆歡樂節(jié)受到好評,1994年又赴北京在中央電視臺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獲得了“江南一絕”的美譽。大馬燈在造型上比一般馬燈的道具馬型高大,是由兩人組合表演一匹馬。前面一人……[詳細] |
![]() | 駱山大龍起源于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是江蘇省溧水縣和鳳鎮(zhèn)駱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當?shù)匕傩找蕾囀屎䴙樯履陙砼R時,則在湖灘上載歌載舞、龍舞盤旋,以降魔驅妖,祈求風調雨順、人口平安。長此以往,駱山村便有了舞龍的習俗。舞龍的時間一般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次年正月十八,一共25天。此時,正值冬季枯水季節(jié),有大片湖灘可以利用,因此,駱山大龍龍身巨大,體長將近百米,參與者達五百人之多,……[詳細] |
![]() | 江浦手獅的故鄉(xiāng)浦口區(qū),位于古都南京市北郊,其境內古文化遺址、老山國家森林公園、珍珠泉風景區(qū)等風景名勝數(shù)十處。江浦手獅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lián)我阅?或竹)棒為舞獅者的手柄,單人舞于手中,人數(shù)可多可少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此舞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為當時駐守在永寧地區(qū)的太平軍戰(zhàn)士健體、強身及與民同樂時用。太平天國失敗以后,此舞便保留下來,為當?shù)匕傩赵诠?jié)日之時慶典、……[詳細] |
![]() | 漢唐時期,留左的土地上曾駐守過各個朝代的將領。相傳隋唐時期(距今1300多年)羅家將屯兵百萬,安營扎寨在現(xiàn)在的六合區(qū)留左、留中、留右的地界內。由于羅家將士愛民善戰(zhàn),屢戰(zhàn)屢勝,深得人民愛戴,百姓們常殺豬宰羊,玩著提燈,吹吹打打地到軍營中犒勞將士,軍營中大小戰(zhàn)鼓齊鳴,以示謝意,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留左打擊樂《大曲》和《小曲》。長期的駐兵,軍民同樂,氣勢磅礴的軍樂與歡快喜慶的民樂結合,演變出了振奮人心、歡天……[詳細] |
![]() | 白局是南京地區(qū)民間的方言說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白局形同相聲,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說的全是南京方言,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韻味淳樸,生動詼諧,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民間曲藝。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逐步發(fā)展成為曲藝曲種。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滿江紅》、《銀紐絲》、《穿心……[詳細] |
![]() | 秦淮燈會是歷史上流傳于南京地區(qū)的民俗文化活動,又稱“金陵燈會”,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jié)至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秦淮燈會的歷史源遠流長,根據(jù)文獻記載,早在南朝時期,都城南京就出現(xiàn)了舉辦傳統(tǒng)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堪稱全國之冠。自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導元宵燈節(jié)活動以后,南京逐漸開始享有了“秦淮燈火(彩)甲天下”的美譽,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隨之蜚聲天下。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布在南京秦淮河流域,……[詳細] |
![]() | 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南京剪紙是南京傳統(tǒng)工藝美術中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且歷史久遠。據(jù)南京著名方志學者甘熙于清代道光年間所撰《白下瑣言卷傳》中記載,至遲在明代初年,南京已有了做門箋和裝飾燈彩的剪刻紙。民國初年,近代南京剪紙藝人武老太(胡翠。┚鸵央S家人時常來南京走街串巷剪紙賣藝。之后,一批藝人先后在南京定居從事剪紙業(yè),帶徒授藝。80年代中后期,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將……[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