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依蘭民間故事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項目保護單位:依蘭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劉忠生依蘭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期就有民間故事流傳。著名的清末秀才趙寶廷于民國初年在依蘭辦過民間故事講習所。1978年在黑龍江省民研組織的支持下,依蘭縣成立民間故事小組,搜集整理民間故事3000余篇!兑捞m民間文學集成》1987年出版,書中“徽欽二帝坐井觀天”、“三姓出美女”等8篇故事入選國家卷,50余篇入省卷![詳細] |
![]() | 雙城民間故事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雙城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劉卉黑龍江雙城是松花江流域中游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先民由滿、錫伯、漢、蒙、回等民族構成。雙城民間故事多取材于當地少數民族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及民間掌故,其地域特點鮮明,人文氣息濃郁,故事情節(jié)曲折動人,所表述的奇聞軼事及鬼怪神靈充滿著對先祖、大自然的敬畏和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也顯示出對- 的鄙視與抨擊![詳細] |
![]() | 阿勒楚喀民間文學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民間文藝家協會代表性傳承人:郭長海常俊偉阿勒楚喀民間文學由滿族民間故事、歌謠和諺語等構成,以金元時期的歷史傳說及口頭傳承故事為主,如《白家雀的傳說》、《金臘照白城》、《石頭羊》等,主要流傳在松花江中、下游及阿什河一帶。其民風淳樸、語言鮮活、故事生動,為當地民眾所喜聞樂見,反映阿勒楚喀(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各族人民的心聲和歷史文化面貌,對……[詳細] |
![]() | 滿族傳統(tǒng)民歌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哈爾濱市阿城區(qū)音樂家協會代表性傳承人:奚國棟奚景春滿族傳統(tǒng)民歌是滿族在薩滿祭祀活動中形成的民族民間歌曲,是東北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源泉之一。既具有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的薩滿音樂色彩,又兼具生活氣息濃厚、實用于生產生活而作而唱的特點。……[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項目保護單位:五常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郎國興五常韃子秧歌來自京城的宮廷內部,是貴族文藝,表現了宮廷生活和征戰(zhàn)的場面,沒有故事性,從服裝、動作、音樂、內容上都表現了滿族宮廷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滿族特色![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項目保護單位: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滿族聯誼會代表性傳承人:李曉燕流布于黑龍江省阿城滿族聚集區(qū)的薩滿舞,反映了滿族先民在刀耕火種的年代乞求上天給予幸福,感謝上蒼恩賜豐收的深厚情感,表達了對自然界和各種動植物的敬畏,最終變成宗教祈求,完成其“萬物有靈”民族信仰的建設體系![詳細] |
![]() | 雙城皮影戲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雙城市皮影藝術團代表性傳承人:那明山徐桂文雙城皮影戲是黑龍江皮影戲的主要流派之一,因地處松花江南岸,又稱“江南影”。明朝萬歷年間,河北“灤州影”傳入雙城堡,后經歷代藝人口傳心授,融合當地方言,還大量吸收了民歌,道白、唱腔和板式具有地方特色,集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段及雕刻、繪畫、音樂等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大體分為人物制作、操縱、唱腔、調式、弦樂、劇本……[詳細] |
![]() | 龍江皮影戲項目批次:國家級第3批、省級第1批項目保護單位: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代表性傳承人:薛兆平(國)高淑芳龍江皮影戲是黑龍江皮影戲的主要流派之一,融匯了“樂亭影”、“遼寧影”、“江南影”和“江北影”等不同風格流派,成型于20世紀民國初年的哈爾濱道外北市場,主要分布于哈爾濱市、雙城市、賓縣、尚志市、五常市和平力量榆樹縣等地。表演自成體系,唱腔由影調、外調(曲牌)、雜牌子三部分組成,采用“分指操縱”……[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雙城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黃啟山姜永山雙城二人轉是黑龍江20世紀中葉傳統(tǒng)二人轉的典型代表,歷史悠久,表演講究淳樸、深厚、大方,唱腔婉轉動聽,在黑龍江傳統(tǒng)二人轉0 類拔萃。……[詳細] |
![]() | 五常東北大鼓項目批次:國家級第2批、省級第1批項目保護單位:五常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高曉華五常東北大鼓又稱“東北大鼓窩子”,起源于1860年前后的五常拉林河畔。最初是藝人操三弦自彈自唱,清末始有女大鼓藝人,并有琴師彈三弦伴奏。唱詞文雅講究,曲調華麗清雅,故事曲折迷人,與當地的粗獷民風形成鮮明對比。上世紀50年代五常地區(qū)學習東北大鼓的有數百人之多![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雙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代表性傳承人:趙德厚東北大鼓在雙城市已歷經五代傳人,在長期演出實踐中,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等姊妹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字正腔圓、聲情并茂、韻味甜美、高亢感人的演唱風格。有“奉調”、“東城調”、“南城調”和“西城調”等不同流派,特征鮮明,曾在雙城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3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方正縣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高春艷東北大鼓若水派是東北大鼓的一個主要流派,盛行于松花江流域螞蜒河畔的尚志、延壽、方正一帶,以行云流水的快板唱腔在東北大鼓中獨樹一幟。自清乾隆年間北京的“子弟書”藝人將其唱腔傳入沈陽一帶,汲取東北民歌小調等藝術元素,開創(chuàng)了深受民眾喜愛、極具藝術魅力的“奉天大鼓”,很快發(fā)展到東北全境,成為后來所稱的東北大鼓。……[詳細] |
![]() | 朝鮮族擲柶游戲項目批次:省級第4批項目保護單位:五常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代表性傳承人:金善香擲柶游戲是朝鮮族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游戲,又稱“擲柶”或“柶戱”。朝鮮族先民們以“擲柶”方式占卜求得來年好收成,后來慢慢演變成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游戲。擲柶游戲器具簡便,由棋盤(也叫馬田)、骰子、棋子(由4個刻注標記的扁豆或4根長約20-30厘米的半圓木塊制成)。參加人數為2人或2人以上,分甲乙兩組后編號順序進……[詳細] |
![]() | 項目批次:省級第2批擴展項目保護單位:阿城區(qū)滿族聯誼會代表性傳承人:關志坤那國學哈爾濱市阿城區(qū)是金源文化的發(fā)源地,京旗滿族的聚居地。采珍珠是滿族古老的生產方式之一,可追溯到女真人的漁獵時代。滿族人民把這一生產活動演繹成珍珠球這項體育活動,用于豐富自己的生活。器材中的兩個球拍,代表保護珍珠不被人采走的蚌殼,用球代表珍珠,用網兜兜取珍珠,用魚簍收藏珍珠。該項運動表現出滿族人民敏銳的創(chuàng)造性、豐富的想象力……[詳細] |
![]() | 珍珠球項目批次:省級第1批項目保護單位:五常市文化館代表性傳承人:郎國興珍珠球是滿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是京旗文化重要內容,分布在五常市拉林鎮(zhèn)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明朝時,滿族青年男女把“繡球”比作大顆珍珠,在陸地上競相往魚簍投擲,投中者預示能采出更多的珍珠,后逐漸形成一種攻守兼?zhèn)涞拿褡迩蝾愴椖俊?644年清軍入關時帶到京城,供八旗子弟游戲。珍珠球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被國家確定為少數民族運動會的重要參賽項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