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維吾爾族地毯織造技藝是流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洛浦縣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集繪畫、雕刻、編織、刺繡、印染于一體,向人們展示維吾爾族地毯濃郁的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2008年,維吾爾族地毯織造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在新疆,隨處可見維吾爾族地毯,或懸掛于廳堂之壁,或展鋪于室內(nèi)走廊,毯面光澤平滑,毯板挺實柔和,不僅是家庭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還被作為精美的工藝品被收藏。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詳細] |
![]() | 史料記載,新疆氣候干燥,土質(zhì)鹽堿含量大,一種野生植物堿蒿子耐堿、耐旱,生命力極強,在堿湖周圍和在鹽堿斑上多星散或群集生長,可形成純?nèi)郝洌彩瞧渌}生植物群落的伴生種。當?shù)匕傩瞻l(fā)現(xiàn)堿蒿子除當柴燒、漚肥外,還可燒制土堿。土堿燒制技藝,已知傳承有五、六代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新疆新湖農(nóng)場和芳草湖農(nóng)場。2008年,土堿燒制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堿蒿子,嫩苗俗稱“……[詳細] |
![]() | “綽爾”是新疆蒙古族圖瓦人的一種古老的豎吹管樂器,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地區(qū)蒙古族聚居區(qū)。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蒙古族圖瓦人“綽爾”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2008年,蒙古族綽爾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據(jù)音樂家考證,蒙古族綽爾在中國諸多古籍中(包括《詩經(jīng)》)均有記載,其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最遲在蒙古族形成前后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其歷史至少可……[詳細] |
![]() | 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是哈薩克族民間古典音樂,意即“六十二套曲”,是一種以器樂曲為主,配之以民歌、舞蹈、說唱、彈唱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的綜合藝術。2008年6月14日,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哈薩克六十二闊恩爾具體形成年代,沒有足夠的歷史文獻依據(jù),因而不能準確斷定其形成年代。但根據(jù)現(xiàn)代學者對六十二闊恩爾的研究,認為六十二闊恩爾的形成與發(fā)展,應與哈薩克族音樂的發(fā)展……[詳細] |
![]() | 維吾爾族鼓吹樂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維吾爾族聚居區(qū)廣泛流傳的一個民族器樂樂種,多以一支蘇乃依奏旋律,三對納格拉和一只冬巴克擊節(jié),有時也加數(shù)量不等的卡娜依和數(shù)面達卜。既可以演奏維吾爾木卡姆的片斷和流傳于各地的維吾爾族歌舞音樂,也有相對固定的鼓吹樂套曲(如《十二套伊犁維吾爾族鼓吹樂套曲》)在各不同的地區(qū)流傳。維吾爾族鼓吹樂的主要功能是為群眾性自娛舞蹈伴奏,在維吾爾人的各個喜慶節(jié)日及人生禮儀中都不可或缺。不同……[詳細] |
![]() | 庫姆孜是柯爾克孜族獨有的古老彈撥樂器,“庫姆孜”在柯爾克孜族語中是“美麗的樂器”的意思。庫姆孜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區(qū),由于不同的方言或譯音,有不同的叫法,如“火不思”“胡拔四”“和必斯”等等。柯爾克孜族庫姆孜藝術主要流傳于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阿合奇縣和阿克陶縣的柯爾克孜族聚居區(qū),是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庫姆孜是一種三弦彈撥樂器,有獨奏、對奏、二重奏、合奏、伴奏等多種演奏形……[詳細] |
![]() | 柯爾克孜族的人們,用自己的雙手,繡制出自己民族的特色。他們繡制藍天白云,就可以枕著云朵睡覺;他們繡制雪山冰封,時常徜徉在純潔的雪山之中;他們繡制鮮艷花朵、如茵草地,連呼吸都是大自然的清香。柯爾克孜族刺繡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工藝美術品,是柯爾克孜族人民世代傳承至今、融合本民族特征和現(xiàn)代氣息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2008年,柯爾克孜族刺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聽柨俗巫迨巧钤谖覈陆痢[詳細] |
![]() | 維吾爾族是我國新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維吾爾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民族藝術,刺繡藝術則是這個藝術寶庫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維吾爾族民間,刺繡與繪畫、剪紙同為一脈,是維吾爾族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是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工藝。2008年,維吾爾族刺繡入選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名錄。維吾爾族刺繡工藝伴隨著維吾爾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續(xù)至今,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與精湛的工藝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詳細] |
![]() |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的英雄史詩,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前仆后繼、率領柯爾克孜人民與外來侵略者和各種1勢力進行斗爭的事跡!冬敿{斯》體現(xiàn)了柯爾克孜人頑強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團結一致、奮發(fā)進取的民族精神!冬敿{斯》主要流傳于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南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此外,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也是瑪納斯重要的流傳地域,阿富汗的北部地區(qū)也有流傳……[詳細] |
![]() | 《江格爾》是蒙古族英雄史詩,主要流傳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聚居區(qū)。多數(shù)學者認為《江格爾》最早產(chǎn)生于中國衛(wèi)拉特蒙古部,17世紀隨著衛(wèi)拉特蒙古各部的遷徙,也流傳于俄國、蒙古國的蒙古族中,成為跨國界的大史詩!督駹枴返漠a(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漫長,主要以口傳方式流布,也有抄本和刻印本。這部史詩描述了以江格爾為首的12名雄獅大將和數(shù)千名勇士為保衛(wèi)寶木巴家鄉(xiāng)而同1勢力進行艱苦斗爭并終于取得勝利的……[詳細] |
![]() | 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刀郎地區(qū),尤以麥蓋提縣為盛。刀朗木卡姆據(jù)說原有12套,現(xiàn)在能收集到9套,其中包括“巴希巴雅宛木卡姆”、“孜爾巴雅宛木卡姆”、“區(qū)爾巴雅宛木卡姆”等。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為前綴有散板序唱的不同節(jié)拍、節(jié)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長度約為6到9分鐘,9套總長……[詳細] |
![]() | 哈密木卡姆是流傳在新疆東部哈密地區(qū)的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構完整的大型維吾爾音樂套曲,共有“瓊都爾木卡姆”、“烏魯克都爾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兩個樂章(即兩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數(shù)千行歌詞。哈密木卡姆在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在西域“伊州樂”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來自中原、中亞及西亞的音樂藝術營養(yǎng),在歌詞、風格、結構等方面體現(xiàn)了文化多元性的特點。哈密木卡姆在歷史上經(jīng)過了從民間到王……[詳細] |
![]() | 吐魯番木卡姆是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傳于吐魯番地區(qū)鄯善縣魯克沁鎮(zhèn)及周邊吐魯番市和托克遜縣。吐魯番木卡姆有“拉克木卡姆”、“且比亞特木卡姆”等11部,完整演奏一次約需10個小時。每套木卡姆由“木凱迪滿”、“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朱拉”、“賽乃姆”、“尾聲”等八部分組成。除有伴奏以外,還有用鼓吹樂表演的形式。吐魯番木卡姆,無鼓不歌、無舞不樂的藝術特色是古代高昌……[詳細] |
![]() |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樂曲組成,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額曼”(意為“大曲”,系列敘詠歌、器樂曲、歌舞曲)、“達斯坦”(系列敘事歌、器樂曲)和“麥西熱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樂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個小時。喀什、和田、阿克蘇和伊犁等地流傳的“十二木卡姆”雖然同源,但在結構模式、旋律風格、樂器使用等方面卻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民眾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在各……[詳細] |
![]() |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于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qū)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于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jīng)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處古代絲綢之路的中心,多種宗教并存?zhèn)鞑,東西方文化撞擊交融,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積淀。疆維吾爾木卡姆有著漫長的形成和發(fā)展歷史……[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