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壘塔合麥西熱甫類型豐富多樣,其中既有節(jié)日麥西熱甫、婚嫁麥西熱甫、邀請麥西熱甫,又有地域特色鮮明的卡爾拉克麥西熱甫、亞木吾爾里克麥西熱甫、阿克塔亞克麥西熱甫等等。麥西熱甫活動往往通宵達旦,參加者人數(shù)不限,可多可少,大家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更具特色的是,由于居住分散,山路遙遠,歌者往往騎在馬背上,一邊擊打手鼓,一邊跟著馬鈴聲和馬蹄聲的節(jié)奏演唱,頗有游牧文化的遺風。據(jù)說木壘塔合麥西熱甫共有12套,現(xiàn)僅……[詳細] |
![]() | 奇臺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北部,地處東經(jīng)89°13′—91°22′,北緯43°25′—45°29′之間,東與木壘縣為鄰,南以天山中脊與吐魯番市、鄯善縣搭界,西和吉木薩爾縣相連,北與富蘊縣、青河縣接壤,東北與蒙古國交界。大泉塔塔爾鄉(xiāng)位于S303省道兩側,東與農(nóng)六師108團相連、南隔東灣鎮(zhèn)至天山山脈東側,西與吉木薩爾縣接壤,北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奇臺縣塔塔爾鄉(xiāng)是全國唯一的以塔塔爾族為主體的民族鄉(xiāng),塔……[詳細] |
![]() | 于田縣地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南部,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于田縣維吾爾婦女的服飾、小帽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其中于田婦女所獨有的克奇克太里派克(小帽)和皮日夾是全自治區(qū)僅有的禮儀服飾?似婵颂锱煽擞媚、花緞料和望平絨布縫制而成,形似倒扣的小酒盅和喇叭,一般用別針固定在白紗巾和頭發(fā)的右前方。在婚喪娶嫁的禮儀中,婦女穿戴整套的克奇克太里派克和皮日夾,看上去優(yōu)美文雅,別有氣派。于田縣婦……[詳細] |
![]() | 哈薩克族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主要流傳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及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哈薩克族聚居區(qū)。哈薩克族服飾系在古代烏孫、瓦克、乃蠻、克列衣、吐熱克等部落或氏族服飾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而成,它選料考究,剪裁合理,色澤艷麗,種類繁多,顏色中包含著吉祥、祝福的意蘊,縫制、刺繡及飾品的精細加工等方面也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哈薩克民族特色。哈薩克人自古以畜牧業(yè)……[詳細] |
![]() | 哈薩克語中稱“婚禮”為“克勒恩吐蘇入托依”。哈薩克族作為馬背民族,其婚俗也表現(xiàn)出古老游牧民族的遺風。哈薩克族婚慶儀式包括一系列嚴格的程序,主要有說親儀式、訂婚儀式、送彩禮儀式、出嫁儀式、迎親儀式。哈薩克人在同一個氏族部落內結親時,七輩之內不得通婚。七輩之內不準通婚主要是以男方的氏族血緣關系來計算的!肮_克族婚俗”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所轄的塔城、阿勒泰兩個地區(qū)和10個直屬縣市……[詳細] |
![]() | “柯爾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還有一說法就是‘’柯爾克孜族‘’是四十個姑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聽柨俗巫宕蟛糠志幼≡谛陆目俗卫仗K自治州,部分散居南疆的烏什、阿克蘇、英吉莎、塔什庫爾干、皮山等縣以及北疆的特克斯、昭蘇、額敏、博樂、精河、鞏留等縣及牧區(qū)。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繡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系皮腰帶,帶上拴小刀……[詳細] |
![]() | 歷史上的刀朗人主要分布在巴爾楚克一帶,他們只是維吾爾族的分支,但在生活習俗、語言、文化以及面貌上與其它維吾爾人有一定的差別,尤其是曲調樸實、風格豪邁,粗獷的刀朗歌舞更是別具一格,是維吾爾民間舞蹈之一。近年來,刀朗舞在南疆悄然興起,田間地頭,深深庭院,盛大節(jié)日,婚嫁喜慶,文藝晚會,到處可見刀朗歌舞。如有貴賓到來,刀朗人自然跳起歡快的刀朗舞迎接你,還有展示民族性格的刁羊、賽馬活動,引入入勝,回味無窮![詳細] |
![]() | 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用于農(nóng)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歷基本相同。太陰歷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回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古爾邦節(jié)是宗教節(jié)日,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肉孜節(jié)在齋月結束后的第二天、古爾邦節(jié)前七十天。由于古爾邦節(jié)與肉孜節(jié)的日期與公歷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jié)有時候是在冬……[詳細] |
![]() | 伊犁鵝主要產(chǎn)于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qū)伊犁州各直屬縣市,分布于新疆伊犁州及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一帶。該鵝抗寒耐熱,適應性強,飼養(yǎng)粗放,生產(chǎn)性能不高。1.體型外貌中等體型,中等平頂,無肉瘤突起,頜下無咽袋,頸較短,胸寬廣而突起,體軀呈扁平橢圓形,腿粗短,頸尾較長,體型與灰雁非常相似。雛鵝上體黃褐色,兩側黃色,腹下淡黃色,眼灰黑色,喙黃褐色,脛趾、蹼桔紅色,喙豆乳自色。成年鵝喙象牙色,脛、趾、蹼肉紅色,虹彩……[詳細] |
![]() | 酥皮包子:金黃油亮的表面,冷不丁泛起一層層誘人的酥皮,看起來像某種糕點。還在溫熱的時候咬上一口,皮酥肉嫩,滿口留香,忍不住要多吃幾個。偶感肥膩時,喝上一口新疆茯茶,倍感清爽。……[詳細] |
![]() | 錫伯族傳統(tǒng)婚俗主要流行于新疆錫伯族聚居區(qū)。凡是錫伯人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大都保持著本民族的婚姻習俗,在新疆除烏魯木齊、伊犁地區(qū)以外散居的錫伯人當中亦有本民族的婚姻習俗留存。錫伯族的婚俗歷史悠久,至今在傳統(tǒng)婚姻習俗中依然留存著古代漁獵文化及其后來從事農(nóng)耕生產(chǎn)時期形成的婚俗文化。錫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屬從夫居的父權制婚姻形態(tài)。通婚講究輩分,堅持同姓不通婚的原則。錫伯族的婚姻形式大致經(jīng)歷說親、訂婚、阿吉……[詳細] |
![]() | 獵鷹起源于東方,至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馴鷹的習俗是口頭流傳下來的,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卻一直保留了幾千年的口頭馴鷹絕學。馴鷹和捕獵需要極大耐心和精力,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人愿學了。鷹性情兇悍,桀驁不馴,一般人都是從雛鷹開始喂養(yǎng),逐步馴化。但它費時費工,馴出的鷹過于嬌弱,缺少野生鷹的攻擊力。真正的馴鷹人直接捕捉成鷹馴養(yǎng)。難度雖大,但一旦馴化,威力加倍。”自家馴養(yǎng)的上百只獵鷹。每當冬季出獵……[詳細] |
![]() | 塔吉克族服飾是指具有塔吉克族鮮明的民族特點的服飾。塔吉克族主要居住在氣候寒冷的帕米爾高原,經(jīng)濟生活以畜牧業(yè)為主,兼營農(nóng)業(yè),所以服裝多用皮毛、氈褐為面料。清代以后,用自織土布和外來的絲綢漸多。男女都穿染成紅色的、長統(tǒng)、尖頭、軟底皮靴和氈襪、毛線襪。體魄健壯的塔吉克青年與老人,都有一套優(yōu)質的皮裝。夏季,為適應高山多變的氣候,也穿皮裝或絮駝毛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腳穿用羊皮制成的鞋幫、牦牛皮作底的長筒皮……[詳細] |
![]() | 解放前,哈薩克族中買賣婚姻相當嚴重,兒女婚事多由父母包辦,索要彩禮常常多達上百頭大小牲畜。當彩禮交付一半以后,女婿即可到女家拜見岳父母,當晚可在岳父母家留宿。哈薩克舉行婚禮有用絆腳繩絆新娘和新娘往爐火中澆油的風俗。新郎領新娘回家時,男方親友在路上扯起一根根繩子,新娘想要順利通過,就要給擺繩者一一贈送禮物,或是讓伴娘唱歌,以歌代物!肮媚镒贰笔枪_克族青年男女之間表達愛情的一種傳統(tǒng)活動;顒娱_始時,……[詳細] |
![]() | 維吾爾族民居建筑技藝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建筑技藝,于2011年申報國家文化遺產(chǎn)。粘土生土建筑,在吐魯番地區(qū)具有悠久的歷史。吐峪溝居民繼承了兩千年前用黃粘土建造房屋的傳統(tǒng)習慣。房屋建筑均是以黃粘土建成的窯洞式的建筑,其特點是經(jīng)濟實惠、冬暖夏涼、造型美觀。吐峪溝東西兩岸山坡上現(xiàn)存的造型優(yōu)美、鱗次櫛比、綿延不斷的古老民居,幸存年代最久的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無論是民宅還是前年的佛窟,都是用黃粘土建造,至今還閃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