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華銳藏族民歌是流傳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華銳藏族居民中的一種民歌形式。華銳藏族民歌以唱詞洗練、富有文學性、旋律優(yōu)美動聽而著稱,是華銳民族民間文化中的精華。代表作品有《創(chuàng)世紀》《珠東論戰(zhàn)》《格薩爾大王歌》等。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華銳藏族世居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藏族的一支,華銳藏族民歌作為華銳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藏文字出現(xiàn)以前,就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已經……[詳細] |
![]() | 洮硯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但也有學者說洮硯歷史可追溯至漢,最開始做磨刀石之用,后才做硯材。即使是在洮硯盛名大作的宋代,洮河石做磨刀石仍是十分廣泛。2002年12月,有私人收藏的唐洮河箕斗硯現(xiàn)身,才可證實洮河硯的制作在唐代之前,至今已有至少1300年的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fā)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成為宮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詳細] |
![]() | 河西寶卷主要流傳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這是我國至今仍有講唱活動的少數地區(qū)之一。河西寶卷是在唐代敦煌變文、俗講以及宋代說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一種民間吟唱的俗文學。變文、俗講和說經主要吸收和沿襲了敦煌佛經的結構,而涼州寶卷則在繼承的同時將之進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間化,使其成為中國民間講唱文學的一種形式。河西寶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國時期,“文革”期間漸趨沉寂,開始走向式微。河西寶卷有佛教類、歷史故……[詳細] |
![]() |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北麓。裕固族使用的語言有兩種,一種稱“堯胡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與同屬該語族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關系密切;另一種稱“安格爾”語,與同語族的蒙古語關系密切。從裕固族的歷史淵源和語言來看,其民歌與回鶻民歌和蒙古民歌有著同樣的源流關系,歌詞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此外還具有許多古代語言的共性。裕固族民歌依題材內容可以分為“敘事歌”、“情歌”、“勞動歌”等,依……[詳細] |
![]() | 甘肅蘭州太平鼓舞已有六百余年的歷史,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流傳于蘭州、永登、酒泉、張掖、靖遠等地。蘭州太平鼓呈圓筒形,鼓身高70至75厘米,鼓面徑長45至50厘米,鼓重19至22公斤,雙面蒙牛皮,繪有二龍戲珠等圖案,鼓帶較長,可挎在肩上,便于擊打,同時又可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蘭州太平鼓舞是群舞,有“大轎迎賓”、“黃河兒女”、“擂臺比武”等多種表演形式。鼓隊有24至48人,多的達到108人。鼓手……[詳細] |
![]() | 甘肅華亭縣地處關山東麓,古代是關隴通往西域的絲綢古道。總面積1186.55平方公里,轄5鎮(zhèn)5鄉(xiāng),112個村,總人口155017人。華亭曲子戲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國為最。華亭曲子戲是戲劇的一種,在流傳地習慣又稱“小曲子”、“笑攤”、“地攤子”、“信子腔”等,具有元雜劇的遺痕。唱腔屬聯(lián)腔體,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從內容上分為正劇、喜劇和悲劇。曲子以《前月調》、《后背宮》曲牌開頭,《月調尾》收……[詳細] |
![]() | 曲子戲是流行于我國西北五省區(qū)的民間小戲。它源于明清時期的民間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風格的地方小戲,如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新疆曲子戲、寧夏曲子戲等。曲子戲的唱腔屬聯(lián)腔體,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在發(fā)展過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戶的藝術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其中舞臺演出俗稱“彩唱”,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道白用當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歡,走得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丑角……[詳細] |
![]() | 河州賢孝又稱“河州唱書”、“賢孝彈唱”、“河州三弦善書”、“臨夏賢孝”、“河州調”等,是流傳在甘肅臨夏地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曲藝形式。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因表演內容多宣揚勸善懲惡、忠臣良將、妻賢子孝的內容而得名。河州賢孝的傳統(tǒng)表演形式為一人(過去主要是盲人)手持三弦,自彈說唱。其節(jié)目數量頗多,多為藝人們據書編就,世代流傳。為了便于區(qū)別,藝人們把表現(xiàn)國家興亡、忠臣良將的節(jié)目叫“國書”,《伍子胥過江》、《三國演……[詳細] |
![]() | 涼州賢孝又稱“涼州勸善書”,是流布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城鄉(xiāng)及毗鄰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縣部分地區(qū)的一種古老而悠久的民間曲藝說書形式。據相關史料,它形成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歷史上涼州賢孝的演唱者多為盲人,師徒相承,口傳心授。其內容主要以表演英雄賢士、烈婦淑女、孝子賢孫、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為主,寓隱惡揚善、喻時勸世、因果報應、為賢盡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賢孝”。涼州賢孝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詳細] |
![]() | 蘭州鼓子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肅蘭州地區(qū),用蘭州方音表演的曲藝形式,相傳甘肅農村流傳的以唱【打棗歌】和【切調】為主的“送秧歌”形式流入蘭州后以清唱方式表演,形成蘭州鼓子,時在清代中晚期。清末民初蘭州鼓子又受到北京傳來的“單弦八角鼓”和陜西傳來的“迷胡子”(眉戶)等的影響,藝術上進一步定型。其表演形式為多人分持三弦、揚琴、琵琶、月琴、胡琴、簫、笛等坐唱,走上高臺后由一人自擊小月鼓站唱,另有多人用三弦、……[詳細] |
![]() | 松鳴巖位于臨夏州和政縣城南23公里的吊灘鄉(xiāng)小峽風景區(qū)之中,景區(qū)由西方頂、南無臺、玉皇峰、雞冠山四峰組成,是甘肅省著名的三大花兒會場之一,也是河州花兒的發(fā)祥地。松鳴巖花兒會于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九在甘肅省和政縣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松鳴巖舉行。據《和政縣志》記載,松鳴巖每年四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開龍華大會,朝拜者累千巨萬,香火甚盛。根據史料研究,花兒在和政縣出現(xiàn)應該在明代前……[詳細] |
![]() | 蓮花山位于甘肅省康樂縣西南部,花兒會是蓮花山地區(qū)群眾一年一度自發(fā)組織的民歌盛會,輻射三州(地)六縣78個會場。此類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興盛。20世紀六七十年代花兒傳唱遭到封禁,改革開放以后再度出現(xiàn)了繁榮景象。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規(guī)模宏大、程序完整,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過程,從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會場會期達6天,歷經唐坊灘、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溝門、紫松山等處,參加民眾達十萬人次……[詳細] |
![]() |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位于陜、甘、寧交界地帶,是慶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西與慶陽市的合水縣、鎮(zhèn)原縣接壤,南北與寧縣、環(huán)縣、華池、慶城縣毗鄰。慶陽西峰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經歷代藝人不斷加工傳承至今,以其為數眾多的曲牌、龐大的演奏隊伍、豐富的民俗內容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成為我國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它以西峰為中心,分布在周邊慶城縣、環(huán)縣、合水縣、寧縣、正寧縣及鎮(zhèn)原縣部分鄉(xiāng)……[詳細] |
![]() | 甘肅省天水市是我國古文化發(fā)祥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誕生地。伏羲是中華民族文明創(chuàng)始人,他教佃漁,造工具,興農耕,制嫁娶,正姓氏,造書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燈火引導人們走出了鴻蒙未啟的混沌,結束了原始時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開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幾千年中華文明昌盛的根基。為了紀念和彰顯伏羲的功績,后人修建了伏羲廟,并進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天水伏羲廟祭祀活動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開始,一直延續(xù)至……[詳細] |
![]() | 甘肅省永登縣苦水街高高蹺,起源于元末明初,到現(xiàn)在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高高蹺是當地一門祖輩相傳的民間表演藝術,也是農歷二月二龍?zhí)ь^社火中一個傳統(tǒng)的保留節(jié)目。表演者穿上傳統(tǒng)的戲劇服裝,畫上秦腔劇中人物的臉譜,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蹺,排成長隊,在太平鼓隊強大陣容的引導下上街表演?嗨吒哕E蹺腿的高度達3至3.3米,居全國之冠。時下,苦水高高蹺面臨傳承窘境,表演人員心理不穩(wěn)定,舞種生存遇到危機,需要有關部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