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臺。又稱高桿戲。源于宋,來自于軍隊?wèi)c祝勝利時拋人于空中的娛樂形式,后傳入民間。甘谷的高臺由山西、河南等外地客商引入,最初落戶于安遠(yuǎn)、磐安、距今有一百余年。高臺表演內(nèi)容以古典小說、傳統(tǒng)劇、新編歷史劇和現(xiàn)代劇中精彩片段為主,由戲劇人物裝架組成。特點是:小巧玲瓏,驚險干練,古典文雅,清秀大方,造型奇特,生動傳神,將人物的喜怒哀樂固定在特定情景之中。高臺制作在20世紀(jì)60年代前,主座以大石磨為基座保持穩(wěn)……[詳細(xì)] |
![]() | 社火,俗稱“秧歌”,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廣泛流行于全縣各地。主要以打擊樂或民間小樂隊伴奏,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有耍獅子、舞龍燈、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大頭娃娃、高臺等。甘谷秧歌多取材于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傳統(tǒng)戲劇,特別是一些民間藝人的自編自唱和即興演出,生活情趣十分濃郁,深受城鄉(xiāng)群眾喜愛![詳細(xì)] |
![]() | 甘谷民間有傳統(tǒng)賽社、賽會活動,賽社、賽會在民間稱“唱戲”。早在元、明時期,甘谷民間秧歌、社火、戲劇演唱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已開展起來,這主要表現(xiàn)在廟宇和戲樓的修建上。據(jù)史料分析,明末清初甘谷就有戲曲活動。清同治以來,劇種以秦腔為主,劇目為歷史劇。同治十年(1871),甘谷就有優(yōu)秀秦腔演員,其中楊全兒最為有名。清光緒十九年(1893),陜西秦腔演員趙安邦、漢中李來甘谷置辦戲箱,組織甘谷(主要是安遠(yuǎn)鎮(zhèn)……[詳細(xì)] |
![]() | 臉譜是指戲曲中某些角色(多為凈角)臉上畫的各種圖案。臉譜源于面具,其淵源可追溯到六世紀(jì)的北齊。據(jù)《舊唐書·音樂志》及唐段安節(jié)所撰《樂府雜錄》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形貌美麗而勇武,自覺不能使敵人畏懼,故常戴面具出戰(zhàn),勇冠三軍。古代制作面具,先以紙糊其胎,而后以水墨丹青彩繪。宋元古劇,上場演員頭戴面具,手舞足蹈,而念白與歌唱由后臺演員任之。至清末,凡神鬼諸戲,仍保持戴面具只舞不唱的陳規(guī)。隨著戲曲發(fā)展,要……[詳細(xì)] |
![]() | 甘谷小曲從清代開始廣泛流傳于境內(nèi)。甘谷小曲因地域而分為東、西川區(qū)和南、北山區(qū)兩種風(fēng)格。明末清初,伏羌秀才宋瑤、劉黎光、吳炯等很喜歡小曲彈唱,但不與民間藝人同唱,只是幾個秀才湊到一起唱,知名者有任丹山、謝俊山等人。甘谷小曲舊曲本從陜西傳來甚多。甘谷小曲曲牌有數(shù)十個。解放初期,甘谷中學(xué)音樂教師黃健如始用簡譜記錄小曲子曲調(diào),為甘谷小曲記譜第一人。1955年,他刻印了《流行在甘谷的眉戶音樂》。1981年,……[詳細(xì)] |
![]() | 道情亦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一種說唱藝術(shù)。唐朝《續(xù)仙傳》記載:“藍采和手持拍板(簡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边@可能是對早期道情最具體的描寫。唐朝中期時,唐玄宗李隆基十分喜愛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并將它奉為國教,一時道教大興,在這一背景下道教開始在全國流行,傳教道士游歷天下,傳道時皆唱道情。道情最初只是說唱形式,在清朝以前基本上沒有職業(yè)班社,藝人們多是在逢年過節(jié)酬神獻藝。民國以后,個別地方才逐步……[詳細(xì)] |
![]() | 山歌亦稱“山野之曲”,屬于原生態(tài)民歌。甘谷山歌主要流行在南北山區(qū),農(nóng)民勞作或休息時,于田間地頭、曠野山坡引吭高歌,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贊美。甘谷山歌內(nèi)容豐富,語言粗獷、純樸、生動,大多表現(xiàn)民間的自然情感和生活感受。甘谷山歌表現(xiàn)形式自由,句式一般為七字句,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一曲多詞,有慢、快兩種。慢調(diào)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深情舒緩,婉轉(zhuǎn)優(yōu)美;快調(diào)為四字句,一字一音,不拖腔,行腔起伏。甘谷山歌曲調(diào)高亢、凄……[詳細(xì)] |
![]() | 俗稱吹響、吹打,原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金元時傳入中國。嗩吶是盛行中國北方“吹歌”中的主要樂器,在地方音樂類別上以“吹歌”稱之。嗩吶演奏可上溯到漢代以前,與“鼓吹樂”有直接淵源關(guān)系,而“鼓吹樂”又源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漢初邊軍用之,以壯聲威,后用于朝廷,傳于民間。現(xiàn)多用D調(diào)七孔嗩吶。在甘谷農(nóng)村,民謠有“丑般丑,三班手,錢兒票子八個斗,不如一班好吹手”。甘谷嗩吶一是隊伍多,嗩吶隊少則數(shù)村一支,多則每村……[詳細(xì)] |
![]() | 皮影亦稱影戲、驢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民間藝人用壓平的干牛皮或獸皮、紙板鏤雕出的各種戲劇人物形象,身高僅半尺。演出時,先掛起一塊白布,幕后點起燈,在光亮里,藝人手拿細(xì)棍,輕輕挑起皮影小演員,在燈光里準(zhǔn)確甩動,這樣,在幕布另一面,人們在夜間就會看到白布上小小演員在戲劇音樂伴奏聲中提袍甩袖、武打翻滾、吹髯抖須、騰云架霧、上天入地……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甘谷皮影戲盛行于明清,唱詞和唱腔以秦腔為主。甘……[詳細(xì)] |
![]() | 剪紙是我國民間工藝之一。剪紙實用性廣,過年時除做窗花、掛箋,還可做燈籠、喜慶花,在農(nóng)村剪紙作鞋花、枕花、帽花、肚兜花、衣袖花、圍裙花等。剪紙以單色為主,也有套角的,還有撕紙;有傳統(tǒng)的,也有現(xiàn)代的,還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結(jié)合的,手法多樣,內(nèi)容豐富。剪紙的工具,一般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藝人還用一種特制的刻刀刻制,稱為“刻紙”。剪紙表現(xiàn)的題材非常廣泛,有人物、花卉、動物、風(fēng)景、神話故事、民間生活片斷等。甘谷剪紙歷……[詳細(xì)] |
![]() | 蒙古族服飾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甘肅、青海、云南等省、自治區(qū)的蒙古族聚居區(qū)域。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飾之一,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成為奢華艷麗、氣勢恢弘、華貴考究的服飾。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蒙古族各部落有了獨立的發(fā)展空間,蒙古族服飾的類型和種類不斷增多,形成了各部落服飾的不同特色并延續(xù)至今。蒙古族各部落服飾均有男女老幼、已婚未……[詳細(xì)] |
![]() | 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臺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詳細(xì)] |
![]() | 剪紙是靜寧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裝飾藝術(shù),每逢節(jié)日(主要春節(jié))或有喜慶事時,婦女們用彩紙剪成各種花、鳥、蟲、魚或人物,貼在窗格、門欞或墻壁上作為裝飾。靜寧剪紙剪工細(xì)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春節(jié)多剪“蓮花金魚”、白菜、小雞、葡萄等等。各具神態(tài),婚嫁時則剪貼紅雙“喜”字團花,以示喜慶。剪紙也作為刺繡的花樣,繡在枕頂,襪跟、鞋頭纏腰上。其中“繡花枕頭頂”是民間手繡工藝品中的精品,刺繡古雅艷麗,保留……[詳細(xì)] |
![]() | 蘭州城關(guān)地區(qū)的民間剪紙,分窗花和刺繡圖案兩部分。窗花剪貼多在春節(jié)或喜慶之日,內(nèi)容除六畜之外,多為民間傳統(tǒng)故事;窗花分類對貼,集剪貼襯為一體。刺繡圖案多繡于枕巾、臺布、門簾、桌裙、枕頭之上。圖案有《花好月圓》、《鴛鴦戲水》、《魚水合歡》、《出水英蓉》、《魚躍龍門》、《龍鳳呈祥》、《燕雙飛》、《連理枝》、《比翼鳥》以及梅、蘭、竹、菊等。 ……[詳細(xì)] |
![]() | 魏晉壁畫墓畫幅拓片,取材于出土的魏晉墓壁畫,其拓片色彩絢麗,古樸典雅,裝飾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