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渭河以南古會,亦稱過會。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相傳起源于秦漢,成熟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延續(xù)至今。這個風俗既是渭河以南,秦嶺以北,東起潼關,西至寶雞這個關中平原腹地廣大農(nóng)村所獨有的、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的鮮明標志,又是千古帝都咸陽和西安之間、渭水和灃水流域黃土地上一枝永不敗落的鮮花。過會,既不同于過年,又不同于其他鄉(xiāng)村流行的各種各樣的傳統(tǒng)古會、廟會。它一般是從農(nóng)歷六月初開始,到七月底結(jié)束,歷時兩個月![詳細] |
![]() | 起源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樓觀建清廟,祭祀老子,是廟會的先聲。魏晉南北朝時,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廟,廟會漸興。唐代李淵認李耳為遠祖,在樓觀大興土木,修建規(guī)模宏大的宗圣宮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樓觀,舉行隆重的皇家謁祀大典。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副將伊斯出錢營建大秦寺,建《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正月初七(2月4日,禮拜天)立碑,信徒- 慶祝50天,這是首次正式記載的周至廟會。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詳細] |
![]() | 啞柏刺繡可溯源于西周、秦漢初興,隨唐繼起,衰落于民國,振興于今。啞柏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氣候溫和,適宜于栽桑養(yǎng)蠶、抽絲織帛。清乾隆年間,周至縣令鄒儒大力推廣蠶桑事業(yè),并在啞柏建有織帛工場。按照啞柏鄉(xiāng)俗,姑娘出嫁,必須上等繡品陪嫁,方顯姑娘才藝。一是居室繡品門簾;二是床上被面、枕頭;三是服飾、鳳冠、霞披、裙襖等;四是小裝飾品,荷包、香包、飄帶等。有的習俗還保留至今。手繡以平針、齊針、散套針、切針、扣針……[詳細] |
![]() | 榆林地區(qū)群眾十分好客,親戚朋友上門,熱情接待。群眾認為:有親朋上門是自己的榮耀,也是有人緣的標志;如果親朋好友長久不上門,則是生活破落或離離寡合的表現(xiàn)?腿藖砹耍魅碎_門并揭起門簾迎接,讓客人先進,然后自己才進門。進門后,主婦就掃席子,鋪氈,讓客人上炕?腿瞬簧峡挥小傲⒖碗y待”的說法。上炕要脫鞋,俗話說,上炕不脫鞋,走了再別來?腿松峡缓,主人敬茶敬煙,問寒問暖,給客人敬東西時,主人用雙手遞送,畢……[詳細] |
![]() | 這是一種主要在春節(jié)期間表演的集體舞蹈。鬧秧歌一般要選擇較大的空地來表演,少則三五十名,多則上百名男女演員,個個濃妝重彩,裝扮成各種身分的人物,手拿扇子、彩綢等,在鑼鼓和嗩吶的伴奏下,由一名打著花傘的領頭人(即傘頭)率領,扭著“十字步”、“三進一退步”或“二進二退步”進入表演場地,然后轉(zhuǎn)出“十二鐮刀”、“五角星”、“蛇盤九顆蛋”、“棗核亂開花”、“天地牌”、“卷席筒”等各種圖案的秧歌場子,末后由傘頭……[詳細] |
![]() | 1、不鉆刺架,不遭刺掛。2、閑事少管,免得傷臉。3、說媒擔保,自尋煩惱。4、積德行善,雙目不見。5、劈柴劈小頭,問路問老頭。6、出門彎個腰,進門有柴燒。7、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腳。8、君子報仇,十年不晚。9、嘴巴兩張皮,說話不費力。10、嘴皮生得薄,一天總愛說。11、碗米養(yǎng)恩人,斗米養(yǎng)仇人。12、掛羊頭,賣狗肉。13、吃誰的飯,砸誰的鍋。14、核桃性,砸著吃。15、狗子烤火,不沾人氣。16、叫化子……[詳細] |
![]() | 延川道情作為陜北道情的分支,屬后起之秀,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民間曲藝。道情本為道場曲,是服務于道教的一種音樂形式。延川人把道情與陜北民歌謠、民間舞蹈融洽在一起,有了一種新的曲藝形式——說唱韻味濃厚,表現(xiàn)出明顯的曲藝色彩。簡單粗獷的戲曲,鬧社火的秧歌服,粗獷的秧歌舞,地道的方言土語,構成了道情戲獨特的表演形式。延川民間流傳大量道情劇,如《走南陽》《忤逆子》《三回頭》《牡丹亭》《李四接妻》《十萬經(jīng)》《……[詳細] |
![]() | 說書是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古老民間曲藝。以前本縣說書藝人幾乎都是盲人,他們走村串戶,懷抱三弦或琵琶,腿上綁著甩板,一個人邊彈、邊唱、邊說,聽眾可多可少。說書是說唱藝術,唱占了很大比例,藝人們常說:“說是骨頭唱是肉”。內(nèi)容包括遠古神話、歷史傳奇、百姓故事、新聞、奇聞趣談等,說書人都能說得活靈活現(xiàn),對那些邪、惡、丑予以嘲笑和鞭撻,對真、善、美大加贊揚與歌頌。說書場所人少時設在窯洞里的炕上或地上,人多時設……[詳細] |
![]() | 延川民歌是陜北民歌重要組成部分,在延川俗稱“山曲”或“酸曲”,具有北方民歌藝術特性。人們喜、怒、哀、樂皆可用民歌形式來表達,已成為日常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究煞譃椤靶盘煊巍薄ⅰ靶≌{(diào)”、“酒曲”、“對花調(diào)”等,其中以“信天游”和“小調(diào)”流行為主。信天游歌詞多采用比興手法,即時隨口編唱。每段兩句,上句起興,下句點題,言簡意賅,配合默契。也有多段分節(jié)式抒情式的敘事體。曲調(diào)多達幾十種,基本可分為兩大類:一……[詳細] |
![]() | 延川秧歌最能展現(xiàn)延川男人粗狂豪放、幽默樂觀情懷。起源于古代祭祀、迎春禮儀、戍邊軍旅慶功及與農(nóng)民歡慶豐收時手舞足蹈表演密切相關。在表演過程中,由起著領唱和領舞作用的“傘頭”帶領演員盡情地扭,表達熱情和快樂。扭的動作幅度越大,體態(tài)越靈活,越能博得滿場喝彩,越能體現(xiàn)秧歌感情熱烈而純樸、真誠,形式獷悍的藝術性。秧歌的組織和演出,離不開“領頭”的作用,他是秧歌隊的“龍頭”,又稱“傘頭”!皞泐^”不但文才和嗓……[詳細] |
![]() | 吳堡民間有面塑的習慣,別具風采,是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寒食面塑作品。主要作品有“棗山山”、“花花”、“獻卷卷”、“梳背背”、“兔兔”、“燕燕”,構思精巧,千姿百態(tài)。其中尤以“燕燕”最受人們喜愛。每逢寒食節(jié),家家捏“燕燕”。主要以“老燕哺雛”、“小燕反哺”為主題,仿十二生肖動物制作,用線穿成一串串,掛在墻上,表達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熱愛。……[詳細] |
![]() | 陜南山區(qū)的山民們,不論誰家宰殺了肥豬或是獵獲了較大的野物,便要請鄰居相好來吃剖膛。這吃剖膛以肉為主,并無多少蔬菜搭配。只消磨上幾升黃豆,做起大碗豆腐,洗凈成筐洋芋,或燜或煮,弄一大鍋,用幾只大盆盛起,放在院落、碾盤或樹疙瘩上,由客人或蹲或站圍著去吃,那肉片切成如木梳大小足一指頭厚,那酒是成桶的自釀的包谷燒。只見那男男女女吃肉如吃豆腐:喝酒如喝涼水,吃得嘴角流油,喝得滿臉通紅。平川人初進深山,見這大……[詳細] |
![]() | 祝酒詞是在壽誕、婚娶、喬遷和其它喜慶活動,或者喪事中向人敬酒勸酒的歌詞,解放前非常盛行。寧陜山高林深,山區(qū)人民勞動強度大,水土硬(水中含礦物質(zhì)多),則形成了飲酒盛行的習俗。據(jù)副食公司統(tǒng)計:1982年銷售的酒量393863公斤,1987年銷售的酒量404600公斤,平均每人一年喝酒5.62公斤(各地和私人釀酒還未計算在內(nèi)),這是祝酒詞能夠長期流傳下來的根本原因。祝酒詞是招待客人的“支客師”即興編導的……[詳細] |
![]() | 酒令是在飲酒中, 輸贏的一種游戲。酒令的種類很多。1.聯(lián)句酒令每人聯(lián)一句詩,聯(lián)不上者罰酒。2.劃拳在本縣流行以下幾種:《布包石頭》:中指食指同時張開伸出代表…剪刀”,拳頭代表…石頭”,巴掌代表“布”。即剪刀剪(勝)布,布包(勝)石頭,石頭砸(勝)剪刀!睹髌甙颠^》:數(shù)人飲酒,按次序數(shù)數(shù)。逢“七”就照常念數(shù),到了“七”的倍數(shù),如“十四”、“二十一………”,就不念數(shù),讓其“暗過”,若記不好,念了“數(shù)”……[詳細] |
![]() | 社火是芯子、高蹺、竹馬、旱船、獅子、龍燈等的通稱。是一種靠扮演、造型、技巧取勝的藝術。它通過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和嚴密的構思,讓演員扮演成歷史人物和現(xiàn)代人物,形成故事組合,給人一種高屋建領,驚險出奇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這種藝術和秦腔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來源古老的黃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魅力。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臺子。社火中的精華,是高難藝術芯子,即在一個專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狀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