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寨村、賀姐村所在的臘撒村委會位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壩子,背靠山坡,前臨隴川縣至盈江縣的公路,交通便利。戶撒河從壩子間穿流而過,海拔1430米。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村寨周圍森林植被保護較好,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為主,森林覆蓋率54%。村子附近有曼旦水庫、戶撒河和天然草場,風景優(yōu)美。建村時間可追溯到明代,系阿昌族自古以來的聚居地,是著名的“戶撒 ”的產地。全村共計71戶,361人,均為阿昌族。人……[詳細] |
![]() | 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白沙鄉(xiāng)玉湖行政村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市區(qū)18公里,位于玉龍雪山腳下的緩坡地帶,包括上村、下村和文華村3個自然村,351戶,1350人,均為納西族。村野、田疇與玉龍雪山緊緊相連,相互輝映,景色優(yōu)美。植被保護較好,古樹四處可見,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當地保留有納西族的許多神話傳說,傳統(tǒng)文化底蘊豐厚,許多典型的生產、生活習俗得到較完整保留。這里是納西族木氏土司早期的居住地之一……[詳細] |
![]() | 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xiāng)溫泉行政村位于永寧鄉(xiāng)北部,瓦拉別是溫泉行政村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是一個納西族摩梭人聚居的村落,海拔2680米,56戶,422人。人均土地面積6.12畝,人均收入616元(2003年),地處半山區(qū)、山區(qū),森林覆蓋率為36.74%。由于地處滇、川、藏的交通要沖,昔日人員、貨物的交流頻繁,當地所產摩梭麻織布、蘇里瑪酒、餐飲木器等具有民族特色和一定知名度。有初具文字性質的符號。瓦拉……[詳細] |
![]() | 糯黑村位于昆明石林風景名勝區(qū)東部約25公里處,“九(鄉(xiāng))石(林)阿(廬古洞)”旅游專線公路穿村而過,屬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zhèn)的彝族撒尼村寨,分大、小糯黑兩個自然村,全村現有363戶,1392人。人均耕地面積2.7畝,人均收入1400元(2004年)。全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平均海拔1985米,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86%,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糯黑村原名“藤子哨”,“糯黑”為彝語,……[詳細] |
![]() | 翁丁佤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位于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xiāng)翁丁大寨,建村歷史已有200多年。佤族自稱“佤”、“阿佤”和“布饒”,漢語意為山地民族。翁丁大寨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海拔2605米。翁丁村共有238戶,1094人,其中大寨98戶,457人。人均耕地面積2畝,人均收入500元(2004年)。自然環(huán)境較好,水土豐美,動植物資源豐富。至今仍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佤族尚黑,多以黑色為主色調。婦女服……[詳細] |
![]() | 澆花節(jié),德昂語稱為“散根”,是德昂族最有標志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于每年農歷清明節(jié)后第七天舉行。廣泛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州潞西市、盈江縣、瑞麗市、隴川縣和梁河縣,其中以潞西市三臺山德昂族鄉(xiāng)保存最為完整。從德昂族民間傳說可知,澆花節(jié)的淵源與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德昂族地區(qū)有密切的關系。澆花節(jié)內容豐富,節(jié)日活動按照澆佛、供品品嘗比賽、祭拜天地和念經祈求風調雨順、打水給老人洗手、對歌和傳煙、澆水、歌舞表演以及送花籃……[詳細] |
![]() | 新平傣族人生禮俗流傳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水塘、嘎灑、腰街、漠沙等鄉(xiāng)鎮(zhèn)的傣族村落。新平傣族人生禮俗形態(tài)完備,體系嚴密,包括求子禮俗、孕期禮俗、出生禮俗、取名禮俗、滿月禮俗、周歲禮俗、少年禮俗、成人禮俗、文身禮俗、染齒禮俗、花街比美禮俗、婚禮禮俗和葬禮禮俗等13個類別,是傣家人一生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準則。新平傣族(花腰傣)認為生子是由神靈恩賜的,若女子婚后二三年未懷孕,就要殺雞獻祭寨神求子、獻雞蛋……[詳細] |
![]() | 哈尼族九祭獻,哈尼語稱為“歸基托”,是哈尼族最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流傳于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因遠鎮(zhèn)的浦貴、浦海、施通3個自然村。這3個村是在哈尼族遷徙過程里,由3個同胞兄弟創(chuàng)建的。九祭獻典禮在歷史上由3個村輪流主辦。20世紀50年代,九祭獻曾一度中斷失傳,直至90年代初才在浦貴村得以恢復。九祭獻為每三年一小祭,為期3天;每六年一中祭,時間為5天;九年一大祭,時間為7天。每次祭祀都在農歷二……[詳細] |
![]() | 大理三月街是大理各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會。1992年經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通過,三月街被定為大理州的民族節(jié),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一舉辦,節(jié)期為7天。每年赴三月街的人數以百萬計,國內外參加者眾多,是白族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大理三月街因于每年農歷三月舉行而得名,是云南規(guī)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年一度的集商貿、文體、飲食、風俗活動等為一體的民間集市節(jié)會。據古代文獻《白國因由》、李元陽《云南通志》、徐……[詳細] |
![]() | 哈尼族梯田農耕禮俗,流傳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元陽、綠春、金平、建水縣的哈尼族村落。哈尼族梯田農耕禮俗體系嚴整、形態(tài)完備,包括建村立寨禮俗、開墾耕種禮俗、節(jié)慶祭典禮俗、人生禮俗、服飾飲食禮俗等5大類別。建村立寨禮俗規(guī)定哈尼族的民居和村落建立必須適應梯田稻作。村址的選擇必須優(yōu)先考慮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的平緩山地,適宜墾殖梯田;民居以有利于稻谷的干燥和安全貯藏為基本建造原則。開墾梯田、四季耕……[詳細] |
![]() | 哈尼族長街宴,哈尼語稱為“知交把”、“多交奪”或“資烏奪”,流傳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南岸的哈尼族聚居區(qū)域。長街宴分為祭寨神長街宴、六月年長街宴和十月年長街宴3種類型,祭祀神靈、求神護佑稻谷豐收、感激神靈賜福人間、擺街心酒宴、吟唱史詩、體育競技和歌舞狂歡等活動都包容其中。大型村落的長街宴長達數百桌,禮儀齊備,程序嚴謹,僅街心宴的酒席就劃分為主席、副席和大眾席。長街宴期間吟唱創(chuàng)世史詩、遷徙史詩和……[詳細] |
![]() | 芒市傣族傳統(tǒng)制陶技藝潞西傣族土陶制作工藝流傳于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軒崗鄉(xiāng)芒棒村芒巷寨。制陶工具有轉盤“埋板”、木陶拍“扁波”、鵝卵石“麻幸”、木槌、木板、牛皮或竹席等,原料是當地的黑膠泥。一般經過取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曬、燒制等幾道工序。品種主要有土鍋、陶罐、甑子、茶壺等。潞西傣族土陶制作技藝傳女不傳男,均由婦女制作,土陶一直是當地傣族的收入來源之一。20世紀60~70年代,制陶工藝在該寨……[詳細] |
![]() | 新平傣族土陶制作工藝主要流傳于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戛灑鎮(zhèn)戛灑村土鍋寨。制陶工具有方形木陶拍(無花紋和有花紋兩種)、鵝卵石、竹刮片、木刀、小鋼刀、鋼鋸片、石板、木板、碎布塊和小簸箕等。原料采用當地的三種泥土按比例混合。一般經過取土、曬土、舂土、篩土、加沙和泥、制坯,晾曬、燒制等幾道工序。土鍋寨土陶制作種類和用途較多,品種主要有土鍋、水缸、藥罐、茶壺、水杯、背壺、土碗、土甑子、花瓶、花盆和工藝品等……[詳細] |
![]() | 紅河縣傣族傳統(tǒng)制陶技藝紅河縣傣族土陶制作流傳于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迤薩鎮(zhèn)壩蒿村。制陶工具由木陶拍、花紋板“來摩”、圓石“恒”、木板“達摩”、木槌“火恒”、鍋底板“扁”等組成,原料是當地的灰色粘土。一般經過取土、曬土、碎土、篩土、和泥、制坯、晾曬、燒制等幾道工序。制作品種主要有土鍋、水缸、藥罐、土盆、茶壺等。紅河傣族土陶傳承均為家庭內傳承,且傳女不傳男,因此土陶制作全由婦女完成。從前,壩蒿村的……[詳細] |
![]() | 拉祜族葫蘆笙制作工藝在拉祜族聚居區(qū)十分普遍,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木嘎鄉(xiāng)南六村南嘎河寨是葫蘆笙制作技藝水平較高的一個拉祜族村寨。拉祜族的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等都離不開葫蘆笙。南嘎河拉祜族的葫蘆笙制作較精細,主要工具為6~7種大小不同的刻刀,原料包括堅竹、泡竹、空心竹、葫蘆、酸蜂蠟和鉛等。制作工藝十分精細考究,音管和葫蘆的選擇都非常認真。制作過程主要有摘葫蘆、修葫蘆(修整外形和掏孔……[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