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賓川大營和雞足山鎮(zhèn)上滄、白蕩坪白族正月接送本主活動是比較有特色和特點(diǎn)的民族民間信仰民俗文化。它是一種本主崇拜和本主祭祀活動。在此以大營鎮(zhèn)萂村正月“天子節(jié)”為例介紹其形成和活動盛況。據(jù)傳:唐代南詔時期,趙善政、楊干貞在位期間,于農(nóng)歷正月十一至十五回故里過新年,分別在萂頭、邑尾、萂中、萂尾、黑家邑等村體察民情、與民同樂,他們了解到父老鄉(xiāng)親的生活十分艱難,過完節(jié),楊干貞攜隨從回到羊苴咩城,數(shù)日后,頒布了……[詳細(xì)] |
![]() |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qū),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对颇现尽肪砦逶疲骸皷|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fā)。貴者以綾錦為裙……[詳細(xì)] |
![]() | 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飾之撒尼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分布于云南省石林縣境內(nèi)。他們勤勞、善良、活潑。別以為撒尼人與撒梅人的名稱只差一個字,服飾會很相似,其實(shí)撒尼人與撒梅人的服飾截然不同。著名影片《阿詩瑪》就是根據(jù)彝族撒尼人著名民間長詩改編的。影片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來到阿詩瑪?shù)墓枢l(xiāng)——石林。影片中阿詩瑪和阿黑哥的服飾就是彝族撒尼人的服飾。撒尼人的服飾在彝族可是頗具特色的。撒尼男子是用麻布縫制的對襟式無袖短褂,繡……[詳細(xì)] |
![]() | 瑤族據(jù)稱是九黎三苗的后裔,分布在廣西、江西、湖南、貴州、云南等省。云南的瑤族大約有21萬,主要分布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此外,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屏邊、金平、河口等縣,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勐臘縣及普洱市的景東、江城、墨江等縣都有分布。云南瑤族支系繁多,有藍(lán)靛瑤、紅頭瑤、山瑤、板瑤和沙瑤等。紅河州南端的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地處亞熱帶,風(fēng)光旖旎。馬鞍底鄉(xiāng)是一個民族聚居鄉(xiāng),原始森林蒼蒼莽莽,樹林疊翠……[詳細(xì)] |
![]() | 德昂族婦女與許多南方少數(shù)民族婦女一樣喜著筒裙,但不同的是她們的筒裙為彩條水波橫紋長裙,顯得新穎大方,鮮艷奪目。根據(jù)民間傳說反映,德昂族婦女筒裙的紋飾與其先民崇拜龍和大鳥的圖騰關(guān)系密切。不同支系的婦女筒裙的紋飾有明顯的差異。自稱“梁”支系的婦女筒裙上,橫織紅、綠、黃、黑等顏色的寬線條紋飾;自稱“別列”支系的婦女的筒裙上,橫織大紅線條紋飾;自稱“汝買”支系的婦女筒裙,則以黑線做底色,夾雜有紅、白色細(xì)線……[詳細(xì)] |
![]() | 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lán)、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基諾族男子穿寬褲和無領(lǐng)對襟白外衣。女子上著繡有各色圖案的白色背心,外罩無領(lǐng)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身背1布袋;Z族崇拜太陽,日月花飾就是基諾族人民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淀,它蘊(yùn)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日月花飾是基諾族男子的背部裝飾。每個男子在衣背中央均縫綴著一塊彩色圖案,基諾人稱之為“波羅阿波”,意為太陽花或月亮花,即日月花飾![詳細(xì)] |
![]() | 獨(dú)龍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貢山獨(dú)龍族怒族自治縣獨(dú)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獨(dú)龍族的傳統(tǒng)服裝一般穿黑白直條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褲,習(xí)慣用麻布從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女子多在腰間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裝飾,常常披掛的五顏六色,串珠、胸鏈、耳環(huán)。年輕女子以前有紋面的習(xí)俗。獨(dú)龍族男子過去用一方毯披于背后,由左至右掖,拉向胸前系結(jié),下身穿短褲,F(xiàn)在獨(dú)龍族普遍穿上了布料衣裝,但仍在衣外披覆條紋……[詳細(xì)] |
![]() | 中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目前通過識別并經(jīng)中央政府確認(rèn)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由于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漢族人口較少,習(xí)慣上被稱為“少數(shù)民族”。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分布廣闊,各民族的形成,經(jīng)歷了至少兩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過程,民族文化也都有著各自長期發(fā)展的歷史傳統(tǒng),民族服飾多姿多彩,服飾文化內(nèi)容格外豐富。本期為您展示的是哈尼族服飾。哈尼族是中國西南邊疆古老的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紅河與瀾滄江……[詳細(xì)] |
![]() | 三壩納西族男子衣著大面襟短上衣或者長衫。穿長衫者則要束毛巾帶,下腹部系羊皮兜肚,用以盛錢或日用小物品。著寬腳褲,褲長過膝,裹綁腿。赤腳或蹬牛耳草鞋、皮鞋,頭戴氈帽或金邊帽等,佩帶腰刀及火鐮。婦女著對襟長衫、系百褶裙,腰束百帶,編發(fā)盤辮,披羊皮披肩或毛織披背,佩帶首飾。上江納西族與三壩納西族服飾大致相同。而金江、虎跳峽鎮(zhèn)納西族服飾則與麗江納西族服飾接近,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等。迪慶維西縣及德欽縣的……[詳細(xì)] |
![]() | 由于受漢族影響,與當(dāng)?shù)貪h族服飾區(qū)別不大,F(xiàn)在已無明顯差異。水族服裝的特點(diǎn)是“短衣長裙”,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喜深藍(lán)靛色,民國以后逐漸易裙為褲。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與漢族“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qū)別。褲的腰、臂部較緊、褲管較寬大,頗有點(diǎn)喇叭褲的韻味。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lǐng)藍(lán)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著長衫,頭纏里布包頭,腳裹綁腿。婦女穿青黑藍(lán)色圓領(lǐng)歷……[詳細(xì)] |
![]() | 阿曼,有的支系叫利曼,有的叫西曼,因方言不同,叫法稍有有差異。佤族傳統(tǒng)阿曼大致有三種:一是格亞永,即寨子頭人;二是格利俄,部落酋長;三是王,即邦國的君王,奇怪的是未見史籍記載佤族有國家。但他們傳說自己有過國家耿佤,并且國王叫王。佤族頭人,無論是寨子頭格亞永,還是部落酋長格利俄,西盟叫窩朗,他們都共同保留其先民濮“尊貴者裹紅布頭”的習(xí)俗。另外,格利俄(窩朗)這一級的頭人衣服上還飾太陽、月亮、星星、雙……[詳細(xì)] |
![]() | 基諾族傳統(tǒng)服裝的共同點(diǎn)是用自制棉土布,而且布織好縫衣前要用米湯漿過;Z族的阿西、阿哈、烏優(yōu)的服飾(包括頭飾)各有不同。這里僅以阿西的服飾作介紹。頭飾,男子以丈余長的黑布纏頭,青年把繡有月亮花紋圖案的一方露于右方;女子頭戴白色堅(jiān)線對折尖頂?shù)娜切蚊,帽沿略做向外翻卷,以尖頂上的黑條文為中,帽子兩側(cè)下垂直披肩上,耳載銀質(zhì)大圈耳環(huán);過去,男子留三撮發(fā)、穿耳、染齒,現(xiàn)已不見。服飾,以白、黑、紅、黃、青、……[詳細(xì)] |
![]() | 屏邊苗族,自稱有五個支系。有“青苗”、“花苗”、“黑苗”、“白苗”和“綠苗”。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jìn)步,屏邊苗族婦女服裝服飾改變很大,原來的老式服裝服飾已基本不存留。上裝仿“花苗”縫制改變不大,下裝仿“青苗”縫制,大多數(shù)已改變?yōu)闄C(jī)織機(jī)卷百皺裙,且花色異樣,款式不拘一格。過去沒有的,現(xiàn)在已有所創(chuàng)新,如鑲飾玻珠、塑珠等,腳已改穿國家生產(chǎn)的布鞋、膠鞋、皮鞋等。但各支系均有所不同!扒嗝纭眿D女服飾美觀、大方、好……[詳細(xì)] |
![]() | 撒梅人(尼濮),彝族一支,居住在云南省官渡、紅河、楚雄等地。雞冠帽(撒尼莫吐),是撒梅人少女戴在頭上的吉祥物![詳細(xì)] |
![]() | 基諾族的衣料是婦女們親手織的“砍刀布”,她們織布用腰機(jī),織布的人席地而坐,經(jīng)線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用雙手操縱著左右來回穿行,梭來回穿行一次后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緊,“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Z族的男子愛穿無領(lǐng)對襟白砍刀布小褂,小褂前襟、胸部、臂、腕部有彩色條紋。小褂背上縫著一塊約有六寸見方的黑布,上面用彩色繡著一朵圓形圖案的花,周圍有放射狀線條,似太陽……[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