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馬藏族是綿陽平武縣一支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習俗的少數(shù)民族,居住在平武奪博河流域和黃羊河流域。他們自稱“貝”,史書上稱為“西番”。白馬-與相鄰而居的境內虎牙、泗耳-,鄰縣的松潘-有顯著的區(qū)別,他們互相不認為是同一個民族,既不通婚,也少交往。平武“郡連氐羌,境帶靈山,其他四塞,山川重阻”,自古就是氐羌人居住的地區(qū)。早年居住在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因種族與居住地不同,分別被稱為“白馬番”、“白草番”和“木瓜番……[詳細] |
![]() | “白馬-圓圓舞”是指產生并流傳于四川盆地北沿,川甘陜交界部,白馬-聚居區(qū)的一種自娛自樂性舞蹈。圓圓舞是一種圓圈舞,眾多人手拉手,圍著篝火成一圓圈,邊唱邊跳,一邊旋轉,往往通宵達旦。白馬-聚居區(qū),包括綿陽市平武縣的白馬、木座、木皮、黃羊等藏族鄉(xiāng),以及阿壩州九寨溝縣以及甘肅省文縣的部分地區(qū)。白馬-是一個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白馬-自稱“貝”,總人口約一萬余人。由于其獨具的民族特性與多種史籍中所載“白馬氐……[詳細] |
![]() | 平武羌族民歌原始古樸,反映了羌族人民的歷史、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羌族人民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有喪事歌舞、喜慶歌舞兩種。①用于喪葬儀式的喪事歌舞并不表現(xiàn)悲傷情緒,內容多為對死者的贊頌,對死者親屬的安慰;②喜慶歌舞(羌語稱“灑朗”)則廣泛用于各種喜慶活動。表演時,人們分成兩組,圍成圓圈,輪番歌舞。歌唱均采用重句對唱形式。各地羌族舞蹈大體相近,音樂則因地而異![詳細] |
![]() |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笔瞧轿浠⒀啦刈遄詩首詷贰疤伹f”時的一項表演內容;⒀啦刈遴l(xiāng)是平武縣比較偏遠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鄉(xiāng),境內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勢險峻,氣候寒冷,曾有與劍門相似的雄關“虎牙關”;⒀啦刈迨桥c白馬藏族生活習性相差較大,而與松潘藏族較接近的一個藏族支系;⒀-的寨子多修在半山腰,寨子里都有一塊寨壩,一到年節(jié)喜慶日子,虎牙-就要在這里扮裝起來,扯起圈子跳鍋莊、斗牦牛,往往一個隊列拉成一兩百……[詳細] |
![]() | 剪紙是一種平面紙質雕刻鏤空的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漢唐時代民間即有使用金箔和彩帛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尚。據(jù)考證,在遠古時代,居住在平武的少數(shù)民族即“白馬番”、“白草番”、“木瓜番”(今為白馬-、平武羌族及平武虎牙藏族),在開始造紙之前,就以獸皮、麻布剪成類似剪紙的裝飾品。平武剪紙多用于節(jié)慶、婚俗、祭祀等活動。謝成飛長期生活在藏族和羌族聚居區(qū),深受羌族文化與白馬藏族文化的影響,他通過近三十……[詳細] |
![]() | 羌族碉樓營造技藝”產生并流傳于平武。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眾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塊石砌成,謂之碉樓,兼有居住和防御之功能。羌寨的碉樓墻體都很厚,不但外墻厚,房間之間的隔墻也很厚。砌墻所選用的石頭,必須是又薄又寬的塊石,第一層如果豎著鋪,第二層就必須橫著鋪,這樣可以讓石頭與石頭之間形成抓力。砌墻時必須兩面都整齊,中間還要用大石頭填心。此外,黏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修建羌寨的房屋都是采……[詳細] |
![]() | 羌族,自稱爾瑪,是中國西南的一個古老民族。我縣自古為氐羌族聚居地,早在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漢王朝在縣境內建置剛氐道,以統(tǒng)治當?shù)氐呢登既。唐朝時,縣境內的民族仍以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為主,至今還有八個鄉(xiāng)鎮(zhèn)5.1萬余人。羌族是一個極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個崇尚美的民族。千百年來,聚居在平武的羌族人民與其它兄弟民族一道在這高山河谷間勞作不息,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富而燦爛的民族文化,羌繡便是其……[詳細] |
![]() | “白馬-跳曹蓋”是四川綿陽市平武縣境內聚居的白馬-的一種古老的驅邪祭祀祈;顒。白馬-歷來信奉原始的自然宗教,不信喇嘛教,不吃酥油,每年的正月各寨子都要“跳曹蓋”祭祀山神,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無病無災。跳曹蓋整個活動包括:宰羊念經、引出曹蓋、鎮(zhèn)邪、劈魔、祭祀山神等幾項內容。“曹蓋”與“白該”的舞蹈是整個“跳曹蓋”活動中的重要內容。跳曹蓋的活動一般歷時兩天。這兩天中,全寨子的人共同分享羊肉、燒饃,邊跳……[詳細] |
![]() | 羌笛是秦漢戰(zhàn)亂年間,由南遷的羌族人民從西部地區(qū)攜帶而來的。據(jù)史載,西漢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一世紀由京房加一高音按孔,為五孔。東漢馬融在《長笛賦》就曾有“近世雙笛從羌起”的記述,發(fā)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之,羌笛的存在至少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羌笛是一種由兩根長約15—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絲線纏繞,管頭插著竹簧的民間豎吹樂器。它最常見為獨奏的形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表達的……[詳細] |
![]() | 《羌戈大戰(zhàn)》的基本內容是:在遙遠的古代,羌人的祖先從西北向西南游牧遷徙。當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豐美的河谷臺地時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個部落。其人高鼻梁深目,身強力壯,能征善戰(zhàn)。羌人與之幾起交鋒,屢戰(zhàn)皆敗,已經到了準備棄地而逃的地步。幸運神靈在夢中啟示,乃于頸上帖羊毛作標記,以尖硬鋒利的白石英石為武器,再與戈基人沙場決斗,終于戰(zhàn)而勝之。從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樂業(yè),發(fā)展生產,成為“……[詳細] |
![]() | 羌族民間舞麻龍馬燈運動相傳源于漢代,由舞麻龍馬燈求風調雨順,祈平安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羌人將麻龍做成青、綠、黑、白、黃五種,分別代表灑向人間的五段龍身,也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龍王。馬燈藝人用材料扎成馬身,不要馬腿,馬身中部留一空洞,以能從中穿過一人為限,馬身表面繪成彩色,以示吉祥如意。每年正月初五玩麻龍馬燈的人都是壯漢子,晚上憑借燈籠、火把,爬山、過河,走小路,轉院子,一戶不漏地“拜年”。農村的一些……[詳細] |
![]() | 羌族沙朗分布于北川羌族自治縣轄區(qū)內所有的鎮(zhèn)、鄉(xiāng)、村、社,所有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各旅游景點。北川自古以來是羌族聚居地,羌寨風俗善良淳樸熱情奔放,羌族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極具本土地域特色。羌人好歌舞,羌語中稱“沙朗”,漢意是“載歌載舞”的意思。羌人兩情相悅唱情歌,不幸郁悶唱苦歌,男婚女嫁唱喜歌,親人亡故唱喪歌,年節(jié)聚會唱酒歌,勞作解乏唱山歌,習慣于圍成一圈邊跳邊唱。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沙朗的發(fā)展。早在商時……[詳細] |
![]() | 《許家灣十二花燈戲》起源并流傳于北川羌族自治縣墩上鄉(xiāng)嶺崗村許家灣一帶,最早屬于單一的祭祀性舞蹈,后來玩燈藝人通過對戲曲移植和借鑒而發(fā)展成為《十二花燈戲》,因有十二盞五彩花燈,而嶺崗村原名許家灣,故《十二花燈戲》稱《許家灣十二花燈戲》。其表演人數(shù)由2、4、6、8、12、24等必須是偶數(shù),主要動作是碎步,抑制上身,給人以飄逸輕快、優(yōu)美瀟灑的感覺,其音樂節(jié)奏強烈、旋律愉快,它把抒情的、敘事的和有著舞蹈的……[詳細] |
![]() | 羌族推桿,羌語稱“無勒澤澤”,是兩人或者多人之間進行的角力比賽項目。通常在節(jié)日、婚禮等喜慶場合舉行,是羌族地區(qū)最為普遍的一項體育活動。主要流傳于阿壩州的汶川、理縣、茂縣、黑水、松潘、北川等羌族地區(qū)。省政府2009年7月13日第二批公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羌族是我國的古老民族之一,相傳一千多年以前,遷徙到岷江上游一帶定居的古羌人,受到外族戈基人的侵犯,為了抵御強敵,羌人特組織了一批精明強……[詳細] |
![]() | 羌族刺繡是我國羌民族民間手工藝技藝,是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結晶。在傳統(tǒng)手工藝技法和色彩應用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內涵,從圖案裝飾中可窺視古老悠久的歷史文化。羌族刺繡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裝飾品,同時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個婦女聰明才智的重要標志,是她們用來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種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達美好愛……[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