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渝舞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戰(zhàn)前舞,即武舞。《左傳》載3000年前“周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故曰:武王伐紂前戈后舞!边@里對“巴師歌舞”并未命名,直到秦漢相爭時漢王朝再次將此舞用于戰(zhàn)斗之中,在沖鋒陷陣時“銳氣喜舞,武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舞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边@是“巴渝舞”之名在史書上正式提出。漢高祖為什么把這種戰(zhàn)前舞命名為“巴渝舞”?有關巴渝舞之源眾說紛紜。董其祥……[詳細] |
![]() | 渾水粑系筠連特有小吃,是選優(yōu)質大米摻和少許糯米,一般糯米量在20%左右,用澄清石灰水加絲瓜葉(冬天用菠菜葉)浸泡3個小時左右,連同絲瓜葉一起在石磨上磨成漿,加入食糖,在蒸籠內澆一層放到沸水鍋上蒸,半熟后再澆一層,反復多次,全熟后放在簸箕內,待其冷卻攤涼后,切成凌形塊狀,即成了晶瑩嫩綠的渾水粑。特色是口感極好,冷熱均可食用,香味獨特![詳細] |
![]() | 女儐相把新姑娘扶到用幾張方桌鑲成的上方坐著,陪歌客人圍桌就坐。女儐相起歌頭,陪歌客人唱贊祝福新姑娘并相互挑逗打趣,新姑娘唱感謝父母、留戀家庭的歌。女儐相唱《掃堂歌》宣告坐歌堂結束![詳細] |
![]() | 民間曲藝岳池的曲藝賞可以演出楊琴、竹琴、清音、盤子、車燈、花喜鼓、荷葉、金錢板、相聲、雙簧、評書、方言、諧劇、快板、曲劇等十多種形式的說唱節(jié)目。其中,瀕臨失傳的相書、竹琴,荷葉等節(jié)目和許多地方無法演出的揚琴,雙簧等節(jié)目,在岳池仍可看見,實為岳池民間藝術的一大長處。……[詳細] |
![]() | 民間雜技岳池民間雜技起步較晚。民國時期,湖北的一民間雜技團體流入武勝石盤及岳池嘉陵等地而倒閉,部分藝人無錢歸家,即在岳池坪灘等地沿途授徒糊口,故岳池的坪灘、嘉陵、西板一帶多雜技藝。岳池民間雜技藝術中具特色者是民間雜耍、童子功、牙功、魔術等節(jié)目。童子功演員胡成、胡澤等人可以口含碗、雙腑挾碗、雙手拿碗,僅頭、腳觸地連翻斥頭,動作驚人而演員無損。長期磨練中,演員頭頂已練出鵝蛋大的硬包。胡成等演員的下牙齒……[詳細] |
![]() | 被單戲被單戲又稱手掌木偶,因用一張形同被單的布圍住位于桌子四角的四根竹桿搭成木偶戲臺;演員用食指頂住內空木偶頭像,姆子、中指分別伸入木偶衣袖表演木偶動作而得名。岳池被單戲藝術集大成者是喬家鎮(zhèn)金龍山村人郭宗勛。郭宗勛幼年隨父學曲藝,后又投師學習川劇藝術和木偶藝術。他會川劇、曲藝木偶的伴奏和表演。最具特色者,是他可以一人打擊全套川劇鑼再加拉胡琴、吹嗩吶伴奏,此藝可稱川東北一絕,曾于1987年應省外事辦……[詳細] |
![]() | 燈戲,是源于川東北的地方劇種,它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建,經長期發(fā)展不斷完善和豐富的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瑰寶,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無數民間藝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遠自秦漢以來,生活在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的巴人,由于交通閉塞與文化經濟的落后,流行著不少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社會風俗。家人病重,要請巫婆跳神,患了瘧疾,就要驅逐“擺了鬼”;死了親人,就叫端公“慶壇”;遇到大旱,要向龍王求雨……在這些風俗中,巫婆、巫師大叫……[詳細] |
![]() | 中秋月圓,各家設香案于院壩,燃香點燭,供月餅糖果;姑娘小伙著農家服裝,沐浴月光,載歌載舞,打糍粑、制月餅。賞月至深夜,有長者手執(zhí)丈余長的竹竿,竿頭吊著橙子,橙子上插著點燃的香燭,環(huán)繞院壩行進,眾人擊節(jié)唱合,祭拜月神。……[詳細] |
![]() | 吃刨湯是苗家人的習俗之一。這刨湯,是宰年豬時用豬內雜,如肺、水油及部分肥肉、腦髓等剁細后拌以糯米飯、豬血及少量辣蓼、花椒等香料調成醬狀,加上適量的鹽粉,再灌進洗凈的小腸,然后放入鍋中煮制而成。刨湯里再添些生豬血、豬骨頭、肥肉、瘦肉、蘿卜、白菜之類,用山泉水合鍋而煮,做成刨湯火鍋。三分豬血七分水,待到火鍋水沸時,刨湯那鮮美香濃致極的真味就出來了。村子里的女人,個個都會煮刨湯。……[詳細] |
![]() | 段氏特色宴段氏“八大碗”講究料厚品重、味純湯清,其用料廣泛、技法多樣,有素有葷、粗細搭配,制作時用竹籠圍住,清水一蒸,清淡味香,口感極好,營養(yǎng)豐富,無論從醫(yī)學、營養(yǎng)學還是保健學各方面都顯示出獨到、高明之處,十分符合食補養(yǎng)生原理。因些,八大碗素有“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民間宴席”和“國人的宴客之道”之稱![詳細] |
![]() | 古爾邦節(jié)古爾邦節(jié)又叫宰牲節(jié),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十多個民族的宗教節(jié)日,也是回族的大年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的新年。相傳,安拉為了驗證圣祖易卜拉欣對真主的忠誠,命他宰殺真子伊斯瑪儀勒。回味歷年十二月十日,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欲砍時,安拉派特使牽羊一只趕到,命以宰羊代子。于是在伊斯蘭教徒中形成了每年要宰牛、羊、駱駝等牲畜獻祭的習俗。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宰牲和準備豐盛的節(jié)日食品,信教的教徒還要沐浴禮拜……[詳細] |
![]() | 1300年前,四川彰明(今屬江油市)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唐代天才詩人李白。李白是舉世公認的世界文化名人。他以極具天才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我們創(chuàng)作了近千首色彩瑰麗、內容豐富,風格奇特的優(yōu)秀詩篇。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屈原和莊子開拓的浪漫主義傳統(tǒng),把浪漫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推進頂峰的杰出詩人。是中國民族走出國門,贏得世界聲……[詳細] |
![]() | 在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江油市境內,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哪吒鬧海、剔骨還肉、蓮花化身以及太乙真人收石磯的故事,境內有著很多與這些傳說相印證的地名和遺跡。這里不僅有城塘關(又作陳塘關)、翠屏山、乾元山金光洞,還有哪吒鬧海的九灣河遺址,石磯娘娘被太乙真人降服后現出的原型——一塊似被火燒過的怪石,以及翠屏山哪吒廟前李靖王的拴馬樁,金光洞內太乙真人的煉丹爐、煉丹池等等。對于江油人來說,關于哪吒、太乙真人的傳說是祖……[詳細] |
![]() | “勞者歌其事,饑者歌其食。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云集山歌”歷史悠久,源于清末民國初期,由于當時交通不便,文化匱乏,山里老百姓為抒發(fā)情感而自創(chuàng),傳唱至今,已逾百年,逐漸發(fā)展為具有濃厚鄉(xiāng)村氣息和山區(qū)特色的“云集薅秧歌”。它曲調優(yōu)美,歌詞樸實,獨具韻味,有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和豐富的藝術特質。尤其尾音富于特色,因而唱得亮,傳得遠。云集薅秧歌多在戶外演唱,其曲調往往高亢、嘹亮、節(jié)奏自由、悠長,是勞動人民用來……[詳細] |
![]() | 據明代曹學佺撰《蜀中名勝記》,又引《高僧傳》、《蜀中廣記•高僧記》載,能追溯到“鐵索飛渡”起源于梁大同年間(535年~545年),“鐵索飛渡”項目位于江油市武都鎮(zhèn)竇圌山三座陡峭險峻的山峰之間,三峰中唯西面的問月峰有險路可上,其余兩峰為東面的神斧峰和南面的飛仙峰均無路可攀登,而由上下兩根鐵索相連,鐵索飛渡流傳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該項目之絕主要是渡橋者能在三山之間的懸崖峭壁之間搖搖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