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稱“滿月”,“月母酒”、“提兜會”,在嬰兒滿月時舉力。赴宴的除親朋好友外,還有領里鄉(xiāng)親,是主人為慶賀自己家庭添人進口,也是對在這一個月中致禮祝賀的親友鄰親的答謝。酒席上,出月的產婦要把嬰兒抱到席前,讓客人們端詳,客人們都要說一些吉祥祝福的話。舊俗,去吃三朝酒作客是女人的事,男的一般不參與,故涪地有“男人不吃三朝酒”之說,近半個世紀以來,這種習俗已有改變,男人也去![詳細] |
![]() | 飲食習俗。在涪陵有待貴客第一禮之謂。迎接貴客進門落座后,主要除敬茶葉外,接著就是奉“開水“。所謂開水,即流質之類甜食,一般為水煮荷包蛋。蛋的個數為雙數,取“好事成雙”之意;也可以是油醪糟(荷包蛋)開水、糍粑開水、炒米糖開水等,都是上乘的“小吃”美食。之所以稱“開水”,有謙恭之義,意思是說,寒舍白開水一杯,不成敬意。……[詳細] |
![]() | 北泉板凳龍系重慶市北碚區(qū)澄江鎮(zhèn)流傳的以長條板凳為主要道具的龍舞藝術。它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原始形態(tài)的板凳龍毫無裝飾,一條四腳長板凳,三人操之,兩人玩龍頭,一人玩龍尾,伴著鼓點,以“套翻身”、“兩邊側”兩個簡單動作,在田間院壩騰躍翻舞。經過幾代人的挖掘、整理、加工,板凳龍有了很大發(fā)展。角色上增加了逗寶人;規(guī)模上增加到數條乃至十數條板凳的大型組合;動作上則增加到大小板凳花、踏龍背、上天梯、龍纏身、群龍搶……[詳細] |
![]() | 巫覡祭祀活動中的舞蹈。原始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對宇宙間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自然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冥冥中好像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世界,于是,神鬼的概念產生了。巫覡則是被認為能與神鬼交往、代表它們說話、執(zhí)行它們意志的人。在祭祀活動中,巫覡以卜筮、巫詞、咒語以及歌舞等手段制造氣氛,溝通人神之間的“聯(lián)系”。其中尤以舞蹈為重要的手段!墩f文》中說:“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薄吨堋[詳細] |
![]() | “鞍子苗歌”是重慶市東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鄉(xiāng)一帶的苗族民歌。其地處渝黔湘鄂邊特殊的“文化媾融區(qū)”,使“鞍子苗歌”形成了既根植于我國西南苗歌特制基因,又涵化整合了土家族等民族及巴、黔、楚、蜀多地域民歌音調元素的特型歌腔。在旋律、音階調式等一系列顯示色彩上,突顯了嬌艷而不失恢弘的特征。其歌裁月鏤云飛珠流韻,使人悅耳醉心。與歌齊名的彭水民族服飾,五彩繽紛璀璨奪目。在生活基礎上藝術化的苗族土家族服飾……[詳細] |
![]() | 薅草鑼鼓,又名打鬧歌,俗稱打鬧,主要流行于土家族部落中。打鬧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鋤頭給地里的莊稼除草)季節(jié),聚集數十乃至數百人在進行集體勞動時,請兩名歌手(一個擊鼓,一個敲鑼)面對薅草的眾人,隨著鑼鼓聲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種土家族民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薅草鑼鼓乃是大戶人家才能請得起的,因為小戶人家是不會請數十甚至數百人為其薅草勞動的。薅草鑼鼓的鑼鼓聲節(jié)奏鮮明,深沉渾厚,其打法為│ХΧ○│,……[詳細] |
![]() | 沒有華麗高檔的現代樂器,只有農民家常見的腳湓,簸箕,嗩吶等便演奏相互歡快,悅耳別有鄉(xiāng)土風味的樂曲,這就是渝北獨特的"小河鑼鼓".起源于十六世紀的渝北吹打樂歷史淵源流長,其中的小河鑼鼓以盆鼓、更鑼、小缽、鐺鑼等組合,系一種純打擊樂,在渝北西部地區(qū)更為獨特.演奏曲目短小精干,節(jié)奏明快高亢,通過各種樂器的巧妙搭配,復雜的節(jié)奏交替出現,表現特定的意境、氣氛甚至思想感情,給人以美的享受.演奏形式以坐堂,行走……[詳細] |
![]() | 甘寧鼓樂誕生在三國名將甘寧的故鄉(xiāng)——萬州甘寧鎮(zhèn),自東漢年間發(fā)明以來,迄今已傳承了85代弟子共600余人,F已被列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甘寧鑼鼓大致可分為三種·五類。三種,即:以嗩吶為主并少量加入鑼鼓伴奏的鼓吹樂、以嗩吶與鑼鼓并重的吹打樂和單純的鑼鼓樂;五類,即:山里人新婚之日常見的一種烘托氣氛的迎親鑼鼓、山里人勞動時常用于消除疲勞和推動勞作進度的薅草鑼鼓、用于喪事的孝歌鑼鼓、用于娛樂表演的……[詳細] |
![]() | “榨菜”一詞最早出現于清朝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由重慶涪陵商人邱壽安命名,意為“經鹽腌榨制過的咸菜”。據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涪州志·物產》中關于“包包菜”的記載,以及有關的民間傳說推測,今涪陵區(qū)境內最晚在公元18世紀已出現青菜頭(即包包菜)的廣泛種植和加工成咸菜供家庭食用,風味獨特,是眾多咸菜制品中的珍品。重慶涪陵具有特殊的地理條件,涪陵區(qū)地處三峽庫區(qū),長江、烏江交匯于城區(qū),依……[詳細] |
![]() | 豆豉是一種用黃豆或黑豆泡透蒸(煮)熟、發(fā)酵而成的食品,是我國傳統(tǒng)發(fā)酵豆制品。古代稱豆豉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于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五味調和,需之而成”。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是人們喜愛的調味品。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調味,而且用于入藥,對它極為看重。《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史書都有此記載。重慶的永川市以生產豆豉……[詳細] |
![]() | 山城重慶,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夏熱秋涼,潮濕多霧,尤其利于漆樹生產,是全國乃至全世界天然漆產量最大、質量最好的地區(qū)之一。重慶因而成為我國四大漆器產地之一,源遠流長的重慶漆器髹飾技藝更是在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重慶漆器髹飾技藝歷史悠久,最遠可上溯至商、周時代,發(fā)展于秦、漢,鼎盛于隋、唐,綿延至兩宋、明、清,是一種綿延千年,特色濃郁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重慶漆器髹飾技藝復雜……[詳細] |
![]() | 五句子山歌是宜昌民歌中特別發(fā)達的樣式,到如今尚在流傳的傳統(tǒng)五句子山歌就有成千上萬首。五句子山歌從詩的角度看,結構形式獨特,內容情真意純,是開在大山里的一枝古老的民族民間文藝奇葩。它以七言五句為基本格,五句為一段,有一段獨立成章。如“問聲歌師幾多歌,山歌硬比牛毛多,唱了三年六個月,歌師喉嚨都唱破,才唱一個牛耳朵”。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聯(lián)綴(最長有32段),稱為“趕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最……[詳細] |
![]() | 永城吹打系重慶市綦江縣永城鎮(zhèn)的民間器樂樂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永城吹打世代相傳,至今已傳承18代。以劉家吹打樂班為代表的永城吹打,其目前的班主劉道榮,系第16代傳人。劉既精于吹打,又擅長木活,與劉氏家人研究制作了不同音區(qū)、大小有別的七種嗩吶,并創(chuàng)作了多首反映當今生活的新樂曲,深受民眾歡迎。永城吹打樂屬綦江西線山區(qū)的馬蜂派。其特點是音域寬廣(四個八度),高亢嘹亮,粗獷質樸,破空透遠,尤其是以……[詳細] |
![]() | “抬工號子”發(fā)源于龍骨坡,廟宇鎮(zhèn)地處渝鄂邊界,四周險峻的山峰連綿不絕,距今204萬年的“巫山人”———著名的龍骨坡古人類遺址在其境內,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褒埞瞧绿Чぬ栕印边@種民間音樂形式在巫山人世世代代辛勤勞動的汗水里孕育產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龍骨坡的先民們?yōu)榱松嬉ㄎ菰旆、架橋鋪路,特別是在搬運大型的石料等材料時,必須要出動眾多男性青、壯年,以集體力量擔負,這就形成了抬工群體。在繁……[詳細] |
![]() | 梁平抬兒調又稱抬工號子,因抬工俗稱抬腳兒,故又名抬腳兒調兒是流傳于重慶市梁平縣域內的一種傳統(tǒng)民間音樂形式,由當地的抬工號子發(fā)展演變而來,距今至少有數百年的歷史。梁平抬兒調,是梁平人民在生產勞動、生活禮俗活動中產生的。在1980年以前十分常見,修水利、橋梁等工程,搬運大型構件都是用抬工,有抬工就有抬兒調。成千上萬的抬工組合,號子聲此起彼伏,場面極為壯觀,聲勢極為浩大。傳說,天上玉帝不知人間的苦樂。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