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柿節(jié)始于2003年,舉辦時間為每年中秋節(jié)至春節(jié)期間。月柿節(jié)舉辦地點在蓮花鎮(zhèn)紅巖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內設有主會場。屆時,在會場舉行開幕式,隨即舉行大型歌舞表演,邀請國內著名藝術家,歌唱家登臺表演,同時舉辦經貿洽談以及各種民間競技活動。游人們在欣賞精彩歌舞節(jié)目的同時,可領略濃郁的瑤族風情,品嘗獨其特色的瑤鄉(xiāng)風味小吃![詳細] |
![]() | 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二,傳說是三國名將關公的壽誕之日。這一天,恭城瑤族自治縣及周邊縣市的數(shù)萬群眾云集恭城武廟祭祀關帝爺,祈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來自全國各地的多支民間文藝隊伍參加關帝巡游表演,將關公文化節(jié)活動推向0?h城大街小巷人山人海,來自縣內外的各地游客爭相一睹關公巡游的盛況。當?shù)厝罕娫谘灿瓮窘浗值涝O立了11個祭祀碼頭,擺下豬、羊、雞、魚、蛋、酒水等豐盛的祭品。當關帝抵達碼頭,里三層外三層的人群將……[詳細] |
![]() | 賞牌燈賞牌燈是一種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形式,在陽朔縣流傳已有上千年歷史,和龍燈、獅燈、故事臺、八寶紙扎等多種民間文藝活動一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賞牌燈主要在元旦、元宵節(jié)等喜慶節(jié)日舉行,由民間自發(fā)組織,單位和個人集資支持。牌燈由牌和桿組成。……[詳細] |
![]() | 中秋歌節(jié)年年中秋是歌節(jié),木葉歌聲滿山間。木葉吹得山水笑,歌聲唱得月更圓。。每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明月當空,一片銀輝,在所有的壯族村寨,到處都能聽到笛聲悠揚、山歌如潮。會山歌多數(shù)是以村以寨為單位,青年男女三五成群,扎成一堆,首先是用木葉吹奏,投石探路,按壯族山歌的調律,一曲又一曲地不斷演奏,目的是尋找合適的對歌者,并達成彼此間的默契。找到對手后,即刻以歌代言,傳情表意。許多的壯族男女青年都是通過會歌的形……[詳細] |
![]() | 瑤家還歌堂愿還歌堂愿的習俗至今仍然在陽朔縣龍尾瑤一些村子里流行。據(jù)說,在一千多年前,瑤族有一個婦女特別會唱歌,還在各瑤寨還帶了很多徒弟。瑤族人都敬稱她為歌娘。后來,歌娘老了,但臨死前總不斷氣。在床邊守候送終的眾徒弟中,有人猜到了歌娘的心事:怕死后沒有人和她唱歌。于是眾徒弟對著歌娘許下諾言,每隔五年一定要接她回瑤寨與眾徒弟唱歌一次。聽了徒弟的話,歌娘笑了笑,然后安詳?shù)亻]上了眼睛。從此后,每隔五年,各……[詳細] |
![]() | 陽朔吃社做官三年,不如耍社一天。此話充分說明了社日的重要。陽朔各鄉(xiāng)各鎮(zhèn)過二月社、八月社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社,是供祀社王菩薩的節(jié)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比一般節(jié)日還要緊。在陽朔各地,社日其實成了十友男人大聚會,名目叫做吃社。這是一種民間互幫互助的結社組織,是陽朔農村千百年沿襲而來的好傳統(tǒng)。在村里,只要您參加了十友社,您家的老人過世后,一切后事有人幫忙到底,從入殮、報客、辦夕,到入土圈墳,一切都做得妥善……[詳細] |
![]() | 陽朔儺舞陽朔儺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表演藝術,俗稱為師公舞、跳鬼師,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在陽朔的鄉(xiāng)村間,常常以儺舞來驅鬼逐疫。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后逐漸發(fā)展成為有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的儺戲。陽朔民間至今還有這種儺舞表演。一九五六年中央民族學院來陽朔對儺舞采風,搶救文化遺產,并進行了錄音錄像,采集了儺舞的原始資料。近年來,隨著陽朔旅游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如今灘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又被重新整理排練出來,為中外……[詳細] |
![]() | 白沙鎮(zhèn)上的白沙圩市,是陽朔縣最大一條圩市,歷來盛行經商,故商賈云集,殷實富裕者眾多。六月二十三會期興起于民國初年,本地商賈者為了更加繁榮白沙市場,發(fā)起以紀念關羽為名的“六月二十三”會期。會期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新米飯、包新粽粑,并舉行新禾開鐮儀式。儀式為放喜炮四聲,分別代表“人丁興旺,生意興隆,延年益壽,如意結緣”。每次會期為期三天,以六月二十三日這天為0。會期中最刺激的活動是搶炮。這是一種類似壯……[詳細] |
![]() | 雖然啤酒節(jié)是一個具有濃厚西方色彩的節(jié)日,但作為“地球村”的陽朔西街,已成為舉辦國際啤酒節(jié)的理想之地。1999年12月31日舉辦了第一屆西街國際啤酒節(jié),以后啤酒節(jié)一般在年末或年初的晚上舉行。屆時,各個國家的民間藝人都要表演富有異國情調的音樂歌舞。人們暢飲著啤酒,伴著搖滾音樂,不由自主地跳起了強勁的舞蹈。還有舞龍舞獅、-表演、趣味比賽等等。整個西街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酒吧,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們在這里縱……[詳細] |
![]() | 陽朔人把人們進行商貿交易的圩市叫鬧子,習慣上把人們到圩市買賣辦事統(tǒng)稱趕鬧子。大的鬧子一般以鄉(xiāng)(鎮(zhèn))為單位成圩市,一個鄉(xiāng)(鎮(zhèn))就是一個鬧子,現(xiàn)在陽朔縣有九個鄉(xiāng)(鎮(zhèn)),就有九個鬧子。這些鬧子都按照民間約定的日子成圩市,每逢一、四、七日是楊堤、白沙鬧子;每逢二、五、八日是葡萄、高田、福利鬧子;每逢三、六、九日是金寶、陽朔鎮(zhèn)、普益、興坪鬧子。這些圩市,時間最早的是興坪圩,成于東漢三國時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詳細] |
![]() | 陽朔全縣有瑤民2400多人,絕大部分居住在福利鎮(zhèn)龍尾瑤村。龍尾瑤的瑤民,史載來源于廣東省肇慶府封川縣豬記港。景泰元年(1450年),廣西平樂府天寶縣上北鄉(xiāng)津平里的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糾眾作亂,到處搶劫,鄉(xiāng)民不得安寧。肇慶知府命令瑤民首領于同年潤之月初三日領七姓瑤兵進剿,經瑤兵苦斗,殺死了雷通天、李通地、雷五子等人,平息了患亂。后來趙通添、鄧德堂、鄭元安、李元應等人被留守大源瑤和小源瑤,東至金……[詳細] |
![]() | 留公十月香源于明朝萬厲年間,通過追溯和紀念“雙岐宮”(留公村的一座古廟)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來慶祝豐收、歌頌平安,因為農歷十月是稻谷成熟、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所以村民把節(jié)日叫做“十月香”。為期兩天兩夜,期間有舞龍、舞獅、唱戲、秧歌等傳統(tǒng)節(jié)目,還有籃球、下棋、打牌等文體活動。留公十月香日期:農歷十月初十舉辦地:陽朔縣普益鄉(xiāng)留公村……[詳細] |
![]() | 陽朔人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jié)”,是紀念祖先的民間節(jié)日。過去,每年七月初八這天,家家戶戶就要把祖先的魂靈“請”回家中供奉于堂屋,一直供奉到七月十五晚,才把祖先魂靈送回山野,送的時候要在村邊或者路口燒錢紙蠟燭和香。每到七月半,大人小孩都要吃粑粑,俗稱吃“狗舌粑”。為何要吃狗舌粑,說法很多,已不可考,但流傳下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所謂“狗舌粑”,跟一般的葉子粑基本相同,都是用粑粑粉調糊成團狀,蒸制而成![詳細] |
![]() | 陽朔民間傳說中,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牛是農家寶,農民少不了。農民在這一天,對牛會格外珍惜和愛護。每年到了農歷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農民出于耕牛勞苦功高的感謝,都要特意慰勞一番耕牛。這天,農民各家各戶犁耙高掛,牛軛上壁,保證讓耕牛休息一天,并且還特意精心護理。一大清早,農戶就將牛欄清掃干凈,由主人親自把牛牽到青草多的地方放牧,為牛洗刷污垢,梳蓖去牛虱。有的還則專門為老牛采來嫩草,灑……[詳細] |
![]() | 依飯節(jié)時間:一般在“立冬”后的黃道吉日舉行,或者立冬日地點:柳城縣古砦鄉(xiāng)灘頭屯古砦仫佬族鄉(xiāng)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個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有著悠久濃厚的古樸民族風情。在古砦眾多節(jié)日中,為了紀念白馬姑娘的依飯節(jié)尤為隆重。仫佬族的依飯節(jié)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節(jié)日的活動主要是舉辦“依飯道場”,一般要請三至五個道師,道師們演唱的是內容豐富的-。陪奏著動聽悅耳的笙樂,敲擊著有節(jié)奏的鼓鑼,熱鬧非凡。有時候,穿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