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山獅舞源于南拳套路,俗稱“鴨嘴獅”,古代與南海獅、鶴山獅齊名,分布于全市各地。每逢節(jié)慶均有“耍獅場”的習慣,1984年至今,每年都舉辦醒獅比賽,并創(chuàng)新為“南獅北舞”的套路![詳細] |
![]() | 金利鎮(zhèn)的賽龍舟已有200年歷史,F(xiàn)在金利鎮(zhèn)100多條自然村,擁有龍舟超過110條。最初的龍舟只有9米長,后來演變?yōu)?8.6米和24米,每艘龍舟均坐50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至初五,是賽龍舟的日子,其時河涌兩岸人如潮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詳細] |
![]() | 2月24日(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雷州白沙鎮(zhèn)東嶺村的年例,過火海是該村的一大民俗;過火海是雷州半島的一種年例敬拜神靈祭祀活動的一種民間儺技習俗,具有驚險神秘、參與者眾、場面壯觀等特點。它源于先民對火的敬畏,是原始宗教的一種祈福儀式。儀式一是“點火”,將濕木柴燒成炭堆(即“火場”);二是“叼犁頭”,即由主儀者用“法劍”從“火場”中挑出通紅的鐵犁,用牙叼住后,繞“火場”進行巡走表演;三是“下火”,即由主儀者……[詳細] |
![]() | “蔡李佛拳”,嶺南拳術一大流派,為廣東新會崖西京梅人陳享于道光十六年(1836)始創(chuàng)。蔡李佛拳術體系龐大,有拳術39套,對拆類54套,器械類64套(其中棍術14套),樁類練習法18套(俗稱18木人樁),獅藝套路9套,內(nèi)功練習套路等合共193套。技擊手法有30種,掌法有28種,橋法有29種,槌(拳)法有35種,身法有14種,腿法有16種,步法有18種。以“域”、“的”、“益”、“嚇”、“鶴”五音為標……[詳細] |
![]() | 詠春拳,康熙年間,廣東籍女子嚴詠春拳初創(chuàng),傳至梁贊,達于化境,他承前啟后,把詠春拳發(fā)揚光大,成為詠春拳一代宗師。梁贊在佛山開設“贊生堂”做醫(yī)藥生意,傳授武藝,現(xiàn)活躍于佛山,廣東各地,香港乃至世界各地的詠春拳傳人,皆出自梁贊門下。梁贊的第三代傳人葉問在香港設館授徒,揚威國際的功夫影帝李小龍也是他的弟子,他的另一個弟子梁挺,于1973年創(chuàng)辦“國際詠春拳總會”,已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設立機構,分會達40……[詳細] |
![]() | 龍形拳,嶺南拳術一大流派,19世紀末,由“東江二虎之一”之稱的惠州人氏林耀桂在惠州小金口金雞村英頭始創(chuàng)!皠尤缟颀堄翁,靜似玉女守深閨。龍形氣勢勤苦練,有形有勢法萬千!笔瞧涫讋(chuàng)的口訣。龍形拳是攻擊性較強的武術之一,因拳法動如“神龍”而得名,拳路氣勢磅礴,剛柔相濟,逢勁化勁,自成風格,最大特點為集百家拳術之長,為己所用。龍形拳拳術,有拳法13種,包括:1、三通過橋;2、迫虎跳墻;3、單刀匹馬;4……[詳細] |
![]() | 莫家拳被譽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原稱“六度陰陽掌”,它發(fā)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賽場、習于日常、載于武藝、歸于武德。莫家拳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和樸實大方的南拳風格,以腿法見稱,其所謂“一腿勝三拳,手長尺七、腳長三尺,放長攻出,凌空飛踢,拳重百兩,腳重千斤力,”腳法有:撐雞腳、虎尾腳、穿心腳、釘腳、過門連環(huán)腳。拳法特點是斜身肩半吊馬,步法靈活,手法緊密,攻防結合,拳勢勇猛,剛勁有力,軟硬兼施,長短配合……[詳細] |
![]() | 自古以來,榕城乃武鄉(xiāng)文里之邦,練拳習武蔚然成風。清末,陳南枝(1847—1925),又名陳鑒山,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自幼酷愛武術,刻苦學習家傳,十多歲已練就一身好拳腳,成年后投奔在福建泉州南少林寺雙禪法師何巖師父第三代傳人杉先生門下,盡得所傳南少林絕技,并自成流派,世稱南枝拳(據(jù)揭陽縣志載)。公元1870年前后,陳南枝移居妻家揭陽縣南山鄧村(今屬揭西縣),他身懷絕技,不甘老死林泉,遂于榕城擇徒授藝……[詳細] |
![]() | 也稱“龍洲歌”,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于清代,流行于珠江三角洲。舊時藝人多在茶樓、鄉(xiāng)渡及沿街穿巷賣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掛小鑼小鼓,邊唱邊敲,以掌握節(jié)拍。詞基本為七字句,內(nèi)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詳細] |
![]() |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粵語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于古代的說唱藝術,但粵語講古只說不唱,有與外省說書不同的特色。據(jù)說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因此廣州的講古藝人尊柳敬亭為祖師爺;浾Z講古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藝術樣式,講古藝人大量運用本地的民間成語……[詳細] |
![]() | 木魚書又稱“摸魚歌”、“沐浴歌”,屬彈詞類曲種,唱時多用三弦伴奏。木魚書多由盲人演唱,故俗稱為“盲佬歌”。是流行于廣東粵語地區(qū),尤其在東莞地區(qū)的曲藝曲種!澳爵~書”自明代起已在東莞這塊河汊縱橫、富饒肥沃的土地上盛極一時,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隨著改革開放,時移世易,人們文化需求的多樣性,使這個曾經(jīng)響遍東莞、東坑田邊巷尾的裊裊歌音,風流不再,幾成絕唱。東莞木魚書,用純東莞話演……[詳細] |
![]() | 采茶舞最早在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由江西等地移民傳入廣西北流和信宜市西北部,起源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采茶勞動。據(jù)資料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信宜市老藝人莫五到玉林演出,在“十二月采茶”前面加“參拜”和“點茶”兩段,使該舞更臻完美,盛極一時。爾后,逐步演變成采茶戲,信宜市采茶調(diào)演唱的主要曲調(diào)以木魚、小調(diào)、五更調(diào)、十八妹為主,在這些曲調(diào)中所配的唱詞,一般都以五、七言為律,有節(jié)……[詳細] |
![]() | 東莞木偶戲演粵劇。清光緒年間,大朗木偶劇團遠近聞名。二三十年代,新世界木偶班長期在廣州先施公司演出。新世界、竟新華、眾一樂、國民樂、醒醒樂、天天樂、天民樂、繼樂軒、淦華光等團活躍各地?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衰落。1976年,莞城鎮(zhèn)林場曾成立業(yè)余木偶劇團,翌年解散。……[詳細] |
![]() | 唱花是連山壯族人民的一種民間風俗,流傳于壯垌。每逢喜慶日子,邀請壯區(qū)里出名的民間藝人來唱。民間藝人隨著主人擺設的景物,隨口而唱。通常主人都會擺設一些花卉蔬果和食品等,暗喻著花開富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增子添孫、安居樂業(yè)等![詳細] |
![]() | 平樂郭氏正骨醫(yī)術源于河南省洛陽市平樂村,深圳平樂正骨是這個傳統(tǒng)流派的重要分支。深圳平樂骨傷科醫(yī)院座落在深圳市羅湖區(qū)。自郭氏先人于清嘉靖元年(1796年)創(chuàng)立郭氏正骨醫(yī)術以來,其后的幾代傳人,都秉承祖訓,致力于中醫(yī)骨傷醫(yī)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使得源遠流長的平樂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樸素醫(yī)技上升為造福人類的中華骨傷科學。1985年,第五代傳人、鄭州市骨科醫(yī)院前院長郭春園率弟子、學生來到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創(chuàng)……[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