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立菊是菊花栽培的一種株型,又稱干頭菊。大立菊一株有花數(shù)百朵乃至數(shù)干朵,且花朵大小整齊,花期一致,適于作展覽或廳堂、庭園布置用,是藝菊作品中的巨作。荔灣區(qū)的大立菊的栽培與扎作的歷史悠久。其扎作是在盆的四周插滿劈裂的竹子來夾持菊花枝條,引導其均衡地橫向生長。它是在僅僅一根枝干上,滿開著幾百朵,甚至幾千朵美麗鮮艷的花朵,造型大方,其花圈直徑大,可按人們的需要設計,組成一定的圖案和文字。過去每年一到金秋……[詳細] |
![]() | 餅印又稱“餅!。是生產各式傳統(tǒng)餅食的主要工具。廣州餅印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在清朝同治年間,廣州就已出現(xiàn)數(shù)家餅印作坊。其中,餅印制作世家“余同號”自1865年創(chuàng)立,迄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清末至民國時期,隨著廣州茶樓的興起和廣式月餅等的出現(xiàn),餅印銷量日增,在新加坡、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qū)也廣受歡迎。廣州餅印制作技藝,見證著廣州木雕、廣府民俗節(jié)慶、廣式餅食和廣府飲茶習俗的發(fā)展和衍變,形成了南派餅印的……[詳細] |
![]() | 螳螂拳是將螳螂捕食和爭斗動作與武術結合的象形拳。清末民初,螳螂拳從山東傳入廣州,經羅光玉、鮑光英、霍耀池、郭子碩傳播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形成了風格和教學方式別具南方特色、招式套路有所創(chuàng)新完善、練功講求精武通醫(yī)及保健理念、注重武術與家風文化結合傳播的廣州螳螂拳流派。解放后,郭子碩、霍耀池門人共同成立“廣州市螳螂拳研究會”,共同對螳螂拳進行推廣,于1984年成立“廣州市武術協(xié)會螳螂拳會”,融合七星及梅花……[詳細] |
![]() | 廣東漢樂(增城)始于清代,源于中原漢民南遷。增城客家先民自清朝起就有“鬧八音”的傳統(tǒng),廣東漢樂中的“吹打樂”、“八音”、“廟堂音樂”在清代就已經在增城存在,并且活躍于客家鄉(xiāng)村,深受歡迎。“文革”期間,漢樂作為“外江弦”受到很大沖擊,幾十年隱身于民間。改革開放后逐漸以小范圍私伙局形式活動,新千年增城廣東漢樂得到大發(fā)展。目前,增城漢樂團已經發(fā)展到34人,漢樂“八音”鑼鼓隊56人,漢樂愛好者300余人(……[詳細] |
![]() | 龍?zhí)洞逦挥趶V州市海珠區(qū)中部范圍,是典型的珠江河旁水鄉(xiāng)。河道是村民出行生計的通道,為祈求風調雨順,村民們安居樂業(yè),龍?zhí)洞迨来鄠鞴┓钐旌螅铿敚,不但對天后(娘瑪)十分信奉,還視她為“村主”,在每年的農歷三月廿三舉行隆重的天后誕出色巡游,敬奉天后娘娘(娘瑪菩薩,亦即媽祖),成為這里的一大傳統(tǒng)盛事。龍?zhí)洞逄旌笳Q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年多歷史。村民們用酸枝木制作的一座很精美的龍轎,上刻“天后宮”。過去……[詳細] |
![]() | 車陂村龍舟,是廣府龍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歷史已久,有史可考的車陂村龍舟至少已有150余年;全村共有46艘傳統(tǒng)龍,數(shù)量居廣州自然村之最;保留了傳統(tǒng)的游龍?zhí)接H、斗標、招景、龍船飯、龍舟餅、龍船戲等內容,且各具特色。依習例,每年五月初三是車陂“招景”日,200余艘各村龍舟到車陂村來拜訪探親。當天,車陂村人以龍會友,鑼鼓聲、爆竹聲響徹云霄,吸引周邊“七里八鄉(xiāng)”圍觀群眾達10萬人次以上,堪稱廣州之最,坊間素……[詳細] |
![]() | 嶺南羅氏婦科診法源于清末,以第二代傳人羅元愷為代表,已傳承四代,以腎-天癸-沖任-胞宮生殖軸為理論框架,善用南藥,形成獨特的嶺南羅氏婦科診法。嶺南羅氏婦科診法結合嶺南婦女的體制及證候特點,充分發(fā)揮南藥優(yōu)勢,在婦科不孕不育、子宮肌瘤、月經不調等疾病的診治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嶺南羅氏婦科流派是全國中醫(yī)婦科界的一面旗幟,在全國以及東南亞、港澳臺有著很高的知名度![詳細] |
![]() | 針灸(嶺南火針療法)嶺南火針是一種將特殊針具燒紅,迅速刺入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療疾病的中醫(yī)外治技法。嶺南火針是嶺南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從古代伏義氏“九針”中的“大針”發(fā)展而來,具有“溫、通、補、清、消”作用。嶺南火針療法是中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歷史悠久,操作簡便,療效顯著,是群眾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適合大范圍推廣,對完善我國公共醫(yī)療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嶺南火針療法所包含嶺……[詳細] |
![]() | 黃豆醬,是將煲淋的黃豆與炒熟后磨碎的小麥、大米等充分混合發(fā)酵制成的傳統(tǒng)調味醬,花都人稱其為“面豉”。清代以來,花都民間一向有釀造面豉的風俗習慣。獅嶺鎮(zhèn)盧玉清家族產的黃豆醬,以精選當年產優(yōu)質黃豆和小麥、大米為原料。堅持以山泉水作為制醬用水,保證產品獨特的甘甜味;堅持用自釀的高度白酒兩次清洗醬缸,保證醬缸的衛(wèi)生和殘留酒味余香;用獨特的自然發(fā)酵技術對黃豆進行發(fā)酵。豆醬色澤鮮亮、味鮮醇香、芳香撲鼻、醬香濃……[詳細] |
![]() | 貔貅舞源于廣東吳川縣,流傳于粵西及廣州增城市,相傳始于明代。貔貅是民間傳說的一種獅頭虎身猛獸,該舞蹈的風格是剛柔相濟,以剛為主,通過人體相疊,高空舞耍,運用了雜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間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險、趣的特點,是民間廣場喜慶舞蹈。舞貔貅是當?shù)乜图胰朔晗彩、年?jié)、甚至單位落成典禮、開店鋪、建新房都要舉行的表演活動。除了表達喜慶吉祥和祈求好運的意圖,還蘊含著驅邪之意。增城貔貅舞的特點鮮明,除了長……[詳細] |
![]() |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國家喻戶曉。根據(jù)流傳及眾多典籍記載,何仙姑是廣東增城小樓鎮(zhèn)仙桂村人,生于唐代開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勤勞秉孝,更兼知禮重德,深得村民鄰里贊譽。后來秀姑飛升成仙,從此被稱為仙姑。在增城,有眾多有關何仙姑的傳說和古跡,傳說掛綠荔枝是由何仙姑飄落的絲帶幻化而成?梢哉f,千百年來何仙姑傳說已融入到增城人的生活,成為增城人民的一種精神寄托![詳細] |
![]() | 廣式家具工藝是中國家具工藝大系中的一個分支,同時又有吸納、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帶有濃厚的南中國地方文化特色的內涵,充分表現(xiàn)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風格,具有民族性和開創(chuàng)性,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特征。在藝術風格上,廣式家具崇尚繁復,雕工精巧,雕刻的面積寬廣而縱深,除大面積雕刻外,廣式家具更注重鑲嵌藝術的發(fā)揮,獨創(chuàng)了鑲嵌木、竹、石、瓷等工藝,開創(chuàng)一代新風,不但烙下了嶺南先民審美情趣的印記,也記錄了近百年來中西……[詳細] |
![]() | 西關作為廣州市銅器具生產的手工業(yè)作坊,以傳統(tǒng)的手工藝進行生產,歷史悠久。西關的“打銅街”(現(xiàn)為光復南)在清乾隆時已有地名,為銅器具生產和銷售的一條專業(yè)街。到民國初年因修建馬路,“打銅街”消失。后打銅商鋪遷往長壽西路、龍津路、一德路等地。手工打銅歷史悠久,是傳統(tǒng)的手工藝作業(yè)之一。主要根據(jù)不同器具的用途選用青銅、黃銅、紫銅做為原料;在制造工藝上主要分為鑄造與打制兩類。銅器制品可分為青銅器、黃銅器、紫銅……[詳細] |
![]() | 盆景技藝(嶺南盆景技藝)“嶺南盆景藝術”是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之一,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盆景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歷代盆景藝術熏陶或師傳口授下,受嶺南地理、氣候、植物(石種),以及文化藝術、風土人情、欣賞習慣影響,結合作者思想、性格、藝術修養(yǎng),通過長期實踐,形成了嶺南“自然,層次清楚,自然生長,自然修剪”的盆景藝術風格。荔灣區(qū)是嶺南盆景藝術的發(fā)祥地,明代以前,花埭地已廣為栽培樹樁盆景栽培,歷史悠久。海珠區(qū)……[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