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沖石硯是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間手工技藝的佳作。歷來被稱為最具湘西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珍品。水沖石硯技藝分布在吉首市,以乾州地區(qū)為主要原生地,它產(chǎn)生于清·乾隆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有各種不同型制和花紋圖案,以多種不同手法和特有方式展現(xiàn)著本民族精湛的手工技藝。1931年曾選送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享譽海外,87年又被畫家黃永玉推薦日本展出,為世人所矚目。水沖石形成于距今5億年前的寒武紀,湘西得天獨厚的……[詳細] |
![]() | 清朝順治年間,眾多蘇幫釀造技師先后來湘開設(shè)醬園,使湖湘釀造業(yè)得到空前發(fā)展繁榮。江蘇蘇幫釀造大師董玉和于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來湘開設(shè)醬園,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玉和醬園”,原址位于古城小西門,現(xiàn)長沙“玉和園巷”就因此而得名。玉和醬園以玉和醋(俗稱玉醋)馳名,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當時民間曾廣泛流傳“陳年老醋出壇香,‘玉’字封泥走四方”的說法,可見玉和當時的興盛。到了清朝中晚期至民國初年,玉和醋……[詳細] |
![]() | 桑植跳喪舞,是桑植土家族的民間舞蹈,也是土家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喪葬祭祀儀式,具有濃厚的土家先民遺風。它起源于土家先民“繞尸而舞”的習俗,成形于隋唐,定型于兩宋。目前,桑植跳喪舞主要分布在廖家村鎮(zhèn)、上洞街鄉(xiāng)、兩河口鄉(xiāng)、陳家河鎮(zhèn)、涼水口鎮(zhèn)、洪家關(guān)鄉(xiāng)、谷羅山鄉(xiāng)、打鼓泉鄉(xiāng)、樵子灣鄉(xiāng)、上河溪鄉(xiāng)、八大公山鄉(xiāng)、澧源鎮(zhèn)等土家族聚居地。跳喪舞的基本動作由土家擺手舞動作演化而來,受宗教程式的影響形成優(yōu)雅、舒緩、下……[詳細] |
![]() | 藍山《瑤族傘舞》歷史悠久,它始于瑤族艱難的舉族遷徙“漂洋過!敝螅此未艾幾迥线w途中,距今大約一千余年間。舊社會瑤族人民倍受封建統(tǒng)治者殘酷欺壓,為逃生而-舉族遷徙,在“漂洋過海”,途中遭遇大風大浪而三日三夜無法靠岸,在即將船翻人沒的險境中,船上瑤王子孫跪拜船中,祈求始祖盤王賜傘擋御,并許愿到達彼岸立即還愿。叩拜中漸漸風平浪止,終于平安靠岸。為紀念始祖,在舉行還愿的儀式中,瑤族人民根據(jù)這一情景……[詳細] |
![]() | “星子燈”是一種曾經(jīng)廣泛流傳于湘東贛西的民間舞蹈項目,屬于傳統(tǒng)龍燈的一種。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優(yōu)秀的民間舞蹈曾經(jīng)一度瀕臨滅絕。2007年,經(jīng)過醴陵市政府的挖掘和整理,被列為株洲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最近,醴陵市政府再次組織專門班子,對這一民間舞蹈進行深入挖掘整理,正申報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并組隊參加湖南省第四屆文化藝術(shù)節(jié)表演!靶亲訜簟爆F(xiàn)流行于湖南醴陵白兔潭及東鄉(xiāng)一帶,始創(chuàng)于醴陵田心村,……[詳細] |
![]() | 九市稻草龍流傳于衡陽縣臺源鎮(zhèn)臺九村肖家大屋一帶,該組地處我縣蒸水河畔,世世代代以種植水稻為主。九市稻草龍據(jù)查始于清代康熙年間,每年臘八后,村里會召集男女老少,用上好的稻草精心扎成,用以驅(qū)蟲辟邪。春節(jié)初六興燈一直舞到元宵節(jié),正月十六再把龍身拿到稻田里燒掉。以后年年如此,一直沿襲至今。他們的稻草龍燈已歷六代,全鄉(xiāng)每逢舉行重要群眾-也要舞一回稻草龍舞。1979年,九市稻草龍榮獲湖南省慶祝國慶30周年全省……[詳細] |
![]() | 茶陵湘劇湘劇是湖南省的代表劇種,它擁有近600年的悠久歷史,流傳于湘、資流域的長沙、湘潭及湘東地區(qū)的茶陵和江西西部等地域。湘劇在承襲元南戲雜劇的基礎(chǔ)上,擁有的高腔、低牌子、昆腔和彈腔四大聲腔,產(chǎn)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兼收并蓄,形成了湘劇鮮明的地方特色。茶陵地處湘東與江西西部接壤,是早期湘劇最活躍的地區(qū),如早期的弋陽腔連臺本劇目《目連傳》故事的主人公“目連”,其籍貫就是茶陵人,這足以證明湘劇與茶陵……[詳細] |
![]() | 湘潭特色長沙花鼓戲長沙花鼓戲,這一古老而通俗的地方劇種,一個多世紀以來,深深扎根在湘中腹地——湘潭這片熱土上。湘潭特色(路子)的花鼓戲,其演出劇目、聲腔分類、行當劃分與長沙花鼓戲一脈相承。但是,因受地域文化,尤其是湘中山歌、民間小調(diào)、地花鼓的熏陶;受本地勤勞樸實、敢為人先的民性,開朗樂觀、幽默、風趣個性和本土情懷的影響;受易華平民教育的“血性理念”;受湘綺文化的長期浸染;受周邊地市,如邵陽花鼓、衡……[詳細] |
![]() | 衡山花鼓燈是衡山土生土長的劇種,與衡陽花鼓、長沙花鼓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1.它的舞臺語言用的全是衡山地方方言。2.它的音樂與聲腔體系雖然也離不開鑼鼓嗩吶牌子,川調(diào)與絲弦小調(diào)這三個組成部份,但衡山花鼓燈更側(cè)重于絲弦小調(diào)和打鑼腔的運用,如《雙采蓮》中的曲調(diào)“四平腔”、“一塘清水一塘蓮”完全是衡山民歌的提煉而形成,《板凳堂子花鼓》中的唱腔“麻雀歌”和伴奏音樂“八碼子”是衡山花鼓燈所獨有,“衡山三調(diào)”、“衡……[詳細] |
![]() | 皮影戲(平江影戲)影戲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證)傳入平江到現(xiàn)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qū)拸V,但影戲演唱大同小異,風格基本統(tǒng)一。平江影戲流傳劇目有兩個特征:一、原創(chuàng)者名姓失傳;二、沒有文學劇本。藝人說“戲在心里”,流傳下來的劇目都是歷代藝人一字一句口口相傳的。平江是山區(qū),交通不便。影戲班子人少,一般是三至五個人,有時甚至只有兩個人也能唱。影戲班子演出道具容易搬運,所有“影人”、道具、樂器裝在一副箱擔內(nèi)……[詳細] |
![]() | 木偶戲俗稱木腦殼戲,是流傳在湘西北的一種古老而稀有的劇種,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戲、青苗戲、土地戲的基礎(chǔ)上,不斷吸收荊河戲、辰河高腔、漢劇等戲曲藝術(shù)而形成的一種地方劇種,多在院落、坪壩支廬圍帳演出,民間俗你“矮臺班”。據(jù)湘西州《文化志》98頁載,“木偶戲傳入境內(nèi)約有300年歷史”。龍山縣的洗車河、賈家壩、猛西湖等地至今還保存著這一古老的戲曲藝術(shù)。龍山木偶戲?qū)僬阮^木偶,最早見于清嘉慶年間創(chuàng)辦的洗車河鎮(zhèn)東……[詳細] |
![]() | 《道州調(diào)子戲》產(chǎn)生于明末崇禎年間,至今已有三百余年歷史。其間經(jīng)歷了小調(diào)、對子調(diào)、地花鼓、調(diào)子戲的發(fā)展演變階段。鼎盛時期道州全縣擁有30余個調(diào)子戲班,現(xiàn)僅存6個戲班,分布于縣城周遭4鎮(zhèn)2鄉(xiāng)!暗乐菡{(diào)子戲”劇目豐富,曲牌眾多,劇目多達200余個,曲牌324種。民國年間她衍生出廣西彩調(diào)劇,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道州調(diào)子戲藝人又與祁陽花鼓燈藝人在零陵匯合共組劇團,形成了零陵花鼓戲地方劇種!暗乐菡{(diào)子戲”貼近基……[詳細] |
![]() | 善卷傳說是以“善、德”為主題思想,主要講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諧,不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啟民智”的事跡,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廣為流傳。傳說在堯帝南巡的時候,在德山腳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黃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黃牛拉犁并不太用勁,還時不時吃田坎上的青草,而善卷先生呢,雖然手里拿著根用荊棘做成的鞭子,但并沒有抽打到牛的身上。堯帝感到很好奇,就上前問道:“先生耕田怎么不用水牛呢?黃牛力……[詳細] |
![]() | 苗家八合拳是盛行于古丈縣苗族地區(qū)的一門傳統(tǒng)武術(shù)競技,在默戎鎮(zhèn)九龍村和坪壩鄉(xiāng)張家坪村廣為流傳,并流布于領(lǐng)近的吉首市、瀘溪縣、花垣縣、保靖縣各地。據(jù)苗族八合拳傳人證實:清末民國初期,九龍洞苗族抗捐抗稅英雄龍延久,在苗拳的基礎(chǔ)上,擷納了峨眉、武當?shù)扰扇g(shù)的優(yōu)點,獨創(chuàng)出一門易于傳授的拳術(shù)。默戎鎮(zhèn)和坪壩鄉(xiāng)位于武水支流翹水河流域,山高坎陡,九龍洞村周邊有旦武營,土蠻坡營,曹家營,龍鼻咀營等碉卡。飽受外族欺辱的……[詳細] |
![]() | 在“楚南極邊”的城步苗族自治縣,流傳著苗族楊家將故事,它與山西“楊家將”同樣英雄蓋世,在苗族地區(qū)家喻戶曉。“城步苗族楊家將故事”是苗族群眾根據(jù)城步當?shù)貤钚彰缱遄孀跅钤偎肌钤倥d、楊完者、楊洪等五十多位歷代苗族英雄的真實故事,經(jīng)口頭加工而發(fā)展演變出來的民間口頭文學,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于城步及周邊的綏寧.新寧.靖州和廣西龍勝等縣市的苗族地區(qū)。苗族楊家將故事主要講述城步楊姓苗族歷代先祖![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