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jù)《晉書》、《臨湘山志》、《長沙縣志》記載,陶公廟建于505年陶公廟位于長沙縣榔梨鎮(zhèn)正街,漢代榔梨所屬為臨湘郡(今長沙)治。榔梨鎮(zhèn)處于瀏陽河畔,城市之郊,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而陶公廟又踞山帶水,鬧中有靜,是樂靜讀書、參禪悟道的好去處。(南朝梁天監(jiān)四年),距今1506年,是當?shù)厥棵窬把鎏盏吞諢@的清名盛德而興建的。陶淡和陶烜是叔侄,兩人棄家修道,結(jié)廬-于榔梨臨湘山,后羽化成仙,成為體恤民生、有求必應的……[詳細] |
![]() | 風濕骨痛貼丹靈療法,瑤族方言稱“貼靈丹法”。形成于明末崇禎年間,已有300余年的歷史。主要分布于沱江、東田、白芒營、水口、碼市、大圩等地。羅氏世代從醫(yī),擅長治療頑固性風濕、骨痛等,傳至羅振習兄弟等人,已是第15代。風濕骨痛貼丹靈療法共分四步:1、貼丹。取患者疼痛部位,貼以秘制丹膏;2、抽毒。在取下丹藥后,消毒并對丹孔抽吸瘀濕毒液;3、內(nèi)服瑤藥方劑。采用“見葷則補”、“見酒則打”(瑤語為活血、破血之……[詳細] |
![]() | 苗族接龍是湘西苗族最具特色的民間信仰活動,在湘西苗族地區(qū)具有很大的影響。1933年,民國政府研究員凌純聲、芮逸夫赴湘西考察所著《湘西苗族調(diào)查報告》記載:接龍,苗人為求家道興隆,而許愿接龍。時期在九月至十一月之間。揀定了日期以后,在一月或半月之前,就要鬧龍。寨上人于夜晚常至主人家打鑼鼓、吹號筒、嗩吶等,輒鬧至更深而罷。在接龍的前幾天,須請人去舅母家專程報信。主人親自去請苗巫二人來家,并把寨中親族亦都……[詳細] |
![]() | 漢【三侯】祠重陽廟會永興縣塘門口鎮(zhèn)西河漢【三侯】祠,地處耒水中游帶,西鄰桂陽縣,南接郴州蘇仙區(qū),北與安仁、耒陽縣相鄰,北緯25°58′-26°29′,東經(jīng)112°43′-113°95′之間。塘門口鎮(zhèn)境內(nèi)的漢【三侯】祠,座西南朝東北,面臨滔滔便江,江水清澈碧藍,祠后丘崗平地,樹木蔥郁,山水如畫,氣候宜人,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是一塊富有靈氣的福地。漢【三侯】祠原稱漢王廟,清代末葉大廟建成之初……[詳細] |
![]() | 八部大王祭是流行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酉水流域保靖縣、龍山縣、永順縣、古丈縣土家族民間的先祖祭祀活動,它祭祀祖先八部大王涅殼賴。于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至十三日或六月六土家年進行祭祀!鞍瞬看笸跫馈痹谕良易逯惺来鱾,由來已久。八部大王廟碑敘述其歷史沿革說:“首八峒,歷漢、晉、六朝、唐、五代、宋、元、明,為楚南上游……故名為八部者,蓋以威鎮(zhèn)八峒,一峒為一部落……”說明當時土家族地區(qū)共八個區(qū)域“峒”……[詳細] |
![]() | “武岡六月六嘗新節(jié)”,又稱半年節(jié),是一個古老淳樸熱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主要是感謝祖宗和天地神靈,祈求庇佑五谷豐登,是農(nóng)耕文化的縮影,主要流傳于老武岡州地區(qū)。歷朝所遺存的《都梁志》、《武岡州志》都有關于嘗新節(jié)的記載。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六,辛苦忙碌了半年的各族勞動人民都停下手中的農(nóng)活在禾場正中當著天地擺好供桌,將新采的稻穗和雞鴨魚肉放置供桌,恭恭敬敬地祭拜天地,然后焚香祭拜祖宗。嘗新正式開始前,各家的主婦要盛……[詳細] |
![]() | 《小兒提風療法》是土家族獨具特色的治療小兒疳疾方法,效果顯著,對保護小兒精氣神具有神奇的療效,對下一代健康成長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永順縣石堤鎮(zhèn)老土醫(yī)周大成的祖?zhèn)髅胤健!队理樋h志》記載:“土民患病崇神鬼,多賴延巫驅(qū)邪,兼以草醫(yī)治療!庇州d:“諸如外科中醫(yī)彭廉家,民國8年就位縣紅十字中醫(yī)館,醫(yī)技精通”!吨袊良易鍤v史人物》記載:“外科名醫(yī)彭廉泉(1868—1952)是永順縣石堤鎮(zhèn)水塔村人”!锻了就醭[詳細] |
![]() | 《望星樓通書》沿襲御制歷法,根據(jù)明清御制《數(shù)理精蘊》、《歷象考成》、《紫徽斗數(shù)》和《河洛理數(shù)》等歷法歷書,用八卦、十二宮、二十八宿演算而成。同時還參照了西洋歷法、弧角算法,考慮了地球經(jīng)度緯度因素,溶古今天文地理歷學于一體推算出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及日蝕、月蝕輪回的發(fā)生時刻。根據(jù)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及日月星辰變化,對照青蘭紅黑亮五種顏色,預測來年旱澇情況以及人們行事忌宜!锻菢峭〞纷畛跻允殖緜魇溃骞狻[詳細] |
![]() | “云陽山南岳宮迎駕廟會”是云陽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云陽山緊鄰茶陵縣城。史志載:唐初,云陽山曾封為南岳,只因洣水河不能通航大船,不便朝拜,所以后來改封衡山。但歷代道佛教兩家仍謂之為“可以隱居,可以長生”的福地,故云陽山有“古南岳”之美稱。民間傳說:南岳圣帝——神農(nóng),在云陽山選址建南岳宮時,因漏數(shù)自己所坐山峰,把七十二峰數(shù)成七十一峰,不足鎮(zhèn)住七十二地煞星數(shù),遂改衡山為南岳。但他仍眷戀云陽山的山水靈氣……[詳細] |
![]() | 隆回花瑤是一支被我國民族史料遺漏了的瑤族分支,至今,七千多花瑤同胞仍傳承著先祖古樸純真的風俗習慣,其婚俗格外神秘而別致。隆回花瑤一直沿襲一夫一妻制。整個婚娶過程可分為訂婚、娶親、送親、回門等環(huán)節(jié)——訂婚:花瑤的媒人多由成年、老年男子充當,稱為“媒公”。由媒公介紹,男女雙方通過了解,達成基本一致的意向之后,進行第一項手續(xù):訂婚。由男方的媒公帶一只五彩大公雞和一把紅油紙傘前往女方家里。在距女家200-……[詳細] |
![]() | 南岳朝圣,俗稱進香,“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傳說中的火神祝融,當?shù)匕傩蘸拖憧头Q之南岳圣帝菩薩。傳說人類始祖之一的祝融氏最早發(fā)明火種,并生火熟食、舉火驅(qū)獸、以火御寒,其常年游棲于南岳,死后葬在衡山之陽,后人為紀念這位先祖的豐功偉績,故名南岳頂峰為祝融峰,并逐漸將其演變?yōu)槟显篮馍街。早在西周,南岳衡山就已建祝融君祠,人們不遠千里前來對山神頂禮膜拜。唐玄宗于天寶年間敕封南岳山神為司天王,又……[詳細] |
![]() | 洗泥節(jié)又叫苦瓜節(jié),每年春耕忙種之后的農(nóng)歷五月十三,舉辦的農(nóng)耕慶典活動,屬于平地瑤民俗文化活動項目之一,主要活動在湘南邊陲的勾藍瑤古寨。相傳洗泥節(jié)起源于唐代,流傳于湘桂粵交界的100多個平地瑤村寨。據(jù)考證:勾藍瑤洗泥節(jié)始于“洪武九年招安……鎮(zhèn)守邑門戶湘粵隘口”之后,他們不僅沿襲了洗泥節(jié)的風俗,還把本土族人的節(jié)慶活動項目內(nèi)容融合其中,發(fā)展成為祭拜、休閑、狂歡、聯(lián)姻、聯(lián)誼的盛大節(jié)日而久傳不衰。洗泥節(jié)活動……[詳細] |
![]() | 衡南漁鼓是一種用衡陽方言說唱故事的曲藝形式,屬衡陽漁鼓最強勁的一支,在衡南城鄉(xiāng)及整個衡陽地區(qū)廣為流傳。衡南漁鼓始于晉代,距今1800多年。據(jù)史料記載,魏夫人在南岳建黃庭觀,將道教傳播到南方,邊打漁鼓邊唱道情,于衡陽東南四鄉(xiāng)傳播道教理念,被民間藝人所學,世代傳承,至今仍保持原汁原味的說唱形式。衡南漁鼓的興盛與衡陽燦爛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唐宋元明清,這里茶文化、酒文化、瓷器文化、書院文化、漁鼓文化交替……[詳細] |
![]() | 隆回縣灘頭鎮(zhèn)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是全國七十二古鎮(zhèn)之一,在隋朝時代就已初具規(guī)模。全鎮(zhèn)轄87個村,18974戶,74089人,總面積198.32平方公里,供抄紙作原料的竹林面積達50萬畝。灘頭鎮(zhèn)手工抄紙技術繼承于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蔡倫的造紙術。在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記載的用楠竹造紙“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舂臼、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生產(chǎn)過程的基礎上,對“煮楻、足火、舂臼”三個流程……[詳細] |
![]() | 桂東縣地處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邊陲和三省交界處,座落在羅霄山脈南端。毗鄰于革命搖籃井岡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份。巍巍羅霄、莽莽群山,造就了革命老區(qū)人民這塊名優(yōu)茶生產(chǎn)寶地。全縣海拔高度低至294米的湘贛邊緣,高至2042米的“八面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海拔超過1000米的山峰多達479座,峰巒競秀,形態(tài)萬千,氣勢磅礴,極為壯觀,有民謠云:“上有八面山,下有胸膛山,離天三尺三”,足見其高峻?h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