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長江峽江號子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民歌,屬于流傳在灘多水急的長江三峽西陵峽一帶行船過程中船工呼喊的號子,以及裝卸、泊船時呼喊的碼頭號子和搬運號子。長江峽江號子是湖北省地方民歌號子類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種,是船工在對生命極限的考驗中產(chǎn)生的,是群體勞作創(chuàng)造的生命樂章。具有濃厚的地方民俗風情和鄉(xiāng)土氣息。長江峽江號子現(xiàn)存126首,包括起艙、出艙、發(fā)簽、踩花包、抬大件、扯鉛絲、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詳細] |
![]() | 啰啰咚是湖北省的地方傳統(tǒng)民樂。屬于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監(jiān)利自古屬江漢楚地,尚楚風,作楚聲。啰啰咚主要是以演唱民間戲曲唱本為內(nèi)容。屬接力式的傳聲唱法,曲式結構具有復調音樂的特色和無伴奏自然和聲的特點,俗稱打和聲。2008年6月7日,湖北省監(jiān)利縣申報的“”啰啰咚“”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序號:589Ⅱ-90。“啰啰咚”流傳于監(jiān)利境內(nèi)的插秧號子“啰啰咚”起源于明……[詳細] |
![]() | 呂家河民歌是一種流傳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鎮(zhèn)呂家河村的漢族民歌。該村位于武當山風景區(qū),由于地形閉塞而留存了大量的原生態(tài)的漢族民歌曲目和民歌歌手。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湖北省民歌村、中國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的漢族民歌按內(nèi)容可分三類:陰歌、陽歌和長篇敘事詩。呂家河民歌的曲調十分優(yōu)美,既有江南小調的纏綿,又有北方民歌的豪放;既有中原曲調的圓潤,又有西北民歌的高亢。呂家河民歌源遠流長!对娊(jīng)》……[詳細] |
![]() | 馬山民歌是流傳于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馬山鎮(zhèn)一帶的傳統(tǒng)民歌形式。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一。悠久的歷史、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歌風格,被譽為荊州民歌的搖籃,在整個湖北民歌音樂寶庫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8年6月7日,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申報的“馬山民歌”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遺產(chǎn)序號:580Ⅱ-81。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馬山鎮(zhèn),素以民歌之鄉(xiāng)著稱。這里曾經(jīng)出土……[詳細] |
![]() | 毛古斯舞,土家族語稱“谷斯拔帕舞”、“帕帕格次”或“撥步卡”,漢語多稱為“毛古斯”或“毛獵舞”。毛古斯舞產(chǎn)生于土家族祭祀儀式中,是湘西土家族一種古老的舞蹈形式,主要流布在湘西的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古丈縣。毛古斯舞是一種具有人物、對白、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戲劇舞蹈,它以近似戲曲的寫意、虛擬、假定等藝術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漁、獵、農(nóng)耕等生產(chǎn)內(nèi)容,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戲劇的表演性,兩者雜……[詳細] |
![]() | 伍家溝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落,毗鄰丹江庫區(qū),素有“九溝十八洼,一百單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說。伍家溝故事種類齊全,內(nèi)容豐富,分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和笑話等六大類別,已經(jīng)出版《伍家溝村民間故事集》一、二集,共76萬字。20世紀80年代,在伍家溝村已發(fā)現(xiàn)民間故事一千多個,民歌千余首,該村因此被相關機構命名為“民間故事村”。伍家溝民間故事傳承狀況與河北耿村齊名,民間文藝界有“……[詳細] |
![]() |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下堡坪鄉(xiāng)位于長江西陵峽北岸的崇山峻嶺間,自古以來,這里富庶穩(wěn)定,教育文化事業(yè)相對興旺,但交通卻十分不便。特殊的地理、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條件構成了當?shù)孛袼酌耖g文化生長和承傳的特殊環(huán)境,因而民間文化積淀十分豐厚。據(jù)調查,下堡坪鄉(xiāng)及周邊流傳的民間故事有兩千多個。這里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講100個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能講200個故事以上的有4人。現(xiàn)年67歲的譚家坪村農(nóng)民……[詳細] |
![]() | 青林寺村位于歷史悠久、地理環(huán)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nèi),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謎語,是一種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口頭文學藝術,青林寺謎語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祖國民間文學園地中一支絢麗多姿的藝術奇葩。青林寺村民們擅長于制謎、猜謎,癡謎成風。宜都青林寺的謎語數(shù)量豐富,約有5000則,品類繁多,物謎、事謎、字謎都有。謎語中很多具有較高的文化與藝術品位,體物入微,情……[詳細] |
![]() | 興山縣漢時屬南郡,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260)析秭歸北界置興山。興山位于大巴山余脈,長江西陵峽北側,東鄰宜昌市、保康縣,南連秭歸縣,北靠神農(nóng)架林區(qū),西接巴東縣。興山民歌分布于興山縣各鄉(xiāng)鎮(zhèn)及其東、南、北部的周邊地區(qū)。興山民歌源遠流長,蘊藏豐饒,國內(nèi)音樂學界部分學者將其指認為“荊楚古歌”的遺存。此說可從曾侯乙編鐘,特別是本地區(qū)長陽縣出土的商周青銅鐘磬的音列結構中找到印證。興山民歌音調奇特,常常使受過現(xiàn)……[詳細] |
![]() | 宜昌絲竹亦稱“細樂”,是宜昌民間器樂藝術的代表體裁。它主要流行于夷陵區(qū)的鴉鵲嶺、龍泉,并以鴉鵲嶺為中心,輻射毗鄰的枝江、枝城、當陽等縣市。宜昌絲竹具有悠久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傳承至今已近二百年,歷經(jīng)七代樂人。北宋歐陽修任夷陵縣令時,對當?shù)孛耧L民俗作了“臘市魚鹽朝暫合,淫祠簫鼓歲無休”的描述;著名文學家蘇軾也留有“廟前行人拜且舞,擊鼓吹簫屠白羊”的詩句。據(jù)清《東湖縣志》(今夷陵區(qū))載,宜昌風俗一……[詳細] |
![]() | 枝江民間吹打樂是由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嗩吶等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器樂體裁。其中打擊樂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zhàn)鼓等)、梆子(木魚、木梆、竹梆等)、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云鑼、虎音鑼等)、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镲)等,絲弦包括二胡、京胡、四弦等,嗩吶包括高音嗩吶和中音嗩吶,另有大號等樂器。常用曲目有《山歌調》、《六字流板》、《正宮流板》、《春來》、《萬年歡》等。枝江民間吹打……[詳細] |
![]() | 武當山宮觀道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歌、舞、樂一體的表演形式,依體裁形式可分為“韻腔”和“牌子”兩大類。根據(jù)演奏場合、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又可將“韻腔”分為“陽調”、“陰調”兩類;“牌子”分為“正曲”、“耍曲”、“法器牌子”三類。常見器樂曲牌有【山坡羊】、【梧桐月】、【迎仙客】等,唱誦曲牌有【普供養(yǎng)】、【斗老贊】、【王母贊】等。唐代貞觀年間,武當山始建五龍祠,自此以后,道教的正一、……[詳細] |
![]() | 湖北長陽土家族“撒葉兒嗬”,是清江中游地區(qū)土家族非常獨特的一種歌舞。歷史悠久,據(jù)《蠻書》記載,土家族先民古時就有“擊鼓以悼哀”、“其眾必跳”的風習!叭鋈~兒嗬”是一種傳統(tǒng)祭祀歌舞,鄉(xiāng)親們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靈柩前,男人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著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這種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的舉行。土家族認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變化,是自然而然的,享盡天年的老人辭世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值得慶賀。土家人就這樣用絕妙的歌腔……[詳細] |
![]() |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流行于湖北,遠及湘、豫、川、陜、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qū)。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首創(chuàng)皮簧合流,豐富完善了板腔體音樂的表現(xiàn)功能。其曲牌有四百余首,包括嗩吶、笛子、絲弦三類。伴奏樂器有胡琴、二胡、月琴、三弦、笛子、琵琶、嗩吶、鑼、鈸等,并夾用馬鑼的“川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漢劇……[詳細] |
![]() |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楚劇主要流行于武漢、孝感、黃岡、荊州、咸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余縣。楚劇現(xiàn)存劇目約五百個,常演的有兩百多個,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吊孝》、《銀屏公主》、《趕齋》、《殺狗驚妻》、《三世仇》、《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