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古代的鼓吹樂演繹發(fā)展而來。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將民間鑼鼓音樂引入宮廷,依宮廷詩詞歌賦作曲,書于木牌,供演奏時對照,故名“牌子鑼鼓”。后來唐明皇封作曲者為“老郎”,并規(guī)定農(nóng)歷3月18日為“老郎”紀念日。此后牌子鑼鼓又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多用于婚喪、祝壽、祭祀等儀式上。牌子鑼鼓由大鑼、大鼓、大鈸、小鑼、馬鑼各一、嗩吶2只組成,7人演奏。后將大鑼、大鼓、大鈸改為京鑼、小堂鼓、京鈸,增添大喇叭、墊鈸和擊鈴……[詳細] |
![]() | 通山縣其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通山人民獨具特色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山歌、山鼓。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shù)厝嗣褚允来鄠鞯莫毺厍徽{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曲。其唱腔豐富表高腔山歌、平腔山歌、哭腔山歌、盤歌、急口令等。山鼓是以“打山鼓”伴唱的民歌曲。通山縣地廣人稀,農(nóng)忙時人們便自由組合集體勞動,勞動時,通常以打山鼓催工鼓勁。通山山鼓在山地勞動時稱“挖山鼓”,地水田勞作時稱“栽田鼓”。山鼓鼓音清脆,節(jié)……[詳細] |
![]() | 通山神歌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經(jīng)歷了近千年的歷史,到今天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格式十分講究的民間音樂形式。一首神歌實際上是一首七言絕句,所以人們又把吟唱神歌稱作賽詩會。它的流傳主要分布在老環(huán)城和廈鋪一帶。通山神歌只在初一至元宵節(jié)期間吟唱,這是從有神歌以來的老規(guī)矩,后人一直效仿延襲。通山神歌在吟唱時聲音高亢嘹亮,曲調婉轉幽長。每到年節(jié),族長就和族人商量,策劃如何唱好今年神歌,以祝風調雨順,族人安康。神歌歌堂一般設在祠……[詳細] |
![]() | 咸寧地區(qū)通山縣通山山鼓:相傳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通山山鼓,是農(nóng)民在野外勞動時,邊勞動邊以山鼓伴奏、唱歌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藝術。山鼓的形狀如戲曲中所用的小堂鼓,尺寸形制略小,鼓身兩邊安鐵環(huán),系有牛皮帶或緞帶,便于鼓匠掛在胸前。演唱時,鼓匠右手執(zhí)扦擊鼓,左手托著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調節(jié)出不同的音色。一名技藝出色的鼓匠,一般能夠打出數(shù)十種節(jié)奏迥然不同、情緒各異的鼓點子。山鼓之音響亮清脆,數(shù)里之外能聞其聲通山……[詳細] |
![]() | 《嘉魚縣志》曾記載“泥嗚嘟,古稱吳嘟,為三國東吳時簰洲牧童所創(chuàng)”,隨后流傳于長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頑童撮土而成,“嗚嘟”二字就是由其發(fā)音而來。這件從荊楚文化遺存中發(fā)掘出的鄉(xiāng)土樂器,已有2700余年歷史。嗚嘟音色圓潤,渾厚悠揚、低沉古樸,清幽時,讓人心靜如水;高亢時,令人意動神馳。古嗚嘟為泥土燒制,所以制作簡單但是難以保存,所以歷代都沒有古嗚嘟流傳于世,F(xiàn)在嗚嘟經(jīng)楚文化研究者反復研究楚文化及嗚嘟資料……[詳細] |
![]() | 襄陽火炮也叫“襄陽打火炮”“襄陽鑼鼓”。由小鼓、邊鼓、大鑼、大鈸、勾鑼、小鑼、占子(麻葉鑼)、長號八件樂器相互配合,敲打成樂。據(jù)了解,火炮鑼鼓亦稱“叫頭”,有“得勝鼓”“新七錘”“花七錘”“寫書”“背馬”“一五七”“雙打岔”“鳳凰點頭”“跑灘”等曲牌。襄陽火炮多于春節(jié)及喜慶節(jié)日時表演。名稱來源現(xiàn)在許多人都搞不明白,為啥別的地方叫打鼓襄陽卻偏偏叫打火炮呢?據(jù)從事多年襄陽民間文化工作的宋古謀老人介紹,……[詳細] |
![]() |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國,在乘船返途中行至龜山腳下,與樵夫鐘子期通過高山流水之曲一見如故,結為知音,相約來年。次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卻辭世而去。伯牙悲痛欲絕,摔琴絕琴,從此不復鼓琴。伯牙子期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兩千多年。特征:產(chǎn)生在我市漢陽區(qū)、蔡甸區(qū)的伯牙子期傳說,已進入中國文化典籍《列子》、《荀子》和《呂氏春秋》,明代作家馮夢龍以故事寫成話本小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更使傳說家喻戶曉。相……[詳細] |
![]() | 當陽是關公葬身之地,玉泉山是關公最先顯圣之地,玉泉山有全國最早的關廟“顯烈祠”,當陽城西有全國三大關庇之一的中國關陵。因為與關公有特殊的緣分,當陽民間對關公的崇拜千百年來久盛不衰。傳說關公死后最先在玉泉山頂顯圣,高呼“還我頭來”,遇普凈和尚點化依佛門,后用神力幫智建起了玉泉寺,因而被佛教稱之為伽藍神和護國明王,玉泉寺內建有伽藍殿,供奉關公神像,長年享受香火。關公被道教奉為“三界伏魔大帝”,當陽境內……[詳細] |
![]() |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詳細] |
![]() |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今湖北省蘄春縣)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業(yè)醫(yī),祖父是“鈴醫(yī)”。父親名聞,號月池,是當?shù)孛t(yī)。那時,民間醫(y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學不進去。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九年,……[詳細] |
![]() | 黃梅禪宗祖師傳說(黃梅縣):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都曾長期活躍在黃梅地區(qū),有關他們的故事在這里廣為流傳。僧璨,出生于公元510年,汴州陳留(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一說徐州人。四十多歲時,他全身瘡疾。在河南光福寺,他拜謁二祖慧可,說:“弟子身纏風恙,求和尚為我懺罪。”慧可說:“把你的罪對我說說,我來為你懺悔!鄙蚕肓似蹋骸拔覍嵲谡f不出我的罪過究竟在什么地方!被劭烧f:“我已為你懺過罪了。你最好要皈……[詳細] |
![]() | 十五溪故事產(chǎn)生于二千八百年前。重點分布在都鎮(zhèn)灣鎮(zhèn)的十五溪、莊溪和龍?zhí)镀旱鹊貐^(qū)。其中十五溪村是十五溪故事重點流行村落。該村轄8個組,全村609戶,共2234人,其中土家族人口占70%以上。全村有75%的人會講故事。其中能講400多個故事的有5人、講300多的有5人、講200個的有18人。著名女故事家孫家香老人就是十五溪故事講述者的杰出代表。十五溪故事從1986年就開始搜集,截止目前共搜集民間故事30……[詳細] |
![]() | 民間歌謠唱本,被稱為漢族首部創(chuàng)世史詩,從明、清時代開始流傳。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世界形成、人類起源的歷程,融匯了混沌、浪蕩子、盤古、女媧、伏羲、炎帝神農(nóng)氏、黃帝軒轅氏等許多歷史神話人物事件,并且與我國現(xiàn)存史書記載的有關內容不盡相同,顯得十分珍貴;它作為遠古文化的“活化石”,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神話、歷史、考古、文藝、宗教、民俗等都具有重要價值!逗诎祩鳌酚缮褶r(nóng)架林區(qū)文化干部胡崇峻于1984年發(fā)現(xiàn),曾受到……[詳細] |
![]() | 起源于唐宋時期,歷史悠久,是目前襄樊市范圍內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民間文藝形式。東鞏高蹺屬武蹺子,翻滾劈叉,動作難度大,以驚險著稱,表演以丑行為主,表演形式為邊唱邊舞,并伴之以吹打樂,唱腔為東鞏鎮(zhèn)地方花鼓調,唱詞為即興創(chuàng)作,活動時間是春節(jié)鬧社火拜年,通常演到農(nóng)歷正月十七以后,活動區(qū)域達方圓數(shù)十里。東鞏高蹺目前保留著近二十種造型動作,主要套路有“仙人過門”、“五子登科”、“五龍捧圣”、“仙人過渡”、“……[詳細] |
![]() | 宜都故事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而享譽省內外。1995年,宜都市被湖北省文化廳命名“湖北省民間藝術(故事)之鄉(xiāng)”,2000年又被國家文化部命名“中國民間藝術(故事)之鄉(xiāng)”。2000年5月,宜都市被命名中國民間故事之鄉(xiāng);2004年11月,宜都故事被納入國家民族民間文化重點保護對象。這是宜都文化藝術工作者多年奮斗的結果,長期以來,圍繞特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宜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取得了令人囑目的成就。宜……[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