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馱著二鬼摔跤道具而進行表演的民間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傳于夏邑及周邊縣市民間。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表演者腿、背、臂等綜合協(xié)調(diào)動作,給觀眾以兩個“鬼”在摔跤的外觀表現(xiàn)。此民間舞蹈已流傳上百年,現(xiàn)面臨失傳境地。近期,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為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人,兩鬼,三場合,四段二鬼摔跤的表現(xiàn)形式類似木偶,表演時,表演者背馱二鬼摔跤道具。二鬼……[詳細] |
![]() | 在商丘大地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絕技——花鼓舞,花鼓舞以其夸張的生活動作、絕妙的武術(shù)動作和生動的動物模仿,深受廣大市民的喜愛?矗墼|大地上這支花鼓舞隊的表演,那可真叫精妙絕倫!帶頭表演的是已年過70歲的趙明亮老人。據(jù)老人介紹,梁園區(qū)李莊鄉(xiāng)侯莊花鼓舞起源于清朝嘉慶年間,當時該村周鳳潛幼年家境貧寒,為謀生計,投靠到山東曹縣楊雙廟村楊氏花鼓團學習花鼓舞,后自立門戶,成立花鼓舞團,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詳細] |
![]() | 跑帷子是活躍在河南安陽市湯陰縣城東白營、胡營、東西隆村一帶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相傳它起源于春秋時期,它原為齊國將士紀念國君桓公之妾衛(wèi)女的一項祭祀活動,至秦漢逐漸成形,后演變成一種大型的民間廣場舞蹈,傳承至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跑帷子具有古代戰(zhàn)爭和民間祭祀活動的雙重特點,與其他舞蹈相比,其舞步、陣式、道具、配樂等都別具一格,有著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它由72名青壯年男性表演,每人手持一根染成紅黑兩色……[詳細] |
![]() | 扁擔偶也稱扁擔戲、獨角戲、筒子戲。20實際20年代由河北吳橋傳入內(nèi)黃并被完善。一支扁擔、一只木箱、一個布棚、一名演員,即可表演一臺戲。演唱時扁擔一支,布棚一撐,即成戲臺。演員藏于布筒內(nèi),雙手端著木偶手指前線指揮動作,雙腳指揮鑼鼓,嘴里按出場人物伴唱。為區(qū)別人物唱腔,除用嗓子變音外,嘴里還含一口硝,即伴唱,又伴奏。所唱劇種有平調(diào)、樂腔、大平調(diào),劇目多為小段。扁擔戲多次被推薦到省市參加文藝匯演,并多次……[詳細] |
![]() | 呂村戰(zhàn)鼓起源于何時如今已經(jīng)無法考證了,但是在呂村卻流傳著許多關(guān)于戰(zhàn)鼓的傳說。據(jù)《安陽縣志》記載,宋朝時在安陽縣呂村附近有一座福勝寺,寺廟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當?shù)孛癖娫跁椎奶栒傧戮桢X納糧,重新修建了福勝寺。佛像落成之前,呂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么方式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大家你說一個點子,我提一條建議,鬧騰了一天也沒有商量出一個結(jié)果。眼看佛像開光的日子就要到了,會首當機立斷,決定以戰(zhàn)鼓舞來慶祝寺院竣工……[詳細] |
![]() | 銅器舞始于清朝中葉,流行于許昌縣艾莊鄉(xiāng)一帶,人數(shù)不限,少者30人,多者30余人。演出時,隊前設各色綢制三角牙旗20面,旗桿丈尺,旗面5丈,排列左右;另設緞錦旗一面,右上角書“××縣××村”,中書“××社(會)”。起舞時,火銃轟鳴,鞭炮不斷。余者,鼓、鑼、鐃、鈸、镲各持一色,隨著鑼鼓節(jié)奏的疏密和力度強弱,走出不同舞步,變換各種畫面。熱潮時拋槌、舉鑼、飛镲、揚撥,邊打邊舞,其舞姿古樸典雅,粗獷奔放,氣……[詳細] |
![]() | 背裝,是河南省嵩縣民間的一項古老而獨特的社火表演。背裝,在民間故事中又稱垴裝,由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舊縣鎮(zhèn)西店村從先輩文化遺產(chǎn)眾多項目中經(jīng)十幾代人繼承、改進,并結(jié)合現(xiàn)代雜技藝術(shù)發(fā)展起來的民間絕技。背裝藝術(shù)造形獨態(tài),設計精密,故事性強,反映了嵩縣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同時也創(chuàng)造演繹了燦爛的民間文化與藝術(shù),展現(xiàn)出民間藝術(shù)的魅力。背裝藝術(shù)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與舞獅、旱船、鼓鐃等民族藝術(shù)相比,更具藝術(shù)感染力……[詳細] |
![]() | “云彩燈舞”是靈丘縣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流傳在靈丘縣大澗村一帶。每逢正月十五鬧元宵,人們就走上街頭,手持云彩燈翩翩起舞,以示歡慶,并祈求一年風調(diào)雨順。后來,經(jīng)過眾多民間藝人的加工,“云彩燈舞”在音樂、表演形式、服飾,以及彩燈的制作、彩繪等方面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燈舞形式,深受當?shù)厝说南矏邸N璧钙鹪磳τ凇霸撇薀粑琛钡钠鹪,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元宵節(jié)夜晚,靈丘縣大澗村的喬三……[詳細] |
![]() | 河南地處中原,古稱中州,河南箏樂又稱中州古調(diào)。中州箏派的淵源與歷史河南箏曲的形成與河南豫劇、河南大調(diào)曲子、河南曲劇等民間戲曲音樂和民間說唱音樂密切相關(guān)。河南地處中原,有著深厚的民間音樂傳統(tǒng)。商周時代的“桑間洑上之樂”,春秋時代的“鄭衛(wèi)之音”,一度曾給雅樂以極大的沖擊。后來,秦國也竟然丟下?lián)舢Y叩缶的傳統(tǒng)秦聲而唱奏起鄭衛(wèi)之聲來。不過這是的鄭聲還未有箏,隨著秦箏傳入中原,箏漸用來演奏河南的民間音樂。唐李……[詳細] |
![]() | “籌”被稱為民間藝術(shù)“活化石”;I形似竹笛和簫,卻為斜吹,音質(zhì)介于笛與簫之間,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與簫聲的柔和、優(yōu)美!兜赖陆(jīng)》中的“天地之間,其猶橐(du)乎”便是指籌。籌所吹奏出的聲音,別有風情韻味。有簫之哀婉,笛之悠揚。聽其演奏,遐思悠悠,有騰云駕霧、飄然仙境之快感。被譽為“世界之絕響,佛家之仙樂”。籌音樂的歷史籌是一種罕見的樂器,籌音樂是中原地帶道教音樂中的一個樂種。它的歷史悠久,早在北魏……[詳細] |
![]() | 《司馬懿得勝鼓》是盛傳在河南省溫縣的民間打擊樂,她古樸典雅,粗獷豪放,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所創(chuàng),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司馬懿得勝鼓的歷史淵源公元3世紀中葉,魏、蜀、吳三國鼎立,各稱雄一方,相互爭奪天下。魏國大將軍司馬懿為了奪取斗爭的勝利,命軍中樂師根據(jù)音樂中宮、商、角、徵、羽五聲的關(guān)系原則,選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鑼、月鑼5種各具特色的打擊樂器,創(chuàng)編了《得勝鼓》……[詳細] |
![]() | 鄭王詞曲(《鄭王詞》和《鄭王曲》的總稱)是我國明代鄭藩王第六代世子朱載堉運用當時的民歌形式創(chuàng)作的詞曲。其中,《鄭王詞》(又叫《醒世詞》、《癡僧錄》)收錄有朱載堉詩詞152首約3.5萬字,內(nèi)容包括述懷、勸勉、禁戒、策勵、感慨、戲謔、超逸等10個類目!多嵧跚芳础豆こ咦V》,共收錄不同曲牌63個,在民間廣為傳抄,今見最早的傳抄本系清代晚期本。鄭王詞曲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對研究我國文學史、音樂……[詳細] |
![]() | 中州大鼓形成于明朝萬歷年間(1606),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豫北地區(qū)獨有的鼓、鐃、镲相結(jié)合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 據(jù)新鄉(xiāng)縣郎公廟鎮(zhèn)趙堤村的天仙廟碑記載:萬歷年間(1606),為抗匪拒寇,村民捐資置鼓數(shù)面,用于鼓舞士氣。清咸豐年間(1850),村民張萬冕增置鐃、镲、鑼銅器,并組織了天地會、天爺會、火神會三個鼓隊,中州大鼓初具規(guī)模。民國初年,中州大鼓又有所發(fā)展,村民張再富等改編傳統(tǒng)樂曲,增添了虎頭牌龍……[詳細] |
![]() | 巫山民間有唱《五句子歌》的習俗。五句子歌屬典型的山歌小調(diào),大抵由七言五句構(gòu)成,內(nèi)容多反映男女之間的戀情,用詞樸實無華,通俗曉暢,且委婉含蓄,纏綿悱惻,唱起來極易上口,聽起來余味深長,故深受人民的喜愛。下面,舉幾例以饗同仁!豆媚锎罅四隳簟饭媚锎罅四隳,留在屋里結(jié)冤仇。姑娘好比毛桃子,放牛娃就象望山猴。桃子沒熟就在揪!注解:此歌寓意深長,形象詼諧地把姑娘比作“毛桃子”,放牛娃(男孩)比作“望山猴……[詳細] |
![]() | 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的韻文作品,它包括民歌、民謠兩大類,也包括少量流傳至今的長篇民間敘事詩。人們習慣將其稱為民歌。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傳唱的民間歌曲。它有詞有曲,可唱可和。曲調(diào)既有較穩(wěn)定的曲式結(jié)構(gòu),又有散板悠長的曲式結(jié)構(gòu);歌詞有與樂曲相適應的章法和格局,有時是融詞、曲、表演為一體的綜合藝術(shù)品。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傳誦的民間歌謠。它可哼可吟,可單獨朗誦,可眾口相和。無固定曲調(diào),無章句格式,……[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