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洛陽正骨(平樂郭氏正骨),始創(chuàng)人是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字致和,人稱老八先兒,清乾隆、嘉慶年間人。關于正骨醫(yī)術傳入平樂的傳說,說法種種:一、是明末清初洛陽道士“祝堯民,字巢夫,明末舉人,傷明亡,而棄舉業(yè)醫(yī),號薛衣道人,得仙傳療醫(yī),凡諸惡瘡,敷藥少許即愈,或有斷脛折臂者,延治,無不效,世人比之華佗”。(民國三十五年《洛陽縣志》[人物])。二、是河南孟縣(今河南孟州市)同姓道人郭益……[詳細] |
![]() | 洛陽關林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我國唯一的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經(jīng)典建筑群。1780余年來,關林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形成了濃厚的關公文化氛圍。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擴建成占地200余畝、四進院落、150余間殿宇廊廡的規(guī)模。關公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一脈,以儒家文化為內(nèi)核,以傳統(tǒng)信仰形式為載體,是對歷史人物道德精神的一種景仰的文化形態(tài),……[詳細] |
![]() | 靠山簧又叫靠山吼、靠山黃、“豫西調(diào)”下五音、或西府調(diào),也被稱為靠調(diào)戲,它是河南梆子中的牡丹,是清代,乾隆年間流行于河洛一帶的“十字調(diào)”梆子腔與傳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俗稱“靠調(diào)”)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可交勺钤缍嗔餍杏谠ノ魃絽^(qū)。以宜陽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臨汝縣、汝陽縣為多。馮紀漢所著《豫劇源流初探》一書稱靠山吼為豫劇西府調(diào)形成的基礎。目前人們對“靠山黃”解釋說法不一。一說為靠山里的黃戲。另一說……[詳細] |
![]() | 蘇家作龍鳳燈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6年),由蘇家作藝人黑旦所創(chuàng)。龍鳳燈舞的形成舊時蘇家作人務農(nóng)耕作之余,業(yè)余文化生活相對比較豐富,每年春節(jié)和蘇家作村火神廟會期間(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蘇家作人為慶賀一年的勞動成果,期盼來年獲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龍、鳳、麒麟、老虎、孔雀、荷、魚等象征富貴吉祥的動植物形象制成花燈,除在各家門口懸掛外,還根據(jù)一些民間傳說故事,把這些花燈組織起來,各扮角色,進行耍類跳舞活……[詳細] |
![]() | “高抬火轎”是一項不多見的大型民間集體表演項目,觀賞性極強。歷史記載該節(jié)目形成于明清,經(jīng)歷了400多年的發(fā)展演變,成為百里懷川廣大群眾喜愛的一項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歷史記載該節(jié)目經(jīng)朱元璋第九世孫、布衣王子朱載堉親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載堉“鑼鼓經(jīng)譜”和“醒世詞”、“情理詞”等內(nèi)容。朱載堉還將當?shù)厥⑿杏谒未摹疤ЩㄞI鬧新春”風俗賦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內(nèi)涵,將白天表演改為晚上,將普通花轎改為火轎,布轎改……[詳細] |
![]() | 齊天圣鼓俗名猴鼓,藝人模仿孫悟空的擊鼓姿態(tài)和鼓點節(jié)奏,節(jié)目極富鼓舞性、趣味性、幽默性。是靈寶市陽平鎮(zhèn)蘇南村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形式,堪稱中原一絕。06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齊天圣鼓的歷史起源齊天圣鼓起源于唐朝。相傳孫悟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回來后,正在洛陽的唐太宗,在行宮接見了玄奘并盛情款待一行。宴席之后,孫悟空欲返花果山,宮廷樂隊和宮女鼓樂歡送,正好花果山眾猴前來迎接,兩隊相逢,鼓樂喧天。孫……[詳細] |
![]() |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了。除鬼會屬柘城縣大仵鄉(xiāng)人自創(chuàng)外,龍燈舞、獅子舞、竹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jīng)名揚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間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在經(jīng)歷了明末清初的引進和創(chuàng)編之后,形成了民國末年的成熟興盛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是過渡期,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活躍期以來,又有了新的發(fā)展。1995年,柘城縣大仵鄉(xiāng)北街村成立“大仵鄉(xiāng)北街村民間舞……[詳細] |
![]() | 《花挑舞》俗稱“花挑子”,花挑群舞源自信陽固始,在固始縣流傳400年余歷史,廣泛流傳于江淮流域。道具是一支細軟而有彈性的竹制扁擔,纏以彩紙,兩端各懸掛一只竹藍,竹藍外沿扎滿彩花。表演時一女性擔起“花挑”舞動,形成舞蹈狀態(tài)。傳統(tǒng)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種。各鄉(xiāng)鎮(zhèn)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蔣集為最。花挑舞的歷史起源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無從查證,但其不遠的商城縣卻有關于花挑形成的傳說。清朝時,周……[詳細] |
![]() | 火綾子又叫杈傘舞或“圍燈”,起源于漢代,是信陽市商城縣獨具特色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現(xiàn)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鹁c子的表演形式火綾子系九人集體表演的群舞。人物:有“老桿兒”(領舞)即掌杈傘人,扮一風趣的老漢,一手掌杈傘,一手持蒲扇,口銜哨子(指揮用)。有“四梳”女角,舊時男扮女裝用黑紗手帕包頭,好像姑娘梳的獨辮,故得名“四梳”,俗稱“蠟花”或“花鼓娘子”……[詳細] |
![]() | 在傳統(tǒng)漢族民間舞隊的表演序列中,旱船舞一般都是單人旱船,即船上只有一人表演(不含船下的梢公),由一個坐船女在船中間支架整個船身。雙人旱船的發(fā)明者在表演時覺得撐船人(梢公)表演時沒有坐船的情節(jié),因此不夠完美,而單人旱船的構造也無法使撐船人(梢公)坐,會造成前栽后仰而使表演失衡。對單人旱船進行改制后,將船身增長,設計為前后兩個坐船女共同支撐船身,兩個沖船人(頭道篙、二道篙)分別化妝成戲劇“肖恩打漁”中……[詳細] |
![]() | 中原大地,歷史厚重,文化燦爛。古老的民間舞蹈藝術璨若星辰,在眾多精彩紛呈的民間舞蹈表演藝術中,沈丘回族文獅舞可算得上是歷史悠久,獨具特色,為中原地區(qū)罕見的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在全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中也獨樹一幟。沈丘回族文獅舞又名“文獅子”,它有獅子舞、麒麟舞、獨角虎舞組成。流傳于周口市沈丘縣槐店回族鎮(zhèn)—帶,屬豫東平原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民間舞蹈,具有原生態(tài)的質(zhì)樸美,現(xiàn)全國僅存沈丘一處,在每年的春節(jié)、元宵節(jié)……[詳細] |
![]() | 抬閣是我國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之一,表演時,可以看到4~7歲的小演員在三米高臺的彩臺上瀟灑自如地表演各種優(yōu)美動作,經(jīng)過數(shù)百年來的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抬閣的“閣”逐步向高、峭、奇、險、美的方向發(fā)展,它的行走表演也從過去的人抬,演變?yōu)槿颂樘,實為將閣固定在車輪上。每臺閣上的演員最多達5位,并已將戲劇與雜技融為一體,木藝、鐵藝、畫藝、扎藝、服裝、道具、樂隊等集于一身,是一門高臺行走表演藝術形式。它……[詳細] |
![]() | 商城素稱歌舞之鄉(xiāng),歌舞的數(shù)量不但浩如煙海,而且很有藝術特色。其中商城花傘舞的表現(xiàn)形式,代表著大別山民間舞蹈的風格。 商城花傘的道具是以當?shù)赜筒紓愎羌,用五色彩線或琉璃珠纏在傘撐上,傘上面飾上彩蝶、彩蜜蜂、彩花,傘邊用線織的彩穗裝飾而成。表演形式:劉二姐打著花傘,丑婆、小丑伴隨左或右,舞蹈與花挑大同小異。舞步系用十字步、墊步、搓步、碎步、錯步。動作有扛傘、轉(zhuǎn)傘、甩手帕、挽花、風擺柳、望月、拍肩、抖扇……[詳細] |
![]() | 北宋時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從山西傳入寧陵縣南關后,至今已有近300的歷史。目前,寧陵縣南關肘歌是豫東一帶唯一的一個肘歌會,去年,這支表演隊伍曾在華商文化節(jié)上精裝盛演。通俗講,肘歌就是一人用肘舉著一個小孩,表演者為成人和4歲到6歲的兒童。成人拿著劍、槍、葫蘆等,肩上站立一兒童,擺出各種造型給人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隨著鑼鼓的節(jié)奏,肘歌隊不斷變換著隊形,遠遠看去,像一隊舞動著的戲裝人物從人群的頭頂上走過去……[詳細] |
![]() | 在河南省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名錄中,有一種舞蹈叫鋦缸挑舞。目前,這種舞蹈的唯一傳承人是民權縣老顏集鄉(xiāng)的桑勝杰。在京九晚報商丘邊界行采訪組到老顏集鄉(xiāng)時,記者走訪了桑勝杰,觀看了他表演的鋦缸挑舞。鋦缸是民間手工藝人的一種絕活,藝人們在走街串巷時肩挑著挑子,這種挑子十分沉重,人們?yōu)榱斯?jié)省體力,在行走時就會時而左,時而右,姿勢似有輕歌曼舞之感。在宋代仁宗年間,這種舞步演變成了一種舞蹈——鋦缸挑舞。以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