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板頭曲為中州古曲,用箏、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是中華民族音樂遺產中的經(jīng)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獨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樂曲,故亦稱“板頭曲”或“河南曲子板頭曲”。板頭曲分布較廣,南陽、泌陽、鄧縣、許昌、開封皆可見其蹤跡,但傳播中心在南陽市。據(jù)載,明崇禎年間,板頭曲隨河南曲子見諸市井。清初,逐漸盛行于上述各地。其樂隊不備鑼鼓笙管,而以彈撥樂器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樂器,由此成為我國……[詳細] |
![]() | 豫劇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河南謳,豫西山區(qū)則稱之為靠山吼。它是我國梆子聲腔劇種中極為重要的一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國各地都有流傳。豫劇傳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已成為河南很有影響的戲曲劇種。豫劇在生成和發(fā)展時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聲腔劇種的藝術因素,同時廣泛吸收河南民間流行的音樂、曲藝說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樸直淳厚、豐富細膩、富于鄉(xiāng)土氣……[詳細] |
![]() | 宛梆是一個稀有的地方戲曲劇種,它生長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及周邊廣大地區(qū),早期人們稱它為唧唧梆、老梆子、南陽梆子等,因南陽古稱為“宛”,故1956年南陽行署正式將其命名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陜西的東路秦腔(同州梆子)傳入南陽后,與南陽當?shù)氐拿窀栊≌{、民間說唱融合后,演變形成的一個戲曲劇種,它的興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鍘美案》、《下陳州》、《桃花……[詳細] |
![]() | 懷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劇種,因起于舊懷慶府(今沁陽)一帶,故名懷梆,俗稱懷慶梆子、老懷梆、小梆(班)戲、懷調,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陽、博愛、濟源、孟州、溫縣、武陟、修武、原陽、獲加、焦作、新鄉(xiāng)一帶。其前身是由圍桌說唱祈雨演變而來的海神戲,形成于明洪武、永樂年間。原河內縣居民多由1一帶遷來,故海神戲保持著山西戲劇的表演形式,與河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和方言土語相結合,逐步形成了與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懷……[詳細] |
![]() | 大平調又稱平調、大梆戲、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tǒng),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平調或大平調。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大平調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詳細] |
![]() | 越調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劇種,主要流傳于陜南、鄂北、皖西、山東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越調清代乾隆年間開始在南陽等地流行,其后逐漸演變?yōu)閷iT的聲腔劇種,清朝末年走向興盛。劇種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調戲、木偶越調戲和越調大戲班三種形式演出。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越調形成了五百多個傳統(tǒng)劇目,尤以擅演“三國”而聞名,代表性劇目有《收姜維》、《下南唐》、《無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詳細] |
![]() | 大弦戲原稱公興班,又名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它以河南開封、濮陽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一帶。一般認為大弦戲與唐代宮廷的梨園戲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在演變發(fā)展過程中又繼承了宋元雜劇北曲的傳統(tǒng)。大弦戲劇目原有五百余本,現(xiàn)存百本左右,內容以忠0斗爭、殺伐征戰(zhàn)及除霸安良為主,代表性劇目有《反五關》、《黑石關》、《楊府選將》、《戰(zhàn)洛陽》、《下南唐》、《孫武子興兵》、《……[詳細] |
![]() | 四平調是由蘇北花鼓演變而成的,在民間曾有“四拼調”的俗稱,1930年左右由化裝演唱演變?yōu)榈桥_著戲裝演唱。四平調以花鼓為基礎,同時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劇種的藝術營養(yǎng),形成了具有濃厚地域特點的藝術風格。女聲在質樸之中不失委婉俏麗,男聲則高昂豪放、剛柔兼?zhèn),保留著較強的說唱特征。四平調流布范圍較廣,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相互接壤地區(qū)均為它的活動范圍,河南目前還有商丘市四平調劇團和濮陽市范縣四平調劇團兩個……[詳細] |
![]() | 河南墜子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曲藝形式,俗稱“墜子書”、“簡板書”或“響板書”,因使用墜子弦(又名墜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區(qū)和華北的部分省市,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形成。河南墜子使用河南方音說唱表演,以唱為主,唱中夾說,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藝人均為男性,著名的有將墜子書帶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從道情說唱改為墜子書表演的薛玉湘、趙明堂、胡明善、……[詳細] |
![]() |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guī)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筑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據(jù)史料記載,春秋時已在此建伏羲陵,漢代時在陵的前面建祠。宋代太祖年間,又進行了擴建。明清兩代也多次重……[詳細] |
![]() | 河南省?h古廟會,已有1600多年歷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來自晉、冀、魯、鄂、皖等省及本省周邊縣市的香客和觀光游人,絡繹不絕,最高日客流量可達20多萬人,是華北第一大廟會??h古廟會在后趙石勒皇帝開鑿丕山大佛時就初具雛形,人們1朝山拜佛,明嘉靖年間,縣令在浮丘山修建了碧霞宮后,廟會形成一定規(guī)模,逐步發(fā)展擴大,F(xiàn)在,一年-度的古廟會,各種各樣的活動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八丈佛爺七丈樓北側石巖上……[詳細] |
![]() | 信陽民歌在歷史的發(fā)展中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發(fā)展,由單純的抒發(fā)內心的郁悶而發(fā)展到1斗爭的吶喊。早在一、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我區(qū)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盡管環(huán)境惡劣、斗爭殘酷始終堅持了革命斗爭,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唱出了“長工歌”、“窮人調”等激勵人民前進,隨著紅四軍的不斷壯大,人民充滿了革命必勝的信心,又出現(xiàn)了《紅旗插遍大別山》,《一九二九年》,《反圍剿歌》,《送郎當紅軍》,《紅四南下勝利歌》。其中唱遍全國……[詳細] |
![]() | 古城開封民風淳厚,古俗盛存。通宵達旦、熱鬧異常的小吃夜市是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古樓廣場是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入夜,廣場猶如璀璨的星空,夜宵車上的燈泡和電石燈成了夜幕中的主要裝飾品。廣場兩側,統(tǒng)一規(guī)格的小吃貨車整齊地排列在飲食區(qū)內,高吆低喝、悠揚婉轉的叫賣聲和餐具的碰擊聲,匯成了一曲動人的交響樂,使廣場成為開封不夜城的聚光點。夜市小吃的品種繁多,味道各異,有老開封人喜歡的黃燜魚、餛飩、火燒夾羊肉、油茶……[詳細] |
![]() | 早在兩千多年前,趙莊鄉(xiāng)就以“汝水作帶(指北依汝河),虎狼為壁(指南臨虎狼爬嶺),山清水秀,老幼競藝”而聞名。要說趙莊魔術究竟起于何時?史志上沒有記載。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據(jù)說,當?shù)卦l(fā)現(xiàn)唐代瓷枕,另外尚存有木中營村唐代建筑“云水寺”壁畫,據(jù)此專家推斷,這里的魔術至少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后繁盛于明清,而今日的興盛乃是歷史的傳承。新中國成立之前,該縣趙莊鄉(xiāng)周營村一帶的農民為養(yǎng)家糊口,背井離鄉(xiāng)賣藝。“過去……[詳細] |
![]() | 在我國雜技藝壇上,素有“南北雜技兩故里”之說。北故里是盡人皆知的河北省吳橋縣吳橋村,南故里便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河南省濮陽市市區(qū)岳村鄉(xiāng)東北莊村。這兩個村都被中國雜技協(xié)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xiāng)”。為了一識雜技南故里的“廬山真面目”,9月初,我們前往東北莊村探訪。同行的當?shù)赝靖嬖V我們,東北莊村現(xiàn)有2700多口人,其中常年在外從事雜技演出的就有410多人。還有一部分村民,農忙時在家里種田,農閑時到外地……[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