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汴繡也稱“宋繡”,是流行于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tǒng)刺繡藝術,因產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開封而得名。北宋時期汴京刺繡業(yè)興盛,已達到很高的技藝水平,故《東京夢華錄》中有“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之譽。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開封,宋室南遷,后復值兵禍水患,開封城市經濟一蹶不振,刺繡業(yè)逐漸衰落。新中國建立后,幾代汴繡藝人努力發(fā)掘整理宋代刺繡技藝,并借鑒蘇繡、湘繡等其他繡種的長處,總結出36種汴繡針法,使汴……[詳細] |
![]() | 鎮(zhèn)平玉雕是流傳于河南省南陽市鎮(zhèn)平縣的一種民間玉石雕刻技藝。南陽獨山出產聞名遐邇的獨山玉,這種玉也稱“獨玉”,是我國“四大名玉”之一,具有色澤鮮艷、透明度好、硬度高的特點。獨玉開采歷史悠久,以之為基礎進行的雕刻可以追溯到四千五百年前的安國城遺址龍山文化層中。鎮(zhèn)平玉雕除以南陽獨山玉為原料外,還廣泛采用東北岫玉和外國進口的玉料。按技法分,鎮(zhèn)平玉雕包括花活、素活兩大類型;ㄞ、轉爐、飛禽、走獸、仕女人物等……[詳細] |
![]() | 石雕亦稱“石刻”,是以石材為原料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雕刻技藝。中國的石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承沿不絕,流傳至今,顯示出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術、巧妙構思和豐沛創(chuàng)造力。石雕創(chuàng)作一般在大理石、花崗巖、青石、砂石等天然石質材料上進行,在此過程中需運用圓雕、浮雕、透雕和線刻等一系列純熟的民間雕刻技法。由于這些石質材料得諸自然,能夠長期保存,因此石雕技藝多用來制作大型雕塑和裝飾性雕塑。按照用途,石雕制品主要……[詳細] |
![]() | 淮調,梆子腔聲腔系統(tǒng)地方劇種,又名“懷調”,也稱“漳河老調”,又因它廣泛流傳于河南省境內的彰德、衛(wèi)輝、順德、廣平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調”之謂。清代中葉,淮調已在豫北、冀南等地廣泛流傳,各府衙軍隊多蓄養(yǎng)淮調戲班,以為娛樂供奉。如彰德府的頭皂班(刑警)、二皂班(內勤)、西營班(駐軍)都蓄有淮調班,被稱作“上三班”。民間淮調班更為普遍。淮調傳統(tǒng)劇目有三百余出,多為歷史袍帶戲,《楊家將》、《潘楊訟》為……[詳細] |
![]() | 河南曲劇亦稱“高臺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蹺的基礎上,于20世紀20年代前后正式發(fā)展形成的。伴奏樂器原本只有墜子,登臺表演以后逐漸增加曲胡、三弦、軟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箏、二胡、琵琶等,同時也出現(xiàn)了武場樂器。曲劇音調優(yōu)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馬頭】、【陽調】、【汊江】、【詩篇】、【清江】、【銀紐絲】、【滿江紅】等。根據(jù)劇情需要,一個唱調可以通過特殊的表現(xiàn)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緒的唱法,如陽調有一般……[詳細] |
![]() | 柳子戲是弦索系統(tǒng)的古老劇種,流行于山東、河南、蘇北、冀南、皖北一帶。清豐柳子戲又稱“百(北)調子”、“柳子腔”、“弦子戲”,是由元明時期的北曲弦腔發(fā)展演變而成的一個地方聲腔劇種,主要在河南清豐一帶流傳。明代洪武年間,宮廷戲曲傳入清豐縣,唱腔音樂多為“南北合套”形式。它與當?shù)亓餍械乃浊×钊纭读印贰ⅰ饵S鶯兒》、《山坡羊》、《鎖南枝》、《耍孩兒》等結合,并以《柳子》定調,逐漸形成柳子戲。這一新劇種既……[詳細] |
![]() | 鄧州越調又稱“南陽大越調”,是豫西越調的代表,明嘉靖年間即以“鄉(xiāng)戲”盛行于南陽各縣及其他地區(qū)。鄧州越調多以民間的、口傳的正裝戲為主,唱腔有九腔十八調,以花腔點綴,高亢明亮,主要伴奏樂器以象鼻四弦為主。其表現(xiàn)力豐富,風格獨特,長于表現(xiàn)哀怒、悲憤情緒,有鮮明的個性特征,素有“苦越調”之稱。鄧州越調有傳統(tǒng)劇目369個,代表劇目有《大保國》、《三哭殿》、《長坂坡》等五十多個。在傳統(tǒng)劇目上,以黑紅花臉、四梁……[詳細] |
![]() | 越調是河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流行于河南、湖北北部、陜西、山西及安徽部分地區(qū),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越調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聲腔音樂以越調為主,也兼唱吹腔、昆腔、七句半等,帶有中原地區(qū)民間音樂的特色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越調腳色齊全,包括大紅臉、二紅臉、文生、武生、大凈、二毛、三花臉、正旦、花旦、閨門旦、浪旦、武旦、老旦等十幾個行當,在表演實踐中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表演流派。越調有三……[詳細] |
![]() | 河南省?h是西路大平調的主要流布區(qū),表演藝術闊放質樸,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燈籠畫、寺廟壁畫,蔚為大觀。傳統(tǒng)武打戲中不乏真刀 ,其臉譜、彩頭、噴火、獠牙等更具獨特風格。?h大平調的音樂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鑼鼓曲牌,八十多種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關》等十幾部傳統(tǒng)戲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戲)曲牌體音樂結構,從而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課題。目前,西路大平調生存、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發(fā)生了變……[詳細] |
![]() | 寶豐縣是“中國魔術之鄉(xiāng)”,起源于明萬歷年間,魔術文化源遠流長。在寶豐縣趙莊鎮(zhèn),上至70歲老翁、下至6歲幼童,人人都能即興表演兩套戲法。而當人們陶醉于魔術的神奇時,趙莊鎮(zhèn)以魔術演藝為主的文化產業(yè)在全國遍地開花,成為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支柱產業(yè)。近年來,趙莊鎮(zhèn)依托魔術文化,走出了一條“農民創(chuàng)辦文化,文化造福農民”的創(chuàng)新之路。利用“魔術+”文化業(yè)態(tài),在大黃村建成了小商品市場和農村圖書批發(fā)市場,每年為……[詳細] |
![]() | 元宵節(jié)賞燈是重要的年俗活動,花燈扎制由此成為一種帶有民俗性的特殊民間技藝。河南開封的張姓藝人以扎糊花燈而聞名,據(jù)《開封縣志》記載,清末時期的張?zhí)┤锥葎?chuàng)制“汴京燈籠”,至今已傳承六代。開封燈彩歷史悠久,北宋定都開封以后,元宵賞燈活動盛況空前,花燈及燈彩品類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有具體而詳盡的記載。近代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元宵賞燈活動漸趨式微。特別是“文革”中將燈節(jié)及花燈歸入“四舊”行列,肆……[詳細] |
![]() | 麥稈畫因其制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一種洋溢著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剪貼藝術,象征著吉祥和豐收。所以它是有特殊含義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聶氏麥稈畫也是在中原地區(qū)規(guī)模和影響較大、傳承保護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較好的麥稈畫品種之一,在民俗學、繪畫藝術、民間技藝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次被列入國家級保護項目名錄,將推動清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的臺階,也為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推我縣文化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詳細] |
![]() | 西平縣棠溪是全國冶鐵鑄劍文化之鄉(xiāng)。高端棠溪寶劍需經過創(chuàng)意、鍛打、磨削、熱處理、雕刻等工種6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2014年,棠溪寶劍鍛制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第十二個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記者走進了西平縣棠溪寶劍廠,目睹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棠溪寶劍鍛制技藝。西平縣棠溪寶劍鍛造技藝始于西周,距今已有2700多年。棠溪寶劍被賦予正義、道德、權威……[詳細] |
![]() | 信陽毛尖茶采制技藝是信陽市的地方傳統(tǒng)手工技藝。信陽毛尖手工炒制分生鍋、熟鍋、烘焙、揀剔等過程。1.生鍋生熟兩鍋均用直徑82.5厘米的“牛四鍋”,呈30—35斜度安放在33厘米多高的鍋臺上,兩鍋相連砌置。生鍋即殺青和初揉,炒茶前要把鍋面磨光擦凈,保持鍋面清潔光滑。鍋溫較高,各級鮮葉要求不同,高檔鮮葉160—180℃;中低檔鮮葉180--200℃。每鍋投葉量0.5—0.75公斤。生鍋炒制時間,根據(jù)鮮葉……[詳細] |
![]() | 汝瓷為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其燒制技藝包括制胎技藝、配釉技藝、燒制技藝、開片技藝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稱,此地盛產高嶺土、瑪瑙、黏土等制瓷原料,為汝瓷燒制技藝的產生、發(fā)展、成熟和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汝瓷燒制技藝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傳統(tǒng)汝瓷燒制技藝要求用瑪瑙入釉,釉色素靜典雅,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質如乳、聲如磬的典型特征,燒制難度極高,成品率低,精品極少,尤其得……[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