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定南客家酸酒鴨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具有食用、藥用、瘦身、可預防常見疾病價值、定南客家“第一菜”美譽的“定南客家酸酒鴨”(又名酸辣鴨),其制作技藝在定南縣域內傳承了800多年歷史,成為了定南客家民間手工技藝的一枝獨秀。定南客家酸酒鴨的制作技藝分為以下幾個步驟:1、選取當地飼養(yǎng)的瘦肉型菜鴨,殺后凈毛清膛洗凈;2、將鴨放入鍋里煮熟,但不得蒸煮太久,以保其色、香、味俱全;3、起鍋后,將熟鴨切成塊狀,擺放……[詳細] |
![]() | 瑞獅(第二批省級)瑞獅是定南客家每逢年節(jié)喜慶家家戶戶都盼望瑞獅登門送瑞納祥的民間傳統(tǒng)文藝表演形式,距今900多年歷史,該文藝形式早已成為我縣客家民間文化習俗。明·隆慶三年,我縣歷市鎮(zhèn)砂頭村舞獅藝人、武秀才張贊香對“定南瑞獅”表演形式進行了較大改進,以《西游記》中“沙和尚引獅”為故事情節(jié),以“進門獅、會獅和“四大引”(即:單引、雙引、三大引、四大引)為表演形式,以“三下丟、七星板”等曲目為節(jié)奏,增添……[詳細] |
![]() | 大余旁牌舞(第四批省級)旁牌舞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創(chuàng)造的練兵和實踐中的戰(zhàn)斗隊形和戰(zhàn)術動作(見戚繼光《練兵實紀》),后傳入民間經演繹編排成為武術健身和表演的一種軍事舞蹈。旁牌舞主要模擬敵我雙方步騎兩軍對壘破陣作戰(zhàn)情形。舞蹈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是實戰(zhàn)兵器。兵器分防御性兵器和進攻性兵器。防御性兵器由旁牌(圓形、燕尾形盾牌)組成;進攻性兵器由刀、棍、槍、斧、鉤鐮、雙锏、花耙等組成。旁牌舞表演形式分為陣式表演和擊刺……[詳細] |
![]() | 大余南安板鴨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南安板鴨是大余縣大眾化的傳統(tǒng)食品,是江西省名優(yōu)特產品和江西省傳統(tǒng)出口農副產品。始產于明萬歷年間,因出產地在南安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生產加工歷史,有100余年外貿出口歷史。它采用傳統(tǒng)而特有的加工方法生產,以色、香、味、形四特色而享譽古今,馳名中外。南安板鴨主要選取大余特產“大粒麻鴨”和“大余白鴨”為主原料,經特有的加工工藝腌制而成。最初的加工方法是將自養(yǎng)的毛鴨……[詳細] |
![]() | 大余核微雕技藝(第三批省級)核雕工藝的極致為核舟。明代學者魏學伊著《核舟記》,向世人介紹了明天啟年間常熟藝人王毅雕刻創(chuàng)作的《蘇東坡泛舟赤壁》,并使核舟雕刻成為獨特的民間工藝美術種類。明、清時期,核舟風行于世,成為王室、官吏、商賈們的偏好之物,當時有“一舟十金”之說。然而,耗時費神的核舟微雕、微刻技術要求極高,其技術非常人可繼承,故清康、乾盛世以后,精品核舟雕刻名家子弟絕大多數不愿習傳核雕技藝,核雕……[詳細] |
![]() | 大余南安羅漢舞(第三批省級)南安羅漢舞俗稱羅漢送喜,是大余縣僅有的祈神求子的民間舞蹈。南安羅漢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羅漢頭、猴子、羅漢崽三種形象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兒童。羅漢頭由一成年人扮演,他象征神靈,并集男女兩性于一身:如羅漢頭頭帶假面具,假面具上畫有雪白的眉毛、胡子、壽須,是一個大慈大悲、笑容可掬的男性形象;但體態(tài)肥碩,特別是腹部和臀部隆起,又擬女性懷孕狀。在……[詳細] |
![]() | 崇義三節(jié)龍(第四批省級)三節(jié)龍是光緒年間便盛行在崇義縣關田鎮(zhèn)田心村的一種民間燈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地農民把這種三節(jié)龍稱為“泥鰍沾灰”,亦即形容三節(jié)龍舞動起來猶如肥短的泥鰍沾了香灰一般活蹦亂跳!叭(jié)龍”比較突出的特點是:龍由3節(jié)組成,分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由紅綢串成,龍頭上繪有八仙、灶神等圖案。4人執(zhí)牌燈,牌燈上寫明姓氏堂名。3個舞龍者站在僅有0.64平方米的八仙桌上,動作可分兩種:……[詳細] |
![]() | 崇義龍燈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耍龍是老百姓所喜愛的傳統(tǒng)文娛活動之一。龍燈的制作是整個舞龍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龍燈一般分為龍頭燈、龍身節(jié)燈、龍尾燈、龍皮及珠燈五個部分,以竹、木、紙、布為原材料。崇義縣楊眉鎮(zhèn)楊眉寺村廟背組王孝亮的龍燈制作,以其工藝奇特,造型生動,而贏得龍燈愛好者的肯定,所制的“龍燈”暢銷鄰近50多個鄉(xiāng)鎮(zhèn)。王孝亮扎制的龍燈上、下腭較長,龍口大,虎牙突出,口含彩珠,能靈活……[詳細] |
![]() | 崇義米酒釀制技藝(第三批省級)米酒是祖先最早釀制的酒種,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米酒以大米、糯米為原料,加酒母邊糖化邊發(fā)酵的一種發(fā)酵酒,含酒精量多在10%-20%之間,屬一種低度酒。它香味濃郁、酒味甘醇、風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米酒保留了發(fā)酵過程中產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醋酸、礦物質及少量醛、脂。其營養(yǎng)物質多以低分子糖類和肽、氨基酸的浸出物狀態(tài)存在,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被稱為“液體蛋糕”。崇義縣……[詳細] |
![]() | 崇義黃姜豆腐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崇義黃姜豆腐制作技藝是流傳于江西省崇義縣思順鄉(xiāng)境內的一種傳統(tǒng)手工技藝。由思順鄉(xiāng)李姓家族祖?zhèn)髁粝拢员镜禺a優(yōu)質黃豆為主要原料,經清洗、去殼、浸泡、磨漿、去渣、燒制豆?jié){、熬好酸姜水,然后加開水連續(xù)澆開三次,邊燒邊游,用酸姜水替代傳統(tǒng)石膏的制法,將形成的豆腐腦用勺舀出,用小方布塊代替模具單獨包成的一個個小四方形豆腐,經緊壓后再一塊塊拆開,然后用被譽為姜中上品、“藥中黃金……[詳細] |
![]() | 崇義舞春牛(第三批省級)我國是農業(yè)國,素來重視農耕。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朝廷規(guī)定,皇帝和各級1在每年仲春的亥日要行耕作禮,在祈年殿和各官府所在地舉行象征性的耕作活動。崇義“舞春牛”的習俗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最早的“舞春!被顒邮窃诿磕甑牧⒋簳r節(jié),村民們自發(fā)來到河邊,由人裝成河神,在河上裝燈彩,各家各戶把河神請回自己的家中,在家中的牛欄、豬圈等家禽前進行參拜,以保一年太平,五谷……[詳細] |
![]() | 崇義告圣(第三批省級)告圣是俗稱“茅山道士”的民間法事活動,是“贖魂消災”中的一個片斷。它以歌舞形式表現安壇啟教、祭將搬兵,以求掃除邪神惡鬼,消除災難。舞蹈由一人表演,另四人各持一樂器并為其和唱,地點多在廳堂內,時間為夜晚。場中置一領草席,表演者男扮女裝,右手拿師刀,左手拿錫角。每唱完一小段,隨即擺姿勢念一段道占,并吹錫角助威。舞蹈以扭擺見長,手舞足蹈,緊相配合,迸退轉身,動作細膩連貫而富于韻律![詳細] |
![]() | 崇義竹洞畬族山歌(第三批省級)竹洞畬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聶都鄉(xiāng)竹洞畬族村的民間歌謠,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為抒發(fā)感情而傳唱的歌謠。以獨唱或對唱形式出現,內容以表現勞動與愛情生活為主。具有比較自由的節(jié)奏,音調高揚,聲音綿長響亮,獨具自己個性真聲假聲靈活運用的特點。竹洞畬族山歌用客家話兼粵語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體,第一、二句押韻,三、四句相對隨意;用口口相傳的傳統(tǒng)曲調,唱時往往即興即情,脫……[詳細] |
![]() | 安遠欣山過火煉(第四批省級)“過火煉”又稱“下火!,是我國傳統(tǒng)道教文化的一項絕活,源于道教正一派中的混元派紅頭道士(“陽師”)的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在民間的廟堂、宮觀進行表演,用來祭祀神靈、驅邪鎮(zhèn)煞,祈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它既吸收了殷周時代的巫祝祭祀鬼神、先秦的方仙之說,又吸納了春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道家、儒家等學派思想,是道教混元派文化遺產的結晶,由于貼近民間群眾生活,不僅流傳于國內,在東南亞……[詳細] |
![]() | 安遠茶籃燈(第四批省級)茶籃燈起源于安遠縣九龍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贛南采茶戲”的原始劇目《大摘茶》的上半段舞蹈表演部分,是反映當時茶農勞動生活的民間歌舞。早在宋朝,安遠九龍山一帶已是江南著名茶區(qū),茶區(qū)里九株特別好的紅花茶樹遠近聞名。至清康熙、雍正年間最盛,九龍茶被取作貢品,每年陽春三月,贛、粵、閩等各地茶商云集于此。茶女采茶時喜歡聯唱《十二月采茶歌》,受當地馬燈、龍燈等民間燈彩的影響,增加……[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