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橫峰傀儡戲(第二批省級)橫峰傀儡戲,俗稱吊戲,又名提線木偶戲。傳自近鄰玉山縣和鉛山縣。元代時,玉山縣就有觀演“玉山傀儡天下絕”的詩贊(見《四庫全書》貝瓊《清江詩集》卷四)。今存紫鴻班、紫霞班、紫荊班仍有活動。紫鴻班年代最久。班內敬奉的兩個孩童喜神,據稱刻于明代。喜神的前胸、后背內藏有文字與傳承之物,但一直封閉不可打開,班規(guī)有戒:不能隨意示人。距今約有五百余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橫峰縣志》載……[詳細] |
![]() | 鉛山石塘橋燈(第三批省級)石塘橋燈是一項包含了燈、戲、舞等傳統民間藝術的表演活動,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石塘百姓為求來年風調雨順、安居樂業(yè),每到正月初六,就舉行燈會,而橋燈都是做為壓軸戲,因此又被稱為“綴大燈”。石塘橋燈工藝獨特、制作精巧、式樣繁多,經過千百年的錘煉,各類燈具已成為融手工、書、畫等多種藝術于一體的傳統燈藝品。石塘橋燈盛會是由當地民間組織自發(fā)倡議舉辦的,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和工作方案。橋燈……[詳細] |
![]() | 鉛山柳木蒸籠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河口鎮(zhèn)歷史上被稱為江西“四大名鎮(zhèn)”之一,素有“八省碼頭”之稱,先人曾用“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來描述河口鎮(zhèn)當年經濟之發(fā)達、市場之繁榮的盛況。河口鎮(zhèn)在歷史上,曾對江西乃至江西諸省的工商業(yè)產生過廣泛影響。河口鎮(zhèn)經濟的繁榮,吸引了四面八方有傳統手工藝技能的手藝人前來落腳謀生。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詳細] |
![]() | 鉛山河紅茶制作技藝(第三批省級)河紅茶全稱河口紅茶,其得名是因明清時期,中國的茶葉對外貿易進入增長期,而產品多以集散地命名,由于閩贛皖各地名茶俱在鉛山河口鎮(zhèn)包裝集散,然后分銷各地,故統聚武夷山脈各產茶地而精制的紅茶又名曰“河紅”。河紅茶是中國最早出口的紅茶,受到歐洲上流社會以及皇室的喜愛。河紅茶色澤烏潤,高山韻香明顯、十泡過后會出現薄荷清香;滋味醇厚、甘甜爽滑;湯色紅亮、濃郁、清澈、有光圈;杯底香……[詳細] |
![]() | 鉛山畬族民歌(第三批省級)江西少數民族以畬族為主,畬族聚居區(qū)以鉛山為最,鉛山則以太源畬族鄉(xiāng)為最。太源畬族鄉(xiāng)位于鉛山縣西南方,地處閩、贛兩省邊界,武夷山北坡山區(qū),總面積78.5平方公里,人口1710人,其中畬族同胞230戶,861人,姓氏為雷、藍二姓。太源畬族鄉(xiāng)的畬民大部分從福建汀州府(今汀州縣)遷來,小部分從福建省建陽縣、上杭縣及本省貴溪縣遷來。最早遷入太源畬族鄉(xiāng)石潭塢的藍姓畬民,是明嘉靖年間,至……[詳細] |
![]() | 玉山橫街茅楂會(第四批省級)橫街地處玉琊溪峽口水庫以東一華里,東距玉山縣城十二公里,自古以來為我縣西鄉(xiāng)水陸交通要道,是前往三清山、懷玉山風景名勝旅游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橫街有座“桑田古廟”,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二前后舉行盛大的廟會。時值茅楂成熟季節(jié),廟會上有大量茅楂出售,成為廟會的一大特色,人們約定俗成地把桑田廟會稱之為茅楂會。據桑田廟遺存碑文記載,桑田廟始建于唐末,后幾經興廢,現存廟宇為清乾隆四十四……[詳細] |
![]() | 玉山羅紋硯制作技藝(第四批省級)玉山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東臨浙江,西接安徽,南連福建,素有“兩江鎖鑰”、“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門戶”之稱,交通通訊很發(fā)達。懷玉山脈橫貫縣境西北部,是贛、皖、浙三省的天然屏障。主峰云蓋峰海拔1538米。山高谷深,云遮霧罩,林木蔥蘢,潭瀑濺玉。這里因古代江右四大書院之一的懷玉書院和方志敏清貧故事發(fā)生地而聞名于世。人文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在這莽莽崇山峻嶺中蘊藏著豐富的優(yōu)……[詳細] |
![]() | 玉山提線木偶戲(第三批省級)玉山縣地處閩浙皖贛四省邊界,有“兩江鎖鑰,八省通衢”之稱。玉山經濟活躍,文化繁榮,有關史料證實,玉山在宋代已形成戲曲活動中心。歷史上,玉山“偶像迎神”的社祭活動非常頻繁,而木偶戲就起源于“社祭”活動。因自古盛興“社祭”靈像活動,木偶漸漸被尊為“神”,木偶戲得到很快的發(fā)展。受宋雜劇和南戲的影響,木偶戲在當時南宋的都城臨安(杭州)風行一時,它的傳播發(fā)展方向受當時的政治因素影……[詳細] |
![]() | 玉山班演藝(第二批省級)玉山縣懷玉鄉(xiāng)位于道教圣地三清山下,懷玉山既是道、佛、儒教活動頻繁的名山,更是戲劇演藝活動的重要區(qū)域,“玉山班”演藝的誕生地,也是贛劇重要源頭之一。懷玉山鄉(xiāng)錦溪村村民愛好戲劇演藝活動,至今還保留玉山班演藝的活動模式。錦溪村素稱“贛劇之鄉(xiāng)”,因平日祭祀活動繁多,漸漸形成各種班社,統稱為“玉山班”,即玉山戲班!坝裆桨唷庇伞皠∧空Z言”“曲牌演技”“樂器道具”“服飾守舊”四大部分組……[詳細] |
![]() | 廣豐洋口海參餅制作技藝(第四批省級)洋口海參餅,又名排餅,大約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1)已有大規(guī)模生產,歷來是廣豐糖坊業(yè)的知名品牌,家喻戶曉的平民食品。海參餅原料,以面粉為主,有白糖、面粉、麥芽糖、堿粉等數樣,其制作工序,科學而講究,經過和面、發(fā)酵、攪拌、揉勻、切形、蒸烤、成品、熏干、包裝即可出售。洋口海參餅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糕點。以洋口鎮(zhèn)為中心,全縣各地都有餅爐作坊,而且長期生產不衰,……[詳細] |
![]() | 廣豐五都蠟燭會(第三批省級)廣豐以農為本,重耕教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中和節(jié),都要敬奉土地誕辰,舉辦隆重的祭社活動,尤以五都最盛,當地人稱之為蠟燭會。屆時每家敬獻紅燭一對、金魚一缸,齊聚本家族“福德祠”(即土地廟)舉行盛大的祭祀慶典。二月初二時還有一項內容就是“龍?zhí)ь^”,全鎮(zhèn)還要舉行祭龍活動,預祝一年復始風調雨順,大地豐收。各鄉(xiāng)鎮(zhèn)村莊的舞龍隊伍爭相競技。各家各戶在這一天還用面團制作成各種昆蟲模型,如……[詳細] |
![]() | 龍溪祝氏宗祠的建造技藝(第二批省級)龍溪祝氏宗祠占地2583平方米,存有前廳、中堂、后廳三進,內置戲臺、跑馬樓及各式廳堂、廂房和“崇德”“報功”寢房。功能完備,錯落有致。整幢建筑薈萃了贛、浙、閩、皖各種建筑技藝,建筑構件中的石雕、木雕涉及的技術涵量和內容極具地域特點。龍溪祝氏宗祠保存了宋代以來民間木作遺風。宗祠大部分為木質結構,堪稱古代木作房建的樣板。究其原因:一是木料就地取材,價廉而易搬運。如《……[詳細] |
![]() | 上饒自然門武術(第四批省級)上饒縣自然門武術,起源于晚清時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始祖當時世人稱之為“徐俠客”所創(chuàng)。經第一代傳人杜心五,第二代傳人萬籟聲,逐為世人所認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萬籟聲收當時在福建工作的上饒人秦臘生為徒,幷將所學悉心傳授,成為自然門第三代傳人。到八十年代秦臘生有緣選中還在學校讀書的上饒縣人呂瑜為徒,傾囊相授平生所學,使呂瑜成為自然門第四代傳人。至此,自然門武術在上饒……[詳細] |
![]() | 上饒串堂班(第四批省級)上饒縣戲曲串堂班,是一種戲曲坐唱藝術。不化妝,不演劇,圍坐一桌,所唱皆戲文,鄉(xiāng)民多嗜之。清初,北方亂彈興起,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進入贛東北地區(qū)的廣信、饒州等府,與當地弋陽高腔、昆腔、宜黃腔相互融合,組成了一種新的花部亂彈戲曲(見清乾隆四十六年江西巡撫郝碩奏折)。上饒戲曲串堂班以唱亂彈為主,兼唱弋陽腔與昆曲。一班八人,分派生旦凈末丑諸行,各司樂器一件,串唱各色人……[詳細] |
![]() | 上饒信河亂彈腔(第四批省級)清乾隆年間“花部亂彈”勃興,許多外來聲腔如:秦腔、石牌腔、梆子腔、宜黃腔、楚腔等進入江西贛東北地區(qū)相互交流,又與弋陽腔、昆曲、浙調、浦江調、上江調相融,于是形成了一個雅俗共賞諸腔并存的戲曲劇種—信河亂彈腔。信河亂彈腔劇目繁多,故事通俗,貼近大眾,常演劇目100余本。清末民初,信河亂彈腔班社林立,僅玉山、廣豐、上饒、貴溪數縣,即有七十九個之多。這時信河亂彈腔已達熱潮,外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