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星子鐫石技藝(第三批省級)星子地處江西省北部,北倚廬山,南瀕鄱陽湖,星子縣城北部為廬山山南景區(qū),約占廬山山體總面積的45%,地質(zhì)巖層屬于南康花崗巖群區(qū)。而中部丘陵帶又蘊藏大量青石(頁巖)礦,因有此地理環(huán)境和資源條件,才使鐫石工藝得以世代流傳。星子鐫石分布在星子縣各景點及鄉(xiāng)鎮(zhèn),包括碑刻和摩崖兩部分。碑刻位于橫塘鎮(zhèn)的駝嶺、吉山,(駝嶺、吉山在去縣公里,周圍青石礦密集)華林鄉(xiāng)的丫髻山,秀峰、萬衫寺、白鹿……[詳細] |
![]() | 武寧戲社火(第三批省級)戲社火,本是古代逐疫的一種儀典。而武寧源于民間的“戲社火”又稱“唱儺歌”。“擺戲社火”,據(jù)文獻記載其始于清代道光1830年。武寧民間的戲社火,初始是以姓氏,字庭供的菩薩為祭拜中心,隨著歷史的演變后融入了英雄崇拜,祖先祭祀、忠孝節(jié)義,貞節(jié)烈婦等內(nèi)容,每年的正月初在族長或主事的率領下,字庭成員頭戴各自崇拜的儺面具、穿紅著綠,依土銃隊、開路大神、涼傘、旗帳、儺帝、地方神、高曲、秋……[詳細] |
![]() | 武寧采茶戲(第二批省級)武寧采茶戲為江西四大地方戲之一。為贛西北及鄂南一帶群眾喜聞樂見,久盛不衰的地方戲劇種。它從茶歌到板凳戲,再發(fā)展成為有表情動作的小旦、小丑的二小戲,并經(jīng)民間藝人不斷創(chuàng)新、移植,唱腔也由散曲、小調(diào)向板腔體過渡,逐漸形成了富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武寧采茶戲。武寧采茶戲有上河、下河兩大流派,四大聲腔,只用鑼鼓伴奏。民間藝人因不受絲弦伴奏束縛,演唱時將民間小調(diào)揉合成;ㄇ欢茏兂伞熬虐迨恕[詳細] |
![]() | 瑞昌范鎮(zhèn)河燈節(jié)(第四批省級)范鎮(zhèn)荷燈節(jié),俗稱“送船”,是瑞昌沿瀼溪岸邊鄉(xiāng)鎮(zhèn)特有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流傳于范鎮(zhèn)、南義等鄉(xiāng)村。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十八日,各地鄉(xiāng)民會邀請遠嫁的姑娘、姊妹回鄉(xiāng)聚集,先組織唱“孝親歌”,以此教導人人行孝敬老,歌頌人間真情,倡導忠廉孝道;然后舞龍隊和龍船出行,龍船所到之處,村民自發(fā)的一路為龍船潑水洗街,放著鞭炮迎龍,“龍王”便給村民發(fā)送元寶(饅頭做成元寶狀),以……[詳細] |
![]() | 瑞昌采茶戲(第二批省級)瑞昌地處長江南岸、廬山之麓,古屬吳頭楚尾,有青銅故里之稱,既與吳越文化相互影響,又與楚文化血肉關連。境內(nèi)山青水秀、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二百多年來,特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huán)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民間采茶戲藝人。瑞昌采茶戲歷史悠久,它是黃梅采茶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二次倒流進入贛北,與當?shù)孛耖g茶燈戲相結合發(fā)展而成的民間小戲,是贛北地區(qū)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唱腔抒情柔美、表……[詳細] |
![]() | 彭澤板龍(第三批省級)彭澤板龍,是當?shù)孛耖g一種別具特色的龍燈。關于彭澤板龍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板龍”從唐代江南民間龍燈“一龍九蛟”中演義而成,盛行于清朝、民國時期,為彭澤縣民間一種團拜新春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借此方式,走親訪友,相互傳遞生產(chǎn)、生活信息。也有人說是因為唐代時彭澤遭受的旱澇災害非常多,當年百姓有“龍?zhí)都乘钡牧曀。所以,彭澤百姓對龍有著固有的圖騰崇拜,以祈求豐收祈禱平安,彭澤板龍便因……[詳細] |
![]() | 彭澤小姑與彭郎傳說(第三批省級)《小姑與彭郎的傳說》屬彭澤縣民間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鄱陽湖。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載曰:“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獨立,世俗轉(zhuǎn)孤為姑。江側(cè)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zhuǎn)為彭郎,云彭郎者,小姑婿也!碧K東波曾在《題李思訓長江絕島圖》中寫道:“峨峨兩煙霞,曉鏡開新妝……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清同治版《彭澤縣志》對小姑與彭郎亦有記載。明清時期,“小姑與彭郎”的傳說內(nèi)容……[詳細] |
![]() | 廬山云霧茶制作技藝(第四批省級)傳統(tǒng)工藝廬山云霧茶系我國十大名茶之一。據(jù)《廬山區(qū)志》記載:廬山云霧茶始產(chǎn)于漢代,由廬山道僧選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為貢茶,史有“霧里清泉煮香茗”的記載。先后經(jīng)1700多年培植提純,形成廬山獨有的茶樹品種。廬山云霧茶手工制作工序要求非常嚴格,主要分采摘、殺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條、提毫、再干等八道工序。廬山云霧茶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怡神解瀉、幫助消化、殺菌解毒、防止……[詳細] |
![]() | 廬山石工號子(第四批省級)《廬山石工號子》緊緊圍繞著營造別墅的活動進行,是在眾人搬運大體量石材時哼唱的一種勞動號子。以領唱與和唱形式對答,領號人將搬運中遇到的突發(fā)事件,以對答的方式將信息和他的意圖傳達給眾人,眾人得知這些信息后,會聽從領號人以領號方式的指揮,從而達到統(tǒng)一步伐的目的。雖然清唱能唱出它的腔調(diào),但與處在重力壓迫下哼唱的歌聲完全不同。重力壓迫下的歌聲是一種“面對困難不屈服”的吶喊,語音沉重……[詳細] |
![]() | 東林寺凈土宗(第一批省級)東林寺位于長江南岸,始建于東晉太元年(386年),是佛教凈土宗在中國的發(fā)祥地,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凈土宗因?qū)P尥鷥舴鹜,故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故又成蓮宗。凈土宗是一個淺顯、易行、不論稟賦環(huán)境和教育程度,人人皆能行持的佛法,此教派專教人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清凈佛土,是佛教中國本土化的范本,是各宗派中歷史最久、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派。2006年6……[詳細] |
![]() | 九江絲弦鑼鼓(第四批省級)絲弦鑼鼓在九江縣境內(nèi)的流傳歷史悠久。永安、港口、城子、江洲、馬回嶺、黃老門等地都曾活躍著眾多的絲弦鑼鼓隊伍,如港口街鎮(zhèn)白華寺村,從清末至今,有五代傳人,代代有群體,百余年來,久傳不衰。九江縣港口街鎮(zhèn)白華寺一帶流傳的絲弦鑼鼓,除常用的打擊樂器外,管弦樂器也保留得較為完整。其演奏形式和內(nèi)容,汲取了漢劇的戲劇音樂元素和表現(xiàn)手法,曲牌不斷完善,表現(xiàn)力和演奏技巧日漸豐富,形成了獨具……[詳細] |
![]() | 九江文曲戲(第四批省級)九江文曲戲由文詞和民間小曲結合而成,唱腔較為豐富,主要唱腔有十多種,常用曲調(diào)可分:文詞腔系、南詞腔系、四板腔系和雜調(diào)腔系四種。1、文詞腔系:文詞是文曲的基本唱腔,是劇種(曲種)的音樂主題,旋律有特色,能塑各種不同的音樂形象,以適用于各種不同的情緒,可快可慢,能喜能怒,唱什么象什么。具體分男、女文詞、快、慢文詞、扯文詞、尺文詞、花腔文詞,還有文詞數(shù)板、搖板、快板、導板等十多種……[詳細] |
![]() | 九江秧號(第三批省級)傳統(tǒng)音樂--九江秧號是九江縣西部新塘、涌泉一帶,春插季節(jié)盛行一種季節(jié)性很強的號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勞動號子,求得步調(diào)一致,而是為了振奮精神,活躍勞動氣氛的歌唱,在清代就盛行此風。具今有百余年歷史。九江秧號有十幾個曲牌聯(lián)綴而成,表現(xiàn)一整天的勞動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調(diào)略有差異,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田園風味。九江秧號有“開秧門”、“牽號”(又稱“落回響”)、“活(hu……[詳細] |
![]() | 九江采茶戲(第二批省級)九江采茶戲,俗稱“茶燈戲”、“茶戲”,雛形始見于明末清初。明末時期,九江、瑞昌一帶盛行的燈彩與傳入九江境內(nèi)的贛東鉛山茶燈戲相結合,形成了贛北茶燈戲。乾隆年間,茶燈戲又與流行于贛北一帶的黃梅采茶腔相結合,進入半班后,逐步形成了一個贛北地區(qū)最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著手編纂《戲曲志·江西卷時》,將其定名為“九江采茶戲”!吨袊蟀倏迫珪罚☉蚯⑶嚕┑146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