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平邵武市桂林鄉(xiāng)畬村葫蘆潭素有習武術(shù)的傳統(tǒng)。他們的武術(shù),從來都是父傳子、兄傳弟,代代相傳。這里的蘭姓畬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因住居偏僻,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顧。為防身、抵御匪寇,免受欺侮,所有男子從小都學武術(shù)。他們的武術(shù)與眾頗不同,大多都是和日常生活、生產(chǎn)密切聯(lián)系,很有特色。他們打拳,有“紅拳”、“八戶頭”、“老漢澆糞”等名稱,如這“老漢澆糞”,其動作就是源于他們?nèi)粘布S的動作,與平時在田間澆糞的……[詳細] |
![]() | 農(nóng)歷八月初五在坎下中乾廟和坎頭惠安祠舉行儺祭的活動之一。中乾廟和惠安祠均奉祀隋代溫陵太守毆陽佑,“福善王”歐陽佑是全邵武千余年來的主要民間信仰神祗之一。八月初五是歐陽佑的誕辰,這一天被稱為“圣誕”,和平一帶這天以中乾廟為中心舉行跳儺,在惠安祠則舉行“擺果臺”的祭祀活動!皵[果臺”,即是將舊年八月初五以來這一年內(nèi)的四季干鮮蔬果共120種擺出祭祀神靈,一年四季的蔬量一應俱全!皵[果臺”被稱為一絕,其絕……[詳細] |
![]() | 洪墩鎮(zhèn)宜坊村每年農(nóng)歷八月二十六舉行。是日白天,有福氣魄的青壯年男子開始“跳侗”,(據(jù)說是他們信奉的“田公元帥”附身),此時可以“水火不侵、刀 不入”,用一根銀針從臉頰一邊穿透到另一邊,用一根繩索吊一個布滿尖鐵釘?shù)膱A鐵球往赤膊的身上甩打,不破皮,不出血。晚上,在空坪鋪上幾十米長的木碳燒紅,又開始設壇“跳侗”,田公元帥“附身”后,表演針穿臉頰、甩打鐵球等,爾后赤腳從燒得通紅的碳火上跑過!疤薄闭吲苓^……[詳細] |
![]() | 南平邵武市和平鎮(zhèn)有幾戶專門做豆腐為生的人家,他們做豆腐與眾不同,傳統(tǒng)的豆腐制作不是用石膏就是用鹽鹵,而他們既不用石膏,也不用鹽鹵,只是在頭一天的豆?jié){中留下一點,次日煮豆?jié){時一邊攪動大鍋里的豆?jié){,一邊慢慢注入昨日留下的陳漿,以陳漿作為酵母制成豆腐,這種豆腐就叫“游漿豆腐”。這種豆腐細嫩爽口,且絕不會對人體產(chǎn)生任何副作用如膽結(jié)石等,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游漿豆腐這種獨特的制作工藝堪稱一絕。2007年,“邵……[詳細] |
![]() | 邵武市的南區(qū)肖家坊鎮(zhèn)將石村、和平鎮(zhèn)坎頭村一帶傳承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shù)—“南詞北調(diào)”,當?shù)赝猎捯喾Q“漢調(diào)”。其起源于何時無文字資料可考,有人說始于宋代,有人說始于清代,但都一致認同是從江西傳過來的。“南詞北調(diào)”不是在舞臺上進行的表演,而主要是用于結(jié)婚、祝壽、彌月等紅喜事,在辦喜事的人家宅第內(nèi)進行。由于當?shù)貧v來都流行一句話:“世上三般丑:剃頭、扛轎、吹鼓手”,舊社會“吹鼓手”藝人被視為下等人,所以其表演……[詳細] |
![]() | 北苑地處福建北部,宋隸屬建州建安縣(今建甌市)。北苑御焙遺址位建甌市之東二十里,即東峰鎮(zhèn)裴橋村焙前自然村后。東峰鎮(zhèn)是北苑御茶之故鄉(xiāng),全境方圓302.6平方公里,轄有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1個良種場,總?cè)丝?0973人。北苑茶是中國茶葉發(fā)展史上最為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國時期的閩國。閩龍啟元年(公元933年),建州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有位茶園業(yè)主張廷暉,在鳳凰山(今建甌市東峰鎮(zhèn)境內(nèi))經(jīng)營方……[詳細] |
![]() | 燈戲是浦城地方民間劇種,尤以忠信鎮(zhèn)客家人聚居地下莊村最為流行。馬燈戲最初形態(tài)應是鄉(xiāng)村燈會的一種娛樂形式,與正月鬧花燈、舞龍燈差不多,但不同的是,“燈”只是形式,“戲”才是內(nèi)容。由于馬燈班和馬燈戲源自民間燈彩,在大年百姓慶典系列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民眾娛樂需求,因而在整個鄉(xiāng)村民俗活動中脫穎而出,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之一。馬燈戲大型劇目不多,主要是折子戲,其演出內(nèi)容包括天上、人……[詳細] |
![]() | 浦城肉燕加工制作歷史悠久,因其細而潤滑、脆而爽嫩、入口時有燕窩的味道稱為燕丸,是本地區(qū)民間婚嫁喜慶壽筵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肉燕含太平吉利之意。肉燕上桌,宴席開始,“無燕不成席”、“燕丸上桌放鞭炮”成了規(guī)矩。制作工藝為:1.將豬后腿精肉取下筋膜。2.用木錘將肉捶成肉茸。3.放入精選的上等薯粉搟成薄如紙張片狀食品稱燕皮。4.用鮮五花肉、蔥白、荸薺切為餡料,投精鹽、味精拌勻。5.取燕皮包餡料,燕皮中腰……[詳細] |
![]() | 坂仔香蕉以果大、肉香、營養(yǎng)豐富,馳名海內(nèi)外,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坂仔香蕉曾獲得全國香蕉類產(chǎn)品首家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quán),縱橫十里的茫!敖逗!备且坏漓n麗的風景,坂仔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香蕉之鄉(xiāng)”。……[詳細] |
![]() | 嬰兒出生三日,謂之“三旦”。人們習慣煮咸油飯、面線敬祭“佛鳥母”。傳說如來佛祖借鳳凰的肚子降世,因此,人們把鳳凰尊為神,稱為“佛鳥母”,認為佛鳥母能保佑嬰兒。嬰兒成長期間,如果發(fā)現(xiàn)嬰兒身上有紅點,產(chǎn)婦總認為這是佛鳥母做的記號,總覺得佛鳥母會天天來保佑嬰兒。所以在嬰兒生下三日時敬祭佛鳥母,把咸油飯、熟面線放置于嬰兒睡的床上,不焚香燒紙,只是口中念念有詞地祈禱:“佛鳥母相保庇,嬰兒好腰飼!痹卩l(xiāng)下,有……[詳細] |
![]() | 嬰兒第一次到親戚家做客,就是做新客。在鄉(xiāng)下,嬰兒一般四個月之內(nèi)不做客,也有的幼兒到了三歲還不讓做客。要做客就要問神或找歷師看日子,做客還要帶上符令以避邪。更有趣的是把去做客的嬰兒當乞丐,60年代以前,嬰兒做新客必須帶上“加自”,里頭放著嬰兒用的碗、湯匙,很像出外要飯的。把嬰兒當成乞丐,能避免神怪鬼邪的加害,可以避邪趨吉。做客的路上,不讓嬰幼兒看路上的景物,嬰幼兒看東看西,容易被鬼邪煞住,所以多數(shù)母……[詳細] |
![]() | 農(nóng)歷年的最后一天稱除夕,土話叫“廿九下昉”。翔安人形容和描繪生活過得滋潤就說“日日正月初一,頓頓廿九下昉”,可見翔安人何等期盼這一夜。為了這天這夜,人們從十二月初二就開始扦囤,掃除椽檁房瓦墻壁的蛛絲塵埃,擦拭整理家具雜物;備辦年貨、添置家具,縫制新衣;家家戶戶還要蒸糕炸棗,蒸的是發(fā)糕,祈盼來年“發(fā)”家致富,炸的是大圓棗,祈求家庭大團圓。二九下昉最忙碌的還是婦女,她們天蒙蒙亮就起床漱洗梳妝,準備供奉……[詳細] |
![]() | “春花”,閩南一帶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個品種。我國扎制、插戴“春花”習俗早就有之,并廣泛流傳華夏大地!稄B門志》對扎花習俗有過記載,稱其為“象征花”,此“象征花”實際上就是一種紙制仿真花。閩南話中“春”與“剩”諧音,象征年年有余,在各種節(jié)日中,婦女戴上一朵春花,寓意期望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年年有余。流傳于閩南地區(qū),特別是在翔安區(qū)新店鎮(zhèn)洪厝村的扎制、插戴“春仔花”習俗,追溯歷史,已有四百多年之……[詳細] |
![]() | 早年,遇有“佛生日”,翔安各地都要唱戲、請客,甚至跳神,唯獨每逢四月初八“相潑公、相披(肩搭著肩)公”生日,曾林村要舉辦民間體育比賽。起初是男孩騎竹馬賽跑,跑第一者有獎,“走第一”說快了就說成“走帝”。后來,人們覺得騎竹馬賽跑太一般了,不刺激,于是改成賽真馬,遠近鄉(xiāng)民爭先恐后來觀看?墒,賽馬須馬匹和騎手,參加者有限,不能普及。賽馬很危險,不是騎手摔傷就是驚嚇觀眾,漸漸用其他方式來替換。曾林村的“……[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