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肥素稱“三國故地、包拯家鄉(xiāng)”,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宋代的大政治家、一代名臣包拯就出生在這里。歷史上的清官包拯因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勤政愛民,被后人尊稱為“包公”,成為老百姓人們心目中的“包青天”。自古以來,關于包公的民間故事在合肥地區(qū)就廣為流傳。老輩合肥人都熟知“外甥有理打得舅”、“長嫂如母”這兩句俗語,其典故就源自于包公家鄉(xiāng)的傳說。在合肥廣為流傳的包公故事還有《箭桿黃鱔馬蹄鱉》、《……[詳細] |
![]() | 管子是我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經(jīng)濟學家。管子的德政、文章、功業(yè)是千古奇跡,許多學者將其稱為淮河文明(文化)的偉大開拓者和奠基人,管子做為中華四十名文化歷史人物的第一人其雕像塑于中華世紀壇內(nèi)。司馬遷《史記》記載:“管保夷吾者潁上人也!睍x代張湛(處度)《<列子>注》認為“管仲鮑叔并潁上人也”!皾}上”不僅是西周既有的古老的地名,而且與管仲和鮑叔出身地管谷灣地貌特征也是一致的。管谷位于潁河(……[詳細] |
![]() | 寧國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安徽省唯一的畬族鄉(xiāng)——寧國市云梯畬族鄉(xiāng)位于寧國市東南邊陲,天目山北巒,是寧國市東南門戶,東北與浙江安吉接壤,南與浙江臨安毗鄰,據(jù)寧國市區(qū)40公里,面積51.1平方公里。境內(nèi)山巒起伏,泉水潺潺,千秋關高聳入云,唐代詞人羅隱有“回望千秋嶺上云”之句,云梯因此得名。云梯畬族鄉(xiāng)的畬民共有2100人,占全鄉(xiāng)總人口的35%,占安徽省畬族總人口的96%,是安徽省繼回、滿后人口較多的第3個……[詳細] |
![]() | 梅渚的大小鑼鼓,是胥河兩岸一支音樂奇葩。今已遍及胥河沿岸及皖東南和蘇南各地。不論是百姓之家的歲時節(jié)序、婚喪嫁娶、老人做壽、新婚得子、廟會商貿(mào)、生意開張,都能聽到他的聲響,增添了吉日的歡慶。大鑼鼓淵源于郎溪縣梅渚鎮(zhèn)定埠胥河沿岸的民間吹打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傳承向無圖譜,只是口傳心授。所以大小鑼鼓中的一些番頭、點子,各村叫法也各不相同,打法自也有異。這里僅以周家村大鑼鼓為例:一、大鑼鼓是由十二個相對……[詳細] |
![]() | 蜀山區(qū)南崗鎮(zhèn)“拋頭獅”是合肥一帶人民在長期現(xiàn)實生活,習俗中形成娛神、娛人為內(nèi)容,以肥西門歌、舞獅、崇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民俗、藝術、商貿(mào)等諸多文化內(nèi)容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活動,且歷史悠久,據(jù)考證從1867年開始距今已有140年歷史。“拋頭獅”的獅頭與獅身是分開的,舞獅頭者上場之前舉起獅頭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舉套之間便有了一個向上拋的動作,故稱為“拋頭獅”。在雞鳴村,以前每逢元宵佳節(jié)、-慶典、房屋搬遷……[詳細] |
![]() | 火馬舞《昭君和番》,又稱火馬舞《扮昭君》。它不僅為廣場文化藝術活動中的民間舞蹈,而且可在舞臺演出。民間舞蹈《昭君和番》自清代道光年間起源于績溪嶺北一帶。該舞所表現(xiàn)的是漢代昭君率宮女離別親人,策馬奔赴蒙古草原與匈奴呼汗邪單于成親,加強了民族團結。歷代藝術家都曾運用各種藝術形式塑造了王昭君的形象,但運用民間舞蹈這種藝術形式塑造昭君這位漢族姑娘的形象還為鮮見。該民間舞蹈由村姑扮昭君與送親的宮女,共十九人……[詳細] |
![]() | 四弦書是安徽皖西傳統(tǒng)的戲曲劇種之一,它以獨特的演奏技巧,多種形式的唱腔運用以及豐富的板式節(jié)奏變化,在民間曲藝中獨樹一幟。四弦書因其主要伴奏樂器四胡有四根弦而得名,最初演唱的是皖西民間小調(diào),后形成[樂白調(diào)],并由此衍生出[樂調(diào)]、[白調(diào)]、[歡樂調(diào)]、[憤樂調(diào)]等曲牌,又吸收了墜琴的演奏技巧,遂成型。歷史四弦書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50多年歷史。演唱四弦書最著名的藝人是霍山的劉應才,霍山縣委、縣政府對……[詳細] |
![]() | 位于伏嶺鎮(zhèn)中心地帶的石川村,人口二千多人,為伏嶺鎮(zhèn)的大村落。村中張姓家族和洪姓家族相融而居,每年春節(jié),三十歲值年的青壯年牽頭組織舉辦以紀念唐朝抗擊安史之亂的叛軍而死守睢陽而亡的大英雄張巡、許遠和南霽云等先烈為題材的大型船會游藝活動;顒臃钟锡堉、抬五帝和跳旗,兩姓族人選派出身強體壯的值年壯漢,組成一百四十余人的游藝與競技隊伍,抬著塑立張巡、許遠和南霽云神像的神船走村串鄉(xiāng)游藝展示民族威風。同時進行以……[詳細] |
![]() | 鲖城火叉、火鞭源于中國武術器械的叉和鞭。叉:在遠古時代,為捕魚狩獵的生產(chǎn)工具,后演變?yōu)橐环N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兩部分組成。叉尖為銅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兩側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體為圓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鐵質(zhì),粗可盈把。叉的主要擊法有轉、滾、搗、搓、刺、截、撩、橫、飛、拍等。鞭:中國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鞭起源較早,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很盛行。鞭有軟硬之分。硬鞭多為銅制或鐵制,……[詳細] |
![]() | 竹編,即用毛竹或小野竹剖成竹條和篾片,編制生活用品和觀賞陳設品的一種手工編制技藝。竹編制品曾經(jīng)是山區(qū)人們?nèi)粘I詈蜕a(chǎn)勞作不可缺少的一種器具,尤其在以制茶為主的地區(qū),它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黃山區(qū)龍門鄉(xiāng)的竹制品工藝就曾經(jīng)有過輝煌的歷史。在良渚文化遺物中,人們發(fā)現(xiàn),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竹編器具。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竹編工藝品不斷地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也使竹制品工藝不斷的得到升華。黃山區(qū)龍門鄉(xiāng)是當……[詳細] |
![]() | 壽州窯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zhèn)。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頒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評說:“壽州瓷黃、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壽州窯列唐代六大名窯第五位。黃釉瓷是其最大特點。古代,黃色是富貴的象征,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崇尚,壽州窯黃瓷填補了當時“南青北白”無黃釉的空檔。在陶瓷史上……[詳細] |
![]() | 壽州窯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上窯鎮(zhèn)。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頒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評說:“壽州瓷黃、茶色紫。”“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次、洪州次。”壽州窯列唐代六大名窯第五位。黃釉瓷是其最大特點。古代,黃色是富貴的象征,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崇尚,壽州窯黃瓷填補了當時“南青北白”無黃釉的空檔。在陶瓷史上……[詳細] |
![]() | 苧麻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是重要的紡織纖維作物。也被國際上稱之為:中國草,中國寶。是公認的天然纖維之王。清嘉慶《黟縣志》載:“苧,亦稱苧麻,叢生數(shù)十莖。宿根在土,至春自生,不須栽種。剝?nèi)∑淦,以竹刮其表,厚處自脫,得里如筋者,煮之,以績(yōu)椴。”黟縣種植苧麻歷史悠久,紡織麻布歷史也長,清《徽城竹枝詞》中就有“土布惟黟織木棉”的詩句。清道光年間抄稿本《黟山竹枝詞》中也有“少婦椎妝總布裙,踏春未肯去尋……[詳細] |
![]() | 徽州制筆始創(chuàng)于南宋年間,代表人物有黟縣呂大淵,歙縣的呂道人,汪伯立等制筆大師,據(jù)《新安態(tài)》記載,北宋年間汪伯立所制毛筆曾為貢品,興盛一時。社會文明的發(fā)展,現(xiàn)代用筆不斷出現(xiàn),甚至鍵盤已替代了昔日的紙筆,走上了主流,傳統(tǒng)制筆業(yè)呈現(xiàn)日益衰落的態(tài)勢,然改革開放的春風使制筆這一傳統(tǒng)技藝又有了新的發(fā)展,伴隨著書畫及旅游的深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屯溪老街有了楊文筆莊,并注冊了商標,目前徽州制筆主要傳承人為黃山市……[詳細] |
![]() | 蓮湘舞是流傳于望江縣的一種民間舞蹈,因其道具而得名。在本縣有“打連響”、“打鈴槍”、“打連廂”等叫法。表演者手中的“蓮湘”,通常用一根三尺左右,比拇指約粗的竹竿,將其兩端刻出槽子,插上銷子,串上銅錢或金屬圓圈,橫豎間隔,兩端系紅綢帶或銅鈴、繡球,敲擊時便會發(fā)出清脆的“嚓嚓”聲。表演時敲打肩、臂、胸、背、手、腳、腿,可作舞、打、跳、躍、蹲、站、行的連續(xù)動作?梢蝗霜毚颍材苋何。動作活潑,節(jié)奏鮮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