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漆砂硯是用木材或其他材料制成胎骨,外用天然大漆調(diào)和瓷粉、金剛砂等研磨物制作而成的一種硯體輕巧、漆砂作研、堅細耐磨、美觀實用的硯臺,具有“堅而不頑、細而不滑、發(fā)墨益毫、宿墨不干、入水不沉、墜地不損、裝飾精美”的特點,既是書畫家實用的文房用品,又是文人雅士案頭精巧雅致的清玩。因漆砂硯工藝難度高而罕有傳世,經(jīng)歷過數(shù)次失傳數(shù)次恢復的歷史。1978年安徽省屯溪市(今黃山市屯溪區(qū))工藝廠老藝人俞金?朔酥刂亍[詳細] |
![]() | 徽派建筑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征;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以磚瓦石木為主要材料建造,磚瓦燒制技藝對于徽州建筑的發(fā)展而言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徽州民間磚瓦燒制工藝極為復雜,僅制坯一項就要經(jīng)過選、冰、碾、漿、篩、瀝、練等七道工序。磚瓦燒制更是一項技術要求相當高的工作。燒窯師傅根據(jù)坯性、窯性、氣候性、燃料性等四性,掌握辨溫、辨色、辨火、辨聲、辨煙、辨灰、辨硝、辨……[詳細] |
![]() | 葉集木榨麻油產(chǎn)于六安市葉集區(qū),采用古老的木榨榨油技藝,選用品質(zhì)優(yōu)良的新鮮芝麻,利用古老的青檀木榨榨成麻油,其油口味好,品質(zhì)上乘,味美醇香,可以保存三年之久都不會變質(zhì)。葉集自明代開商立埠,就有木榨麻油的生產(chǎn),陳氏木榨麻油距今已有200百多年,現(xiàn)在,整個大別山區(qū),淮河兩岸,傳統(tǒng)的木榨麻油生產(chǎn),除了葉集西街陳氏麻油廠以外,幾乎絕跡,傳統(tǒng)木榨麻油的生產(chǎn)工藝瀕臨失傳。解放前,葉集這個地方有許多私人油坊,都是……[詳細] |
![]() | 馳名中外的六安一品齋毛筆,問世于清代道光十五年,至今有150年歷史。六安一品齋的開創(chuàng)者夏均安(1871-1939),六安鼓樓街人,從小學藝制作毛筆,出師后在六安自設筆店,取名六安一品齋,為區(qū)別其他制筆,獨樹一幟,精選原料,精心制作,其筆集六安州眾家筆特點,兼容南(蘇、浙)北(京、津)筆之優(yōu),并掛出“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金字招牌,遠銷北京上海等地,獲得1909年南洋工藝品巴拿馬賽會金質(zhì)銀質(zhì)獎章,并……[詳細] |
![]() | 碭山蘭花印染制作技藝源于清朝道光年間,其印染制作技藝的傳人,主要為安徽省碭山縣李莊鎮(zhèn)振興新村胡屯村人。清朝末期,胡屯村人胡安清繼承祖業(yè),開設了一個小染坊。當時藍印花布在國內(nèi)很盛行,因為賣花版的很少,刻制花版的技術又很保密,只有河北省董家有賣,但卻很難買到,胡安清一心鉆研刻制花版,終于刻成功并向外出售,取名“三元興染坊”。后其子胡仁賢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改進,使刻制花版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大量外銷。從碭……[詳細] |
![]() | 宣硯產(chǎn)于宣城市旌德縣白地鎮(zhèn),其硬度介于端、歙之間,易雕發(fā)墨,烏黑、純凈、細膩。專家評價為:端肌歙理,文武兼濟,凝膩凈潤。石品有:金星、金暈、眉紋、魚子、玄砂、羅紋、綠漪等。宣硯制作技藝主要有挑石選料、構思設計、造坯成型、細化設計、精雕細刻、打磨美化、刻銘落款、護硯保養(yǎng)等10道工序。宣硯造型分仿古類、隨形類,套硯類、硯板類等,以隨形硯為主導產(chǎn)品,因石施藝,天人合一。雕刻以“薄意雕”為主,浮雕淺刻,手……[詳細] |
![]() | 印泥是傳達印章藝術的媒價物。好的印泥出的印文,色澤鮮明深著,具有立體感,不會滲暈,文字醒目清晰,永不褪色,體現(xiàn)在保證收藏書畫藝術品的永久價值?兿h益壽堂文化用品廠是一家專門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營印泥的私營企業(yè),也是績溪縣唯一的一家印泥制作廠家,前身是益壽堂朱砂印泥制作坊。清朝末期,洪益壽在上海廣戶氏胡開文墨莊專學制作印泥,學成后又將這一技藝傳給其子洪光勳。洪光勳后從上海到南京從事文房四寶行業(yè),50年代公私……[詳細] |
![]() | 涇縣國民油布傘廠位于安徽省涇縣昌橋鄉(xiāng),當?shù)厣礁吡置,溪澗縱橫,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美譽,以出產(chǎn)毛竹、宣紙、雨傘和茶葉聞名于世。涇縣制傘歷史悠久,據(jù)《涇縣志》記載,明清時涇縣傘業(yè)十分鼎盛,尤以孤峰、榔橋、茂林等制傘最為有名,家傳戶習,是皖南傘業(yè)的發(fā)祥地和集散地。當?shù)赜芯涿裰V:章渡的干子孤峰的傘,黃田的姑娘不用揀。可見孤峰制傘的名氣之大。涇縣孤峰油布傘主要選用當?shù)爻柹綅徶形迥暌陨?竹做傘骨、精……[詳細] |
![]() | 丫山藕糖的加工制作由來已久,相傳始于宋代。當?shù)厣矫駛兺ㄟ^口傳心授,代代相傳,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因丫山藕糖味道甜美,“藕”與“偶”字諧音,于是,人們便賦予丫山藕糖許多豐富美好的涵意:送給老人則有敬祝身體健康、永不孤獨之意;送給年輕人則有祝愿喜氣盈門、喜結(jié)連理之意;送給老朋友,則有希望互相往來,增進友誼之意等等。每逢春節(jié)來臨,它便成為當?shù)厝俗哂H訪友必備的饋贈佳品,文化價值突出!把旧脚禾莻鹘y(tǒng)制作技藝……[詳細] |
![]() | 涇縣琴魚主要生長在該縣琴溪鎮(zhèn)境內(nèi)的琴溪河段面,平時深匿于石隙,在清明前后10余天才露面,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使得琴魚的品質(zhì)很高。琴魚的食用歷史悠久,從漢代起,當?shù)鼐陀袑η亵~的捕撈與制作的習俗,自宋代起,當?shù)鼐湍昴晗虺⑦M貢琴魚。用新鮮琴魚制成的琴魚干是當?shù)匾环N傳統(tǒng)食品,它選料講究、做工精細、色澤金黃、細嫩酥脆、美味可口、營養(yǎng)豐富,富含氨基酸及多種營養(yǎng)元素,不僅是餐飲、佐茶時的佳品,也是饋贈親朋的佳品,F(xiàn)……[詳細] |
![]() | 渦陽縣是苔干發(fā)源地,也是正宗原產(chǎn)地。“渦陽苔干”屬全國稀有珍貴的天然綠色食品,以其“色澤翠綠、肉質(zhì)脆嫩、天然清香、味厚鮮美、營養(yǎng)豐富”的獨到特點在國內(nèi)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據(jù)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在無憂園(今渦陽縣老子廟太清宮)種植苔干為其母治病補身,效果神奇,俗稱“神草”。清朝乾隆年間,渦陽苔干曾作為貢品上貢皇宮,故又名“貢菜”。渦陽苔干從種植到制作技藝主要由以下工序,一是精選良種;二是浸種催芽,即……[詳細] |
![]() | 枕頭饃的歷史十分悠久。相傳宋金“順昌(今阜陽)之戰(zhàn)”期間,為支持宋軍抗金,順昌府百姓蒸制出形如枕頭形狀的大饃送至軍營,宋軍每人發(fā)一個,餓時削一片充饑,困時枕頭而臥,“枕頭饃”由此而來。潁州枕頭饃系選用精細面粉,精工蒸制而成。饃焦呈金黃色,似油炸一般,厚約半寸,香酥爽口,用快刀切上一片,饃瓣潔白,層層相包,濕潤柔筋,干而不燥,松軟而又耐嚼。由于蒸制前沒有放堿、發(fā)酵粉等物質(zhì),存放數(shù)日仍不霉不硬,味道依……[詳細] |
![]() | 據(jù)傳五代十國年間,趙匡胤據(jù)兵淮南八公山南塘地,反被兵困南塘;茨侠习傩湛丛谘劾,急在心中,最后在頭領的帶領下,把自家耕牛紛紛宰殺掉,熬成大鍋湯送進趙營,官兵喝后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攻破壽春城。后趙匡胤登基后,始終忘不了淮南牛肉湯,后來在民間把淮南牛肉湯傳為神湯,又傳為“救駕湯”。清乾隆年間,翰林大學士張政曾任宮廷御膳官員,告老還鄉(xiāng)回到淮河岸邊后,研制了淮南牛肉湯制作技藝和配料秘方,傳于后世,經(jīng)過幾千……[詳細] |
![]() | 悶醬生產(chǎn)技藝原產(chǎn)地位于皖南宣城市郎溪縣姚村鄉(xiāng)一帶,這里氣候溫和、日照充分、雨水充沛,優(yōu)越的地理環(huán)境為“悶醬”制作孕育了天然的釀造條件,同時出產(chǎn)悶醬制作所需的優(yōu)質(zhì)原輔材料,如黃豆、蠶豆、小麥及口味獨特的“羊角椒”等。悶醬制作分為制曲、曬醬黃、封缸發(fā)酵等20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考驗技師的實踐經(jīng)驗。其制作方法主要是用黃豆、蠶豆及小麥等原料,以山泉水浸泡,蒸煮后拌粉置入竹匾或竹籠中制曲,然后直接曬干“霉……[詳細] |
![]() | “新安王氏醫(yī)學”又稱為歙縣“富堨王氏內(nèi)科”,源起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20年,是新安醫(yī)學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民國《歙縣志》記載,“新安王氏醫(yī)學”始祖為王履中(字學健),嘗學醫(yī)于歙縣馮塘程思敏先生,其后父子相襲、兄弟相授、祖孫相承,由王履中傳王心如,再傳王養(yǎng)涵(又字漾酣),傳至-王仲奇、王殿人、王季翔,第五代王樾亭、王蕙娛、王燕娛、王任之、王樂匋,第六代王宏毅、王宏殷、王鍵等,第七代王又聞、王睿……[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