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據《史記》記載:“圣賢莊子曾為漆園吏”。蒙城殷稱冡,或曰北冡,甲骨文曰“冡侯”,即冡國。周為蒙國,內有漆園,漢為山?h,,后稱山桑、蒙郡、蒙縣、渦州等。直到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為蒙城縣,一直沿用至今。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后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詳細] |
![]() | 張孝祥與鏡湖故事是產生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廣泛流傳于蕪湖地區(qū)的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它記錄了南宋著名詩人張孝祥捐田造湖、蓄水防澇、造福桑梓的一段歷史。蕪湖地區(qū)溝塘縱橫、水系發(fā)達,平均海拔僅為6-10米,東北高、西南底,地勢低洼,丘阜林立。宋代,在雞毛山小高地上建立了夯土型蕪湖古城。南宋初年,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興起,大舉南下。江淮之間烽火狼煙、生靈涂炭。公元1143年(紹興十三年)為避戰(zhàn)亂,1……[詳細] |
![]() | 《九井溝傳說》是關于宿松“十景”之一——九井溝的極具神話色彩的傳說故事。九井溝是個九井九傳說的神秘之所,這些傳說圍繞九井溝活脫秀美的水而展開,既有九井溝和各景點的來歷的傳說,也有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傳說。傳說的發(fā)生地“西源九井”位于安徽省宿松縣西北部的隘口鄉(xiāng),隘口鄉(xiāng)屬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由于飛流瀑布的長期沖撞,自然開鑿出的九口深水潭,即“九井”,沖擊的帶狀河谷既稱“九井溝”。神秘而傳奇的九井溝,以它旖旎的風光,……[詳細] |
![]() | 和縣地處長江下游的馬鞍山市沿江水網地區(qū),與江蘇南京、安徽蕪湖接壤,區(qū)位優(yōu)越。文化昌盛,民風淳樸,這里的民歌豐富多彩,流傳廣泛,久唱不衰。和縣民歌,當追溯于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先祖?zhèn)儑鷼炓矮F的吆喝、搬運獵物的號子,就是最初和縣民歌的雛形。和縣民歌的主要形式有:號子、山歌、小調、革命民歌四大類;其內容大致分為勞動、愛情、民俗三個方面。一般用來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具有鮮明的地域……[詳細] |
![]() | 皖南美溪嗩吶,廣泛流傳在皖南山區(qū)黟縣、石臺縣、黃山區(qū)、祁門縣四縣區(qū)交接處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內的黟縣美溪鄉(xiāng)為中心的區(qū)域內。流傳面積約200平方公里。作為地方傳統(tǒng)民間音樂,難能可貴的是,至今仍保存有記載嗩吶古曲譜的清光緒初年的手抄工尺譜,共計59首。同時美溪民間仍然保持著師徒傳承方式,將這一民間嗩吶演奏活動世代傳承(通常采用麥桿、稻桿吹小便筒、吹水泡訓練吹奏運氣技巧,通過認識樂譜掌握傳統(tǒng)曲目)。由于美溪……[詳細] |
![]() | 涇縣宮庭木梳生產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主要產于該縣榔橋鎮(zhèn),榔橋鎮(zhèn)木梳生產一直在該鎮(zhèn)民間盛行,其制作工藝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目前,該縣年產量8000多萬把,占全國木梳產量的70%,產值近2億元。2006年8月,該鎮(zhèn)被中國輕工業(yè)聯合會授予“中國木梳之鄉(xiāng)”稱號。古往今來,無論是聲名顯赫的高貴名流,還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與梳子朝夕不離,漢樂府《木蘭詩》中就有“脫帽著頭”、“當窗理云鬢”等詩句,最能反映我國……[詳細] |
![]() | 徽派墻頭畫屬于傳統(tǒng)美術、傳統(tǒng)技藝的范疇,是徽州新安美術的一個分支,廣泛運用于徽派建筑的裝飾和美化,其特有的制畫原料、制作技藝和表現形式構成了徽派建筑美學的獨特一絕,成為徽州美術的一個重要部分。所在區(qū)域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項目所在地績溪縣,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東與浙江省臨安市交界,西與黃山區(qū)(原太平縣)、歙縣、旌德縣接壤,南與歙縣相連,北與寧國市、旌德縣毗鄰,東西長59.5千米,南北寬42千米,總面積……[詳細] |
![]() |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民間老百姓反映生活、熱愛生活的一種豐富多彩一門藝術。殷鋌崴是“殷派面塑”流派,“屬安徽面塑藝人的正宗流派,“殷派面塑“形成流派迄今也有400多年歷史了。是民間老百姓祈福,歌頌民間傳說,祝賀節(jié)日,供奉神靈信仰,以及祝壽,慶豐收成,歌頌歷史人物的一種民間生活習俗的藝術。尤其年節(jié),慶典更能體現“殷派面塑”藝術的活躍性。藝術作品來源廣泛豐富多彩。受地方區(qū)域,習俗,傳說,時代,市場,的……[詳細] |
![]() | 中國毛筆制作工藝的歷史久長悠遠,是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重要工具,居于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首。書法家周汝昌在其《永字八法》中對毛筆評價極高:“沒有毛筆,莫說繪畫,就連漢字也絕對不會發(fā)展進化成今天的狀況”。據《史記》載:秦始皇令蒙恬與太子扶蘇筑長城,公子與恬需定時向始皇帝奏報,“恬取中山兔毫扎束,狐貍毛為心,鹿毛為柱,黃羊毛為被,竹管為之,名曰筆,所謂蒼毫!彼麄兗从么斯P寫奏章向朝廷匯報![詳細] |
![]() | 中國武術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流派眾多。它以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成為華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明珠,已經成為弘揚民族文化、振興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罩菸湫g結合了中國的理學思想、徽州的宗族文化,在漫長的進程中,逐步形成了獨具徽州地域特色的體育文化。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動作為主要鍛煉內容,其短打、跌摔等技法又呈現出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古樸精妙的特點,兼有-、套路、器械等三種……[詳細] |
![]() | 祁門位于黃山西麓,是中西部省份進入江、浙、滬、閩的重要通道。地處山嶺地帶,氣候溫潤,適合陶瓷全年生產。祁門地殼石英班巖脈居多,瓷礦蘊藏量豐富。明代祁門人多建碓生產,至清康熙年間已批量生產。當年景德鎮(zhèn)為慈禧太后燒制御床成功,用的就是祁門莊嶺的瓷土,莊嶺礦因而有了“太后坑”之稱。祁門瓷土品位高,質量好,有“天然配方’之譽。民國四年(1915年),太和坑、林家塢瓷石瓷土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甲級獎和銀……[詳細] |
![]() | 垓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在這里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獨桿轎”就是地方文化瑰寶中的一項。所謂“獨桿轎”,顧名思義,就是以獨桿作轎,大不同于一般的輿轎。此轎既無轎圍,亦無兩根轎桿,而是在獨桿之前端,設一簡易圈椅,用以乘坐。表演時,乘坐者以袍服將圈椅復蓋,使觀眾以為其是直接坐在獨桿尖梢的,給人以驚險之感。且此轎并不刻意保持平衡,而是在另一端由人操縱,一起一落,起落有致,頃刻升……[詳細] |
![]() | 徽州燒餅又名“黃山燒餅”,亦稱“火爐餅”,因經木炭焙烤后,形如螃蟹背殼,色如蟹黃故又別稱“蟹殼黃燒餅”。是黃山乃至古徽州傳統(tǒng)特色民間小吃。明清時期,徽商鼎盛。足跡遍步四海,商貿貫通中西。在徽商的發(fā)源地徽州,由于食材遍布,徽州燒餅誕生于民間,漸成當地百姓傳統(tǒng)的小吃,成為徽州最有特色的地產風物之一。由于燒餅存放時間較長,利于攜帶,適合于旅途食用,又成為徽商外出經營的隨身“三寶”(“一包餅、兩本書、三根……[詳細] |
![]() | 發(fā)源于含山縣林頭鎮(zhèn)東關社區(qū)向日方村的祖?zhèn)麽t(yī)傷正骨技藝——戴氏正骨法(俗稱東關祖?zhèn)鹘庸牵,在含山縣乃至皖中、江淮地區(qū),可謂聲名遠揚,每年慕名前來治療骨傷的患者超過萬人,受到廣大患者和當地百姓的青睞和推崇。戴氏正骨法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含山縣志》記載:并考證《戴氏宗譜》,戴氏正骨法開山鼻祖名叫戴立楊,生于清嘉慶壬申年。戴氏家族系名門望族,戴立楊為人豁達,樂善好施。清咸豐四年(即公元1854年),……[詳細] |
![]() | 廬州木雕流行于皖、浙地區(qū),主要發(fā)起在合肥市肥西縣、包河區(qū)一帶,是綜合東陽木雕與徽州木雕與一體的民間獨特技藝,極具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廬州木雕在制作上吸納了東陽木雕的作派、在風格上沿習了徽州木雕的儒家文化特色的藝術流派的同時,大膽創(chuàng)新,在構圖、刀法等方面又吸納了西方雕刻及雕塑藝術的表現方式,使其木雕作品既具有寫實性,同時又具有抽象的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廬州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張參忠,現為中……[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