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聲腔劇種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區(qū)。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fā)展而成的,因其創(chuàng)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后定名為廬劇。廬劇的傳統(tǒng)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詳細] |
![]() | 墨的發(fā)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國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傳統(tǒng)技藝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點,有的“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寫數(shù)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煙,擇良膠,對以杵力……滓不留硯”,有的“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有的“光可以鑒,鋒可以截,比德于玉,縝密而栗。其雕鏤之工,裝飾之巧……[詳細] |
![]() | 墨的發(fā)明是我國先民對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項重大貢獻。徽墨是我國制墨技藝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國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傳統(tǒng)技藝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優(yōu)點,有的“其堅如玉,其紋如犀,寫數(shù)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徹肌骨,磨研至盡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煙,擇良膠,對以杵力……滓不留硯”,有的“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有的“光可以鑒,鋒可以截,比德于玉,縝密而栗。其雕鏤之工,裝飾之巧……[詳細] |
![]() | 泗州戲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fā)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系。泗州戲有傳統(tǒng)大戲80多個,小戲和折戲60多種,代表劇目有《三蜷寒橋》、《楊八姐救兄》、《樊梨花點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園》、《羅鞋記》、《絨花記》、《跑窯》、《拾棉花》等。泗州戲的唱腔自由多變,演員可以根據(jù)自身嗓音條件隨意發(fā)揮,故名“怡心調”。男……[詳細] |
![]() | 肘閣、抬閣,是集舞蹈、音樂、戲劇、繪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相傳早于明代就有,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抬閣是由2—8人抬著一些固定在鐵支架上,穿著戲服的小演員,按照規(guī)定的角色表演一些動作。肘閣從抬閣演化而來。由表演者和執(zhí)撐者兩部分組成。執(zhí)撐者多為青壯年。身負一個制好的鐵支架,在身上綁牢。身穿道袍遮掩,鐵架從一袖筒中露出。根據(jù)節(jié)目內容,選擇以鮮花、瓜果、禽魚、器皿、兵器等裝飾鐵架,以假亂真,給人錯覺……[詳細] |
![]() | 根據(jù)有關史料記載:早在漢代,潛山、岳西地區(qū)就生產皮紙,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當?shù)氐耐撂孛a。該紙因產生于漢代,又稱為漢皮紙。主要產地在龍關、槎水、黃柏、官莊,年產量逾300萬刀。規(guī)格分“大漢、中漢、小漢”三種,全為手工工藝生產。工藝流程為選料、蒸煮、揀皮、制漿、簾撈、焙烤等。特點是柔嫩、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蟲、無毒性、吸水力強。主要用于書畫、裱褙、典籍修復、包裝、制傘和文化工藝品。古時……[詳細] |
![]() | 淮北花鼓戲流行于蘇、皖北部邊界以內,至宿州、澮河以北這一較小區(qū)域,是極具風格的稀有劇種之一;幢被ü膽蛟从诿鞒,50年代初期,淮北及豐、沛、蕭、碭地區(qū)的民間花鼓班達百余家;幢被ü膽蛑饕{有宿州調、澮北調、口子調平板、寒板等;舞蹈為“壓花場”和“大小武場”兩種,有文有武;說唱和詠唱融于一體;角色行當齊全,劇目豐富,計170余出,其中大戲110出,小戲60余出,另有段子72篇。淮北花鼓戲的唱腔哀婉……[詳細] |
![]() |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廣大地區(qū)。清代末期,黃梅調與安慶市懷寧縣等地區(qū)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fā)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皖劇”,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詳細] |
![]() |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九舉辦的瑯琊山廟會是皖東地區(qū)歷史悠久、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民間傳統(tǒng)習俗活動。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傳統(tǒng)廟會逐漸衍生和充實了富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內容,成為人們游山賞景、商賈貿易、信息交流和共歌齊舞的盛會。農歷正月初九,宗教傳說是玉皇大帝的誕辰祭日,遠近道士相聚,定期舉辦道教祭壇活動。道教在瑯琊山活動歷史悠久,早在東晉時就有道士隱居山中,相繼建成玉皇殿、玄帝行宮、三皇古殿、元君殿和……[詳細] |
![]() | 九曲黃河燈陣,是利辛縣展溝鎮(zhèn)久負盛名的獨特民間藝術奇葩,也是該地區(qū)流傳了幾百年而形成的文化遺產。九曲黃河燈陣源于《封神榜》趙公明困姜之牙所布的九曲黃河陣,是指九宮套八卦,燈陣指的是一年365天,用365盞不相同的燈布成的陣,稱“九曲黃河燈陣”。陣配對聯(lián),上聯(lián)“火樹銀花”,下聯(lián)“九曲黃河”。趙公明守的是轉盤燈陣,系八卦之首“坎卦”,其三個妹妹趙云霄、趙瓊霄、趙碧霄等分守。真神掌領“離卦”,真魂掌領“……[詳細] |
![]() | 隆阜抬閣是屯溪人民具有民間特色的舞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淵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當時徽商鼎盛,民俗活動分外熱鬧,徽州百姓為活躍大小節(jié)日氣氛,隆阜抬閣應運而生。古徽州的地方戲曲徽劇歷史悠久,劇目豐富,家喻戶曉,為隆阜抬閣的表演提供了生動的參照,古時隆阜抬閣也被稱作“臺戲”。據(jù)清初趙吉士《寄園寄所寄》記載:“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休寧迎春,共臺戲一百零九座。邑東隆阜戴姓更甚,戲場……[詳細] |
![]() |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jié)的由來,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國人介子推的節(jié)日,五河清明廟會則是以祭祀城隍、民間掃墓、祭祖、歌舞、民俗活動、商貿活動為主要內容。體現(xiàn)了人們向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生活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心愿,傳承和發(fā)展了淮河文化,……[詳細] |
![]() | 福主廟會流傳于安徽省東至縣的泥溪、龍泉、堯渡和外省等地。泥溪的福主廟會主要流傳于泥溪鎮(zhèn)元潘村元甲山自然組及周邊村莊。根據(jù)建德縣志(東至縣)記載,福主廟會是為了紀念在建德縣(東至縣)為官的陳杲仁、明萬歷皇帝封其為“福主余公”神號,后鄉(xiāng)間百姓均稱其為余公。歷料上記載,陳杲仁(余公)在至德縣(今東至縣)為官期間,帶領百姓治山治水,修橋筑路,興辦學堂,減免稅賦,懲治賊寇,地方平安。由于他關心人民的疾苦,秉……[詳細] |
![]() | 滁菊,俗稱甘菊、白菊,在滁州已有上千年歷史,原產滁州市南譙區(qū)大柳鎮(zhèn)。光緒二十年出版的《滁州志》中寫到:“甘菊產大柳者佳,味勝于杭州而不多得”(摘自《滁州志》2卷第7頁)。解放后,中科院學部委員、著名中藥學家葉桔泉先生主編的《現(xiàn)代實用中藥》一書中對藥用白菊花的評價為:“安徽滁州產者味最清涼,不苦不甘,白菊中以此為最良,浙江杭州次之”(摘自《醫(yī)藥衛(wèi)生》第28編第1136頁)。滁菊獨特的生產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的……[詳細] |
![]() | 皖南花豬,追本溯源就是藍田花豬。據(jù)宋《新安志》記載考證,休寧藍花火腿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休寧藍花火腿產生在宋代,發(fā)展在明代,清代已著名,真正形成品牌,進入國內市場,還是在建國后的改革開發(fā)時期。藍花火腿選用當?shù)禺a的藍田花豬。其花豬的主要特點是吃青飼料,瘦肉多,肉味鮮嫩;皮薄骨細,蹄腳短小,腿心飽滿,肉嫩結實。加工成藍花火腿后,形似竹葉,肉色紅潤,香氣濃郁。肉質細嫩,香氣四溢,沁人心脾。食之,油而不膩,……[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