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十四娘娘名“進姑”,亦名靖姑,福建古田縣臨水村人。生而聰穎,幼悟玄機。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正月十四日出生,故名陳十四。生前由于除妖護民,催生扶幼,人們膜拜為女神。洞頭全區(qū)有12座陳十四廟宇,霓嶼太陰宮是洞頭區(qū)歷史最悠久的陳十四廟宇。數(shù)百年來,洞頭海島祭祀陳十四娘娘已經(jīng)形成當?shù)厝藗兊男叛隽曀住C磕暾率娜贞愂哪锬镎Q辰之日均有信男信女成群結(jié)隊前往宮廟祭祀。而霓嶼逢60年一屆的“太陰圣母陳……[詳細] |
![]() | 太公祭是浙南人民尊明開國元勛、政治家、文學家劉基為“太公”,在其出生地文成縣南田鎮(zhèn)舉行的以家族祭祀為主,間偶有由地方政府公祭,持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大、范圍廣、影響深遠、形式獨特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文成南田地處溫州市西南山區(qū),與麗水市青田縣毗鄰。自然環(huán)境得天獨厚,古稱“天下第六福地”。自明正德九年(1514年)六月十五日劉基誕辰公祭始,劉氏宗族固定每年大年初一、六月十五日舉行春秋二祭。公祭時有時無,家族祭綿……[詳細] |
![]() | 木頭船為什么用火燒?駕舟怎么要靠雙腳?東海之濱,甌江口外,“百島洞頭”除了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外,由于島上居民的先輩,三分之二來自福建的泉州、廈門、漳州等地,三分之一來自溫州的周邊縣,閩南文化和東甌文化交融,使得這里有著濃郁的海洋民情風俗,而其中“洞頭八大巧”尤為有趣——“木船用火烤,駕舟靠雙腳,紙燈浪上漂,動物滿船跑。雞鴨桌上叫,熟飯用粉包,貓耳朵下水煮,美人兒任你咬!边@是長期以來在洞頭海島沿襲……[詳細] |
![]() | 溫州各鄉(xiāng)都有龍船,各廟宇設(shè)香官神,專管劃龍船。每逢端陽節(jié),有些地方要做新龍船,四月初一就擂鼓開殿門,祭香官神,開始造船。各地鄉(xiāng)風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開殿門,祭神后即開劃,俗叫“上水”,龍船歸去叫“收香”,斗龍結(jié)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龍船翻轉(zhuǎn),次日再翻正,抬到廟中保存,還要祭時官神,相傳這香官神是喜歡玩弄人的小兒神,所以俗語說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劃龍船地區(qū)內(nèi),都要出龍船費用,請劃龍船的人……[詳細] |
![]() | 泰順縣元宵節(jié)百家宴是一項獨特又古老的鬧元宵習俗,由最初的“做春福”發(fā)展而來,是一種在族人內(nèi)部舉行的祈禱儀式,其目的是“聚宗親,商族事,祈豐收,保平安”。始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相傳南宋時,三魁鎮(zhèn)張宅村先人為躲避戰(zhàn)亂,從河北清河逃難到此,張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這一天一起同飲團圓酒。“百家宴”的前身為“祠堂酒”,范圍僅限于當?shù)乇炯揖奂黄鸸策M午餐。漸漸的,后來逐漸演繹為聯(lián)誼性質(zhì)的……[詳細] |
![]() | 冬節(jié)”吃湯圓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jié)”。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曬醬油肉和鰻鲞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nóng)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鲞。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后曬干食用,別有風味。搗年糕搗年糕也叫“搗糖糕”。蒸好的糯米搗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詳細] |
![]() | 漢族祭祀舊俗。流行于浙江溫州等地。溫州此俗,起于何時,尚無實考,據(jù)清乾隆《永嘉縣志》載:“二月朔,通衢設(shè)醮禳災(zāi),名攔街福,以后循次取吉為之,至三月望日止!笨梢,此俗在清初已盛行。溫州城內(nèi)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顒,現(xiàn)在的攔街福都在溫州城內(nèi)的錦江路一帶進行了,攔街福為地方性傳統(tǒng)節(jié)日。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shè)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jié)彩。氣氛熱烈。街頭……[詳細] |
![]() | 中秋在溫州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叫“小擺設(shè)”,即在中秋前后,在一些商店,人家中堂上,放上幾張桌子,專門擺設(shè)各種小模型物品,有的擺文昌神廟,有的擺封疆大吏的衙門或者王、侯、將相的邸宅,所有旌旗、對聯(lián)、旌旗、對聯(lián)、樂器、花圃、樓臺、輿馬、燈彩、燭臺、幾案、盤碗等一應(yīng)俱全,十分逼真。而且都縮小到九、十五厘米不等,材料則采用玉、銀、銅、錫、木、石等制成,一般人家不過二三桌,有錢人家為了炫耀自己富有,還專門雇匠……[詳細] |
![]() | 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尤其是中伏,天氣炎熱,很易中暑,為降溫防暑,民間有喝伏茶的習俗,即用白茅根、葦莖、藕節(jié)、竹心等甘涼草藥,煎煮代茶,也即“伏茶”。舊時,有善心之人,還將“伏茶”擺在宮廟門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飲用,以解苦力、車夫、路人之渴。這種美德現(xiàn)在各地仍有保留,在溫州特別突出!皽刂莘琛,相傳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確實年代無法查考。作為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習俗,歷史之久、受益之廣、文化內(nèi)涵之……[詳細] |
![]() | 農(nóng)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wèi)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yī)少藥,皮膚。ㄈ缃戬彛┗颊叨,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jīng)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瑞安縣志》則說,“取芥菜煮飯食之,云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詳細] |
![]() | 藤牌舞又稱藤牌陣,藤牌操,流傳于溫州、瑞安、平陽、蒼南及福建省平潭縣等地民間,現(xiàn)只有瑞安民間仍有傳承。藤牌舞舞蹈動作和場面調(diào)度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瑞安的藤牌舞則注重陣勢演練。相傳,藤牌舞源自于戚繼光當年所創(chuàng)的鴛鴦陣,經(jīng)過晏繼芳等戚繼光部將的改造而成,突出表現(xiàn)盾牌在陣中的作用![詳細] |
![]() | 瑞安曹村元宵燈會是歷史悠久的一種群眾性民俗節(jié)慶活動,始于南宋紹興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為慶祝曹逢時首登進士第,家家戶戶舉歲星燈。從此相沿成習,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為融廟會、物資交流、文化活動等內(nèi)容于一體的民俗活動,通常從每年的正月初十開始至元宵之夜,花燈齊出,環(huán)鎮(zhèn)- ,高蹺、旱船上陣,場面熱鬧非凡![詳細] |
![]() | 排殿豬是瑞安鳳川村的一項民俗活動。據(jù)鳳川村《陳宅總譜》記載:宋嘉定年間(1208年),陳肅勉公動員村民,剪除蝗災(zāi)。陳公為鄉(xiāng)民除害救眾之舉,村民深感其恩,將此事稟報朝廷,皇帝敕封他為護國惠民崇道圣王。圣旨到村那日正好是農(nóng)歷二月十六,村民歡欣萬分,殺豬犒勞圣旨官。為了紀念陳肅勉的善跡,村民建造顯應(yīng)廟供奉崇道圣王。以后每年的二月十六日定為廟會“排殿豬”活動。延續(xù)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芭诺钬i”活動,頭……[詳細] |
![]() | 平陽鰲江迎龍,俗稱“劃大龍”。龍身用毛竹彩紙裝飾而成。長十余丈,龍嘴中銜有龍珠。龍頭旁邊向后橫,龍眼像盞燈籠。龍角在上,彎曲著像條蟒蛇,后面是龍頭頸。由龍頸向上望,在龍的上唇的反面有一個亭子,里面站著紅臉的楊老爺。俗傳每年春節(jié)劃過大龍,這楊老爺會保佑人發(fā)平安,漁業(yè)發(fā)達。在龍頭的后面,是一條長段波浪式的龍身,和龍頭隔開五六丈。龍身分十六段,每段的背上有一盞燈。再后邊是龍尾,大龍前后有百余人抬扛著向前……[詳細] |
![]() | 澤雅鎮(zhèn)周岙村,每年正月十三鬧“挑燈”,村民們扎制各式各樣的花燈,有三角的、四方的、六棱的、八面的,有魚狀的、飛艇式、頭狀等,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體現(xiàn)村民的心靈手巧。該日,家家有客,戶戶擺酒。晚上信號一響,各家把燈一齊挑出來,匯集在周岙村中心——桐橋頭,沿路浩浩蕩蕩地游過去,一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挑燈的高潮是舞龍燈,晚間三聲炮響,持燈者涌向街頭公路,前擠后擁,有秩序地形成自然隊伍,在煙花煙霧中,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