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寧海根雕亦稱樹根雕、柴株雕等,素有“根雕之鄉(xiāng)”的美譽。光緒《寧?h志》載當?shù)亍肮艁碛腥艘詷渌嚍樯?------”,現(xiàn)存最早根雕作品為明代所制,而其最初創(chuàng)始期可能在南宋之前,可見寧海根雕技藝發(fā)韌之早。至清末民初,寧海根雕步入鼎盛期,光其縣城內(nèi)經(jīng)營根雕的店鋪就達18家,1946年時官方曾辦過“浙江藝術(shù)展”,時寧海人李云波的根雕作品就獲得了民國一等獎。但此后卻一度衰微,僅少數(shù)藝人尚在堅持,進入新世紀后,……[詳細] |
![]() | “寧海粗十番”是一種流傳于寧海一帶的民間吹打樂曲,究其起源,一說是從戲劇的開場鑼鼓“鬧頭場”中脫胎而來,二說是從民間吹唱樂中變化所產(chǎn)生,然后再傳入戲劇演變成“鑼鼓經(jīng)”,才有了所稱的“粗十番”,F(xiàn)在說不清哪個才是它的真正起源,但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的相通相融相承卻是被文藝史所一再證實了的。“寧海粗十番”的表演者一般為12人,配有大鑼、大鼓、大鈸、小鑼(俗稱三大一。┖椭幸魡顓,其中大篩鑼鼓手兼奏大堂鼓、中堂……[詳細] |
![]() | 寧海小白件,系指寧海民間白木雕刻玩具,也叫“白木小雕刻”。據(jù)縣志載該技藝距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是以白楊、銀杏、白茶等樹木為材料,雕刻成高不過三寸的、反映民間生產(chǎn)生活的小木偶人和與之相關(guān)情景的小型玩具,如有木偶人推磨、耕田、劃船、彈琴等等的各種場景的充滿情趣的作品。清代時縣城內(nèi)春浪橋有一叫“華氏兄弟”雕制的小白件作品曾一度遠銷南洋;民國時,當?shù)赜形唤懈鹳t文的藝人就也被人們譽為“雕花狀元”;據(jù)已……[詳細] |
![]() |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明成祖朱棣纂奪皇位時,為掩人耳目,要方孝孺起草詔書,方孝孺不但不說好話,還在詔書上寫了“燕賊纂位”四字,朱棣命他刪去,他說“不!”朱棣威脅他:“不刪掉誅你九族!”方孝孺回答:“誅十族何妨!”。于是,寧海方氏九族連同方孝孺的門生朋友873口全部被凌遲處死。這是一種甘在人格信仰的祭臺上獻身的大精神,是中國文學史上凝重的一筆。后人瞻仰方孝孺的才識和人格,在民間流……[詳細] |
![]() | 弘揚傳統(tǒng)清明家具基礎上,領進高檔木材,改進民間純手工制作過程,制作出既有古典味,也有現(xiàn)代人喜歡的家具,而不失古代工匠們的精神![詳細] |
![]() | 姚北灘簧起源于清中朝的坎墩伍家板橋一帶。由于灘簧在一開始的階段演員、道具簡單、演出的內(nèi)容也相對較為粗俗,順口溜、俚語甚至鄉(xiāng)間野話等都為演員采用,為了生存,姚北灘簧后來有了重大改革,主要爭取到社會名士參與劇本寫作,一改低級趣味的內(nèi)容,也慎用男歡女愛的段子。……[詳細] |
![]() | “老虎鞋”又稱“老虎頭鞋”、“虎頭鞋”,因鞋頭形似虎頭而得名,是集實用性、藝術(shù)性、觀賞性為一體的手工工藝鞋!袄匣⑿敝谱骷妓囋缭诿髑鍟r期就流傳在慈溪一帶民間,當時慈溪大古塘一帶制鹽所產(chǎn)生的廢氣導致環(huán)境惡劣,婦女生育率低,小孩常遇夭折,南方百姓的信仰以崇拜老虎為主,所以百姓用鹽花(剪紙)圖案來制作“老虎鞋”鞋底(夾鞋),鞋頭用虎頭像圖案,讓老虎來保佑小孩健康成長。凡小孩出生都穿上“老虎鞋”,成為百……[詳細] |
![]() | 清代、民國時期,慈溪三北一帶的古建筑大部分房屋都是木結(jié)構(gòu)。全木榫卯結(jié)構(gòu)的建筑,結(jié)構(gòu)合理、科學,具有較強的抗震能力,而且使用壽命超千年都屹立不倒。江南古建筑代表作寧波保國寺最具有典型的傳統(tǒng)木結(jié)構(gòu)古建筑技藝。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傳統(tǒng)技藝,張定豐、郭永堯等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采用大木作建筑,建造了仿中國佛教“四大名山”的全木結(jié)構(gòu)工程。其中《大殿》、《山門》、《觀音殿》等五項工程工藝創(chuàng)世界記錄![詳細] |
![]() | 銅手爐又稱“袖爐”、“手熏”、“火籠”,是舊時宮廷乃至民間普遍使用的掌中取暖工具。清朝紅銅爐制作藝術(shù)分布在全國各地。至今全國手工制作紅銅爐師傅罕見。手工制作紅銅爐技藝現(xiàn)在只在觀海衛(wèi)一帶還有鄭飛民艱難傳承著。制作工序有打樣圖紙,敲打器型,網(wǎng)眼鏤雕,鏨花修整,焊接等。每道工序環(huán)環(huán)緊扣。作品主要包括袖爐、香爐、薰爐、手爐、腳爐等。圖案則有幾何紋糕團形手爐、編織紋方形手爐、幾何紋梅花形手爐等。制作材料是上……[詳細] |
![]() | 承古軒古樂在明清時期就流行慈溪、鎮(zhèn)海、余姚的三縣北部一帶,故稱“三北古樂”。尤以慈溪觀海衛(wèi)為中心、歷代相傳幾百年。據(jù)考證“三北古樂”早在明洪武年間傳入慈溪,深受百姓歡迎。承古軒古樂主要有三大類:即“古船曲”、“車子燈專用曲”、大調(diào)“細十番”。古船曲有《桃柳爭春》、《將軍令》、《三弄》、《快樂》等10多首曲調(diào)。車子燈專用曲有《門倚欄桿》、《寄生草》、《炮打》、《離京》、《漁兒調(diào)》等上百首曲子,它是明……[詳細] |
![]() | 古代人稱青瓷茶碗為“甌”,以此作樂器擊打成音樂的則稱為“擊甌”或“甌樂”。慈溪上林湖的“越窯青瓷甌樂”有文字記載的可追溯到3000年以前,也就是說,早在那時,“越窯青瓷甌樂”樂器(器皿)的燒制和以此進行的音樂演奏,已經(jīng)是當時的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了。后歷經(jīng)商、周、秦、漢而盛行于唐宋,并涌現(xiàn)了諸如郭道源、吳繽、馬處士等一大批音樂或演奏名家,深受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和青睞,系我國甌樂音樂史上所達到的一個鼎……[詳細] |
![]() | 上林湖坐落在富饒的浙東三北平原上。水域面積近兩萬平方公里蓄水量約1300立方米這里原是漢代貢瓷的燒制地――越窯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上林湖的故事也像湖邊15公里曲線上俯拾即是的宮廷秘色瓷片一樣精彩。那兒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故事,諸如獅子白象保護上林湖與王母娘娘周旋(《天下明珠上林湖》)、如來佛降服黃鱔精(《黃鱔山的傳說》)、泥鰍勇斗海龍王(《泥鰍石和蛤蜊石》)等……[詳細] |
![]() | 三北小鑼書,原名三北唱新聞,源自舊社會在外做長工的農(nóng)民,在休閑時以一碗一筷作伴樂,自編自唱一些生活順口溜、從而用以自娛自樂的一種演唱形式,相傳已沿襲了很久。后來,觀城、坎墩藝人沈云卿、柴高夫等在演唱時加上一些有故事情節(jié)和新聞性的內(nèi)容,便逐漸發(fā)展、轉(zhuǎn)變成為俗稱“唱新聞”的形式,因演唱者和所演唱的內(nèi)容多發(fā)生在慈(溪)北、(余)姚北和鎮(zhèn)(海)北(即舊稱的三北)一帶,故又稱為“三北唱新聞”。上世紀60年代……[詳細] |
![]() | 面塑就是用面粉或米粉等為原料,制作各種造型的糕、團、餅等食品,申報者張仁杰為當?shù)孛嫠苤谱魉嚾耍數(shù)厝朔Q呼為“糕團師傅”,從祖上算起至他已是第五代傳人,五代人都是開設糕團食品店的,迄今歷經(jīng)150多年了。舊時,面塑主要是象征著吉祥、溫飽、和美的一種祭祀供品、慶典用品和送給別人的禮品,同時也可以是一種供人吃的食品。因為寓意吉祥,做得又好看,所以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現(xiàn)在他夫婦倆仍然從事著這樣的制作,還發(fā)……[詳細] |
![]() | 《余姚縣志》載:楊梅“產(chǎn)燭湖山者,其中曰荔支、曰湖南,其味冠絕諸果”。燭湖山的所在地在慈溪橫河鎮(zhèn),北宋時已經(jīng)有人工栽培楊梅。燭湖山楊梅在明代就享盛名,它果形大,刺光密,赤色,核微扁,味極甜美,乃果中之珍品。楊梅除鮮食外,還可制成燒酒楊梅、楊梅飲料、楊梅干紅、楊梅蜜餞等。它還含有大量楊梅素(即楊梅黃酮)有抗癌和抗炎作用,據(jù)民間驗證,對下痢不止、頭風痛、腹痛、嘔吐、食物中毒、心腹絞痛、低熱煩渴、牙齦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