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揚州篆刻,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漢代揚州已有篆刻藝術。在漢代璽印中,以“廣陵王璽”最著名,刀法剛勁利索,章法空間平均,筆畫精細適中。宋元印章,揚州博物館存有元“左翼散居軍副統(tǒng)之印”,為楔形鈕銅質方形,朱文九疊篆書。揚州篆刻藝術興盛于明清時代。這時的揚州篆刻與徽派印學、浙……[詳細] |
![]() | 揚州燈彩,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揚州彩燈起源于漢代,繁盛于明清,一千多年的歷史使其形成了濃郁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它種類多樣、構思獨特、燈面精美、制作考究,無論在造型、制作、風格上均有獨到之處。彩燈的藝術特征是“靈巧、秀美、活潑”,揚州工藝上除彩扎、剪紙、裱糊、刺繡外,還很注重書畫、詩文的配制,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以牛、羊角加工制成的角明燈(琉璃燈),以竹簧為架,裱糊……[詳細] |
![]() | 揚州昆曲,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戲劇類項目。昆曲在明代已流傳至揚州。約在明萬歷年間,揚州已有專業(yè)昆班演出。明清交替之際,揚州十日的烽煙取代了竹西歌吹的絲管,昆班煙消云散。然而一旦社會安定,經(jīng)濟復蘇,揚州昆曲很快繁盛起來。乾隆時揚州昆曲的最大特點,是涌現(xiàn)了一大批鹽商蓄養(yǎng)的家庭昆班,后來被成為“七大內班”。揚州七大內班在戲曲史上具有獨特地位。他們名伶薈萃,角色俱全,劇目繁多,行頭富……[詳細] |
![]() | 月塘鏜叉舞,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舞蹈類項目!剁M叉舞》是清朝中期以來,流行于儀征市月塘、移居謝集一帶,是當?shù)剞r(nóng)民在正月燈會和重大節(jié)慶期間經(jīng)常演練的一種民間舞蹈。它與民俗活動緊密相聯(lián),至今延綿不斷!剁M叉舞》是男子群舞,人數(shù)在30人以上。舞者手持特制鐵叉,身著對襟布衫,頭扎白毛巾,……[詳細] |
![]() | 夏集車水號子,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夏集車水號子源于勞動者車水勞作,作為一種民間文藝形式,成形于明清,興盛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及當代。其曲調拙樸,歌詞通俗,是貼近自然的原生態(tài)“天籟”之音。夏集車水號子表演者亦鑼亦鼓,邊敲邊唱,形式活潑,節(jié)奏多變。經(jīng)歷千年的歷史沉積,流傳下幾百首膾炙人口的號子,分別被收入《揚州歌謠諺語集》和《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江蘇卷》。夏集鎮(zhèn)著名……[詳細] |
![]() | 曹甸十番鑼鼓,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曹甸“十番鑼鼓”源于宮廷昆曲音樂,融演奏、演唱、打擊樂為一體,是一種獨特的文藝形式。清朝末期,曹甸民間詞曲家楊雨亭在以樂會友中學習十番鑼鼓的曲牌音樂和演奏技巧后,回鎮(zhèn)組成“同天樂”演奏班子。經(jīng)傳授,曹甸相繼建起了四支十番鑼鼓演奏隊。每逢元宵燈會、農(nóng)歷三月十八的“都天廟會”、定善禪寺的清明廟會及盛大節(jié)日慶典時,曹甸四支十番鑼鼓隊伍都……[詳細] |
![]() | 揚州道教音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tǒng)音樂類項目。道教音樂,史稱“道曲”、“道調”、“清曲”或“正樂”,民間俗稱“道士調”或“道士班”,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揚州道教音樂,相傳由道士悄然從明宮內苑抄錄帶至揚州。其音樂語言和演奏風格,帶有鮮明的宮廷雅樂特征,被稱為宮廷音樂活化石。揚州道教音樂,分器樂和聲樂兩大部分。器樂運用笛、管、簫、弦、提琴、云鑼、鐋鑼、木魚、檀板、大鼓等十余……[詳細] |
![]() | 鑒真?zhèn)髡f,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鑒真為唐代律學高僧,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俗姓淳于,江陽(今江蘇揚州)人,生于佛教世家(唐武后垂拱四年即公元688)。據(jù)民間傳說,鑒真天資聰穎,頗具佛心,自幼立志弘法,利益眾生,14歲出家,從大云寺智滿禪師為沙彌;27歲后于揚州大明寺興戒壇、繕道場、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 誦經(jīng)、寫經(jīng)刻石、廣施醫(yī)藥、普濟眾生。他在佛學、梵樂、建筑、雕塑……[詳細] |
![]() | “高郵八景”傳說,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高郵八景是指高郵的八處風景,各有傳說!吧裆剿瑲狻痹谔焐芥(zhèn)神居山,此處歷來有仙人下棋與亙公煉丹傳說;“文游古跡”在文游臺,北宋時蘇東坡路經(jīng)高郵,與孫覺、秦觀、王鞏等聚會于此;“鹿女丹泉”在南石橋,此地舊有優(yōu)缽羅庵,相傳白鹿在此生下鹿女,后駕鶴升天;“甓社珠光”謂高郵湖上曾有明珠,出沒湖中十余年,居民行人常見之;“露筋曉月”在今……[詳細] |
![]() | 邗溝大王廟傳說,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邗溝大王廟位于今城北鄉(xiāng)黃金壩地域的古運河拐彎處,始建于東漢時期。該廟主要供奉春秋時期的吳王夫差和西漢初期的吳王劉濞。為古代百姓所自建。二王都不是佛道儒神仙或圣賢,且還有為人們詬病的地方,卻延續(xù)了一千多年的香火,皆因兩位大王開鑿運河和運鹽河,為揚州早期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功德在民,后人祀之”。后又被附會為財神廟。在康乾年間,還曾出……[詳細] |
![]() | 霸王城傳說,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霸王城傳說講述的是楚漢相爭時,項羽與韓信斗智斗勇的故事,最終證明項羽有勇無謀,韓信以智取勝。霸王城的故事,通過對項羽、韓信人物個性的刻劃,證明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們都是英雄人物。民間故事的產(chǎn)生總是同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活動有密切的關系,該傳說再現(xiàn)了楚漢相爭時風云人物的思想活動、行為、做法。民間故事的產(chǎn)生絕不是空穴來風,進行認真研究、保護……[詳細] |
![]() | 《二度梅》口頭文學,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唐肅宗年間,山東濟南府歷城知縣梅魁為官清正,晉升為吏部給事,被奸相盧杞陷害。其子梅良玉投奔岳父侯鸞,侯鸞賴婚,梅良玉只身逃跑到陳東初家,立志為父報仇。一夜,暴雨將陳家花園盛開的梅花打殘,陳東初與梅良玉祈告上天,如能報仇,三天之內梅花再度開放,赤誠之心感動上帝,梅花果然二度重開。梅良玉與陳東初女兒陳杏元訂下親姻,又遭盧杞拆散![詳細] |
![]() | 揚州瓊花與瓊花觀傳說,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瓊花,在植物學上名聚八仙。在文化學上象征著獨一無二、氣節(jié)操守、風月繁華等。在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瓊花乃是隋煬帝胞妹所化,煬帝為到揚州看瓊花而- 。故事版本很多,見《說唐》、《隋唐演義》等書。揚州瓊花觀始建于西漢成帝時,稱后土祠,供后土夫人。因祠的周邊是羊巷,又稱羊里觀、羊離觀。唐僖宗時,高駢鎮(zhèn)守揚州,在祠南建三清殿,供奉……[詳細] |
![]() | 南柯一夢傳說,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澳峡乱粔簟钡涑鲇谔评罟簟赌峡绿貍鳌,后又被明湯顯祖改編為戲曲《南柯記》,當代毛澤東詞“螞蟻緣槐夸大國”也本出于此。南柯一夢寫士人淳于棼任俠善飲,一日酒醉沉睡,恍然間入槐安國--螞蟻國,被招為駙馬,先作南柯太守二十年,享盡榮華富貴。后盛極而衰,屢遭變故,被國王遣返故里。傷痛之際,忽然驚醒,才知是南柯一夢。發(fā)蟻穴以尋夢跡,備感人……[詳細] |
![]() | 揚州八怪傳奇故事,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清代康熙乾隆年間,有一批平民出身的書畫家集中于文化名城揚州,以鄭夑、金農(nóng)、黃慎、李鱓、羅聘、高翔、李方膺、汪士慎等八人為首,他們藝術趣味和個性相投,互為影響,在畫風上不受傳統(tǒng)約束,別具一格;且在做官和為人處事方面,常被人議論為離經(jīng)叛道,在藝壇上被目為奇人怪才,故被稱為“揚州八怪”。揚州八怪藝術上獨立特行,生活中不媚求權貴,敢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