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舞龍,是我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之一,在浦東地區(qū)又俗稱“繞龍燈”。舞龍起源于我國稻作文化地區(qū)的傳統(tǒng)舞蹈,現(xiàn)在舞龍文化已經(jīng)遍及中國各地,而且隨著華人移民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每逢喜慶節(jié)日,尤其是在元宵節(jié)期間,很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舞龍時,龍跟著繡球做各種動作,或騰躍,或滾動,或盤起,或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明清時期,上海各地鄉(xiāng)鎮(zhèn)在進行各種節(jié)慶活動時都要舉行各種……[詳細] |
![]() | 亭林腰鼓是亭林地區(qū)民間文化活動中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特色活動項目,在長期的傳承和發(fā)展中,其表演形式融合了音樂、舞蹈、健身、體操、秧歌和民俗文化。亭林腰鼓源于民間,早期用于震妖驅疫,鼓動和聲響驅逐妖魔和瘟疫,祈求安康;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則用于鳴警、- 、鼓舞士氣、傳遞信息等,以鼓告急,擊鼓歡慶;后來逢佛事廟會年會,民眾自發(fā)以歌舞載之,表達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獨具魅力的亭林腰鼓融合了安塞腰鼓的粗獷、豪邁、……[詳細] |
![]() | 鴨嘴獅舞(調獅子)是崇明獨特的民間舞蹈。舞蹈中的獅子造型獨特,嘴巴扁長,面頰朝里凹得幾乎不見顴骨,兩只眼球朝外突出,全身披著長毛。其舞蹈動作獨特,始終是慢慢吞吞,搖搖擺擺,沒有獅子那種勇猛粗獷的表演,而是著重表演了吃小孩的過程。除了一名引獅人以外,獅子的表演主要由兩人合作進行。表演時,前一人手握獅腮柄,控制獅頭及前半身,后一人半身前傾90度,兩腿半蹲,兩手平伸,手心相對,控制獅子后半身。表演程序大……[詳細] |
![]() | 呂巷小白龍舞是金山呂巷地區(qū)民間文化活動流傳下來的一種集武術、舞蹈、民族鼓樂、民族文化等為一體的傳統(tǒng)特色活動項目,是當?shù)貍鹘y(tǒng)節(jié)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民間自發(fā)形成的,是人民群眾祈求風調雨順、為保一方平安而展示的一種民間舞蹈。明清兩代宗教盛行,原干巷地區(qū)(現(xiàn)呂巷鎮(zhèn))寺廟眾多,每逢佛事廟會,民眾以歌舞炫示。在頻繁的廟會活動中,帶動了民間小白龍舞活動的發(fā)展。舞龍活動所舞之龍原為草龍,但呂巷小白龍以白綢……[詳細] |
![]() | 傳統(tǒng)舞蹈鯉魚跳龍門,是以清嘉慶年間形成的閔行本地鯉魚燈習俗以及傳統(tǒng)舞龍為基礎,融入安徽制燈風格和蘇北舞草龍技藝而形成的群體舞蹈。它的表演內容富有情節(jié)性,主題鮮明;魚龍兩隊對舞富有競技性,生動有趣;鯉魚跳龍門場面熱烈,觀眾互動,適合于廣場表演;曾盛行于閔行元宵燈會、端午廟會等民族節(jié)慶及慶典場合,并流傳于周邊地區(qū)。鯉魚跳龍門以鯉魚燈和龍燈為道具,以鯉魚跳龍門故事情節(jié)為內容。場面熱烈,舞姿粗獷,主題鮮明……[詳細] |
![]() | 花籃燈舞是流傳于浦東地區(qū)的一種民間舞蹈,起源自二百多年前的道教祭祀儀式,屬道場法事《九幽燈》中《穿燈》一節(jié),后流傳到民間的道場法事中,并逐漸演變成一種觀賞性較強的舞蹈民俗活動;ɑ@燈舞的基本步法以戲曲旦步為主,可分碎步、圓場步和花梆步等;疽笫巧仙砥椒(wěn),兩膝并攏,步子小而快,兩腳開步時都是腳跟先著地,腳掌慢著地,在前腳尖還未著地時,后腳尖就接著向前起步。隨著舞曲的速度由慢轉快,步伐必須輕快活潑……[詳細] |
![]() | 打蓮湘是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原生態(tài)文藝,亦稱“霸王鞭”、“打花棍”、“渾身響”等,常由一人或多人手執(zhí)“蓮湘棒”配樂而舞,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種竹筒或鞭狀樂器“相”,F(xiàn)今作為一種文藝表現(xiàn)樣式主要盛行于遍布于上海城鄉(xiāng)。金山廊下打蓮湘主要在當?shù)孛耖g的祭祀活動中進行表演!袄蠣敵鰰睍r跟在后面,邊走邊打,其目的多為驅邪、攆鬼、祭奠神靈,祈求五谷豐登、歲歲平安等。廊下打蓮湘的動作輕快、明朗,節(jié)奏感強,……[詳細] |
![]() | 梵唄就是和尚念經(jīng)的聲音。中國梵唄是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聲,源于屬于印度五明之一的聲明。中國漢語佛曲的發(fā)展,是由三國陳思王曹植的魚山梵唄開始的(唐密和顯教)。上海玉佛禪寺建于1882年寺,一百多年來寺內一直重視推廣與傳承傳統(tǒng)佛教梵唄藝術,使這門獨特的佛教儀軌與藝術相結合,并逐漸形成玉佛寺特有的風格,廣受教內外的好評,其中1952年上海佛教界在寺內啟建“祝愿世界和平法會”影響較大,從而使玉佛寺的梵唄獲得來……[詳細] |
![]() | 楊浦工人大鑼鼓在蘇北鑼鼓的基礎上,吸納了東北鑼鼓、西北鑼鼓、廣東鑼鼓、潮州鑼鼓、部分戲曲鑼鼓和安徽鳳陽鑼鼓等各流派的演奏元素,以“鼓大”(鼓面直徑大于1米,最大可達2米多)、“人多”、“流動”(在卡車上邊行駛邊敲打)為特色,是楊浦作為上海老工業(yè)區(qū)的時代產(chǎn)物,也是南北傳統(tǒng)鑼鼓藝術的綜合和匯聚。作為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楊浦區(qū)工業(yè)發(fā)展迅速,吸引各地農(nóng)民聞風而來,成為產(chǎn)業(yè)工人最為集中的地區(qū)。這些工人大多……[詳細] |
![]() | 浦東山歌,流行于上海浦東地區(qū),以東鄉(xiāng)小山歌為主體,以及各類相關小調所組成。隨著唐代的古捍海塘、欽公塘至如今的航頭、新場、惠南、老港、蘆潮港沿線,成了《筑塘號子》、《鹽民山歌》等勞動號子的流傳區(qū);原鹽衙下沙、新場及老縣城南匯、川沙及人口集中的街鎮(zhèn),成為“小調”傳播區(qū);老張江等廣大農(nóng)耕區(qū)域成為《踏車山歌》、《蒔秧山歌》等“小山歌”的傳承地;靠近老港、書院沿海一帶,因受都市文化的遠程輻射而成為哭嫁、哭喪……[詳細] |
![]() | 海派鑼鼓,是上海本地傳統(tǒng)鑼鼓與北方的威風鑼鼓、太原鑼鼓、絳州鑼鼓等鑼鼓流派融合的一種鑼鼓樂種。鑼鼓樂在上海民間曾經(jīng)用途廣泛,無論婚喪喜慶、節(jié)日廟會,還是民間舞蹈,游藝雜耍,無不采用打擊樂器來烘托氣氛,用以表達人們的歡樂心情。上海的鑼鼓樂有明清時期流行于江南的十番鑼鼓和京昆戲曲鑼鼓,它與蘇南十番鑼鼓應屬同宗,但在曲目、樂曲的結構、演奏風格及音樂格調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點。這是十番鑼鼓在流傳過程中所發(fā)……[詳細] |
![]() | “崇明吹打樂”又稱為“敲十番”、“吹鼓手”、“做道場”,是流傳在上海市崇明縣和江蘇省啟東市、海門市沙地方言區(qū)域的一個古老樂種,有五百多年歷史。明初,“十番”、“吹鼓”傳入崇明,并代代相傳。“崇明吹打樂”有八十多首曲目,又有“單曲”和“套曲”之分,單曲一般由清鑼鼓開始接吹奏曲再轉鑼鼓結束;套曲一般用鑼鼓連接三到五首曲子來演奏。一個吹打班的人數(shù)一般為六到十六人,演奏姿勢分“坐奏”、“立奏”、“行奏”![詳細] |
![]() | 浙派古箏藝術廣泛流行于我國的江浙地區(qū),即長江以南的江蘇南部、上海和浙江地區(qū)。唐宋年間,箏已由中原傳至浙江杭州地區(qū)。明清以后,古箏被保留在“杭州灘簧”的伴奏和“杭邦絲竹”的合奏中。隨著浙派古箏傳人王巽之先生進入上海后,浙派古箏的發(fā)展中心由杭州轉移到上海。他在杭幫絲竹樂和杭灘的五首曲譜的基礎上,將江浙滬地區(qū)的部分絲竹樂,民間樂曲及弦索十三套的曲目逐一整理、打譜為古箏獨奏曲,并于1961年9月完成了《浙……[詳細] |
![]() | 蕭涇寺為上海寶山地區(qū)的著名佛教寺院,據(jù)史志記載,建于南宋乾道年間,毀于明永樂二年。相傳該寺屬長江沿線七十二寺廟之首,廟舍五千零四十八間,現(xiàn)遺存的直徑近米的柱石足以證明當時廟宇之宏大。據(jù)傳,在明初皇位相爭中,朱元璋長孫朱允炆(建文帝)敗逃后曾入寺避難,其叔朱棣(永樂帝)憤而將寺焚毀。后人重建的寺舍仍達二百余平方米,大殿和偏殿直至1992年才被拆除。當?shù)亓鱾麝P于蕭涇寺的傳說達二十余則。關于蕭涇寺的傳說……[詳細] |
![]() | 繞口令是我國一種傳統(tǒng)的語言游戲,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由于它是將若干雙聲、疊詞詞匯或發(fā)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一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jié)奏感強,妙趣橫生。上海方言繞口令融入了豐富的生活場景,注重聲韻配合,語言詼諧有趣,帶有強烈的地方風格。其傳承發(fā)展建立在真實豐富的民眾生活基礎上,包含了民間童謠中的繞口令和經(jīng)民間藝人改編表演的方言繞口令作品……[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