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市奉賢縣是著名的“民歌之鄉(xiāng)”,各類長短山歌演唱源遠流長。漢族長篇敘事詩《白楊村山歌》是流傳于上海南郊奉賢縣民歌之鄉(xiāng)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專家認為:《白楊村山歌》推翻了一直以來的“漢族無民間長篇敘事詩,江南無民間長篇敘事詩”的錯誤論斷。藏族有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彝族有撒尼語口傳敘事長詩《阿詩瑪》,漢族終于有了吳語口傳敘事長詩《白楊村山歌》。《白楊村山歌》是一篇描寫愛情的民間長篇敘事詩;緝取[詳細] |
![]() | 在上海市郊浦東沿海的南匯地區(qū),數(shù)百年來長期流傳著唱哭嫁歌、哭喪歌的民間習俗。270年前修筑的欽公塘,把南匯分成東西兩部分的自然區(qū)域?藜薷、哭喪歌主要流傳在東半?yún)^(qū)海邊的書院、萬祥、老港、祝橋以及大團等地區(qū)。這一批土地成陸較晚,卻保留著十分古老的婚喪儀式歌?藜薷、哭喪歌是我國民間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一種禮俗歌。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孟子》上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可見齊國時期已經(jīng)……[詳細] |
![]() | 陳行地區(qū)是“上?h城隍”秦裕伯的故土。當?shù)厝宋臍v史悠久,盡管地區(qū)政權機構名稱多變,其轄區(qū)大小始終不變,時達211年,因此文脈清晰,遺存豐富,形成獨特的文化空間。陳行人說話不忌土氣,方言口音獨特,各村宅大多有能唱善說者,因此當?shù)貍髡f、歌謠、諺語等蘊藏量較大,而且傳承有序,記錄豐富。尤其是清代至民國初,當?shù)負碛袔状皢査组e翁”,匯編出《上?h竹枝詞》、《滬諺》、《滬諺外編》等眾多俗文學資料,產(chǎn)生了深遠……[詳細] |
![]() | “滬上聞人名宅掌故與口碑”是今上海徐匯區(qū)天平街道、湖南街道區(qū)域內流傳的人物、地方傳說,以房宅為載體,以歷史時間為背景,反映上海開埠以來的近現(xiàn)代人物、地方和歷史事件傳說!皽下勅嗣乒逝c口碑”在今徐匯區(qū)天平街道、湖南街道(北到復興路,南到肇嘉浜路,東到襄陽路,西到華山路)區(qū)域內流傳,該區(qū)域是上海市著名的歷史文化區(qū),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7處,徐匯區(qū)文物保護單位6處,徐匯區(qū)……[詳細] |
![]() | 上;咏(jīng)是上海剪紙藝人走街穿巷、設攤賣藝時的口訣和唱詞,其特點是邊剪邊唱,在剪花樣的同時唱出相關的花樣經(jīng)。花樣經(jīng)的傳唱主要表達吉祥和祝福,唱詞內容以民歌、民謠和順口溜等為主,剪紙藝人分別根據(jù)季節(jié)、需求和每個人的年齡、身份、性別唱出不同的花樣經(jīng)。上海人習慣把剪紙稱為花樣。過去的剪紙藝人很多不識字,全憑花樣經(jīng)記憶各種花樣,還常被請去在堂會或喜慶活動中,根據(jù)需求即興編唱詞為客人助興,并將唱詞在花樣中表……[詳細] |
![]() | 上海道教音樂是一個各樂種成分相互融匯、并具有江南地區(qū)獨特的漢族音樂風格和豐富道教色彩的音樂。它伴隨著上海道教浩繁的齋醮科儀的進行,靈活巧妙地在各種場合穿插運用,有時鼓聲震天,氣勢磅礴,以示召神遣將、鎮(zhèn)邪驅魔;有時絲竹雅奏,余音繞梁,使人身心清靜,如入縹緲之境。上海道教音樂按照其地域的分布,可以分為東鄉(xiāng)、西鄉(xiāng)和市區(qū)三大派。東鄉(xiāng)道樂以浦東川沙、南匯為典型,音樂特色為“熱鬧”,演奏上注重粗鑼鼓的打擊樂,……[詳細] |
![]() | 曲藝曲種。又稱“滑稽”。流行于上海、江蘇、浙江一帶,以方言演出。獨腳戲興起于1920年前后,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獨腳戲創(chuàng)始時期的藝人王無能,曾演過文明戲的丑腳,江笑笑、劉春山也各有專擅,當時稱為“滑稽三大家”。他們的表演也吸收了文明戲和相聲的一些表現(xiàn)手法,形成“說唱”與“滑稽”的拼檔演出,在劇場、游樂場和廣播電臺表演、……[詳細] |
![]() | 浦東說書起源于黃浦江以東包括川沙、南匯、奉賢在內的“浦東”。主要分布于川沙、南匯、奉賢、金山以及松江、青浦等市郊全境;除在上海老城廂演出外,也曾流傳到浙江平湖、嘉興等地。浦東說書又稱滬書、農(nóng)民書,因單手擊打鈸子又稱鈸子書、唱單片和敲刮子,是上海僅次于“滑稽”的大曲種,為極具鄉(xiāng)土特色的地方曲藝。浦東說書最初就是與宣傳佛教的因果教義有關,那些生活在浦東的唱導法師手敲小鈸,結合了浦東語言語音語調,自擊自……[詳細] |
![]() | 自明清以降,琵琶南北兩大流派中的南派琵琶有了大發(fā)展,尤以上海地區(qū)為最。舊時,由于受儒家文化思想熏陶,認為彈琵琶,是一種清雅藝術,因此,好些家長喜歡讓子女學琴。在琵琶演奏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流派。浦東派琵琶始祖為清乾隆南匯人鞠士林,為聞名滬上的“鞠琵琶”,其徒王東田被知音譽為“江南第一手”,第三代傳人陳子敬(1837—1891橫沔人)曾被清王朝召京為醇親王教授琵琶,賜三品官帶,受封“天下第一……[詳細] |
![]() | “瀛洲古調派琵琶”也稱“崇明派琵琶”,是“瀛洲古調”琵琶曲和演奏技法風格的總稱。崇明,古稱瀛洲。“瀛洲古調”是指發(fā)源于崇明島上的琵琶曲。“瀛洲古調派琵琶”取北派琵琶剛勁雄偉、氣勢磅礴之長,收南派琵琶優(yōu)美柔和、華麗裊娜之精,渾為一體,形成雋永淳樸、清新綺麗的特色而不同凡響,為著名的中國琵琶流派!板薰耪{派琵琶”的創(chuàng)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間寓居本縣的賈公達。清代乾隆崇明縣志有較詳細的記載:“賈琵琶,字公達……[詳細] |
![]() | 小青龍舞龍會菊園新區(qū)位于嘉定老城區(qū)的西北面,1997年經(jīng)市委批準,由原嘉西鄉(xiāng)、徐行鎮(zhèn)、婁塘鎮(zhèn)、嘉定鎮(zhèn)街道劃分而成。整個地貌呈半月形環(huán)繞老城區(qū),占地18.61平方公里。菊園人素來鐘愛傳統(tǒng)文化,據(jù)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徐行鄉(xiāng)志》里記載:正月十五日之夜稱元宵,家家點收花燈,孩子牽兔子燈、掮馬燈。有的村莊豎塔燈、舞龍燈。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物,而舞龍便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寄托。在菊園的永勝村就舞著這樣……[詳細] |
![]() | 馬陸篾編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為嘉定一宗特產(chǎn)工藝品。清末民國初,嘉定縣城南門至石岡一帶不少村民以竹編為業(yè),世代相襲。城南的白墻、周家村、泥橋、棕坊橋、廟前等五個自然村,有142家農(nóng)戶專業(yè)從事竹編,占總農(nóng)戶的九成以上。至解放時,篾竹編織人員不下數(shù)千戶。早期篾竹編織只有生產(chǎn)竹籃、竹籮等生活日常用品,經(jīng)濟實用,深受方圓幾十里群眾歡迎。后來蔑竹編織制品發(fā)展到針線匾、竹絲盤、篾席及一些精巧……[詳細] |
![]() | 錢萬隆醬油釀造工藝是上海本幫傳統(tǒng)醬油釀造技藝,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技藝,已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錢萬隆醬園始創(chuàng)于1880年,是當時的“官醬園”。其醬油釀造工藝經(jīng)三代傳人的持續(xù)研究,至民國初年大成,生產(chǎn)出了“曬街油”、“曬衛(wèi)油”,前者要放在大缸內曝曬三個伏天,日曬夜露,翻滾起沫,生產(chǎn)周期長達兩年之久才能釀成。特曬醬油色澤紅褐,醬香濃郁,體態(tài)醇厚,久貯不變。100多年來,錢萬隆始終在……[詳細] |
![]() | 木偶戲的起源與發(fā)展(一)木偶戲的起源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木偶的起源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如漢代陶俑、秦始皇兵馬俑等)。1978年山東萊西縣漢墓的考古發(fā)現(xiàn),使我們看到了漢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靈活操縱的木偶實物,這也證實了《列子•湯問》所記載的“偃師造神奇木偶”和《樂府雜錄》所記載的“陳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頓圍困劉邦”故事的可能性。據(jù)唐杜佑《通典》記載:“窟儡子,亦曰魁……[詳細] |
![]() | 泗涇十錦細鑼鼓是上海泗涇地區(qū)的吹打藝人們吸收了昆腔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在長期的演奏過程中不斷打磨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漢族民間音樂,距今已近300年的歷史,2008年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泗涇十錦細鑼鼓的歷史,要追溯很遠。古鎮(zhèn)泗涇于北宋形成村落,名為會波村,元朝中葉建鎮(zhèn)。南宋末泗涇里人孫道明由縣城東遷泗涇之北。元至元年間,陶宗儀為避兵亂,隱居于泗水南村,并常與一班文人共聚,留下不少……[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