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圓鼓是朝鮮族古老的樂器之一,形似漢族小鼓,直徑37.5厘米。據(jù)《高麗史,樂志》記載,早起始于朝鮮半島高麗時代,最早是在唐朝時期流傳過來的。之后,圓鼓舞在我國民間漸漸流傳。直到建國以后,隨著我國政府不斷重視和加強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具有朝鮮族濃郁民族特色的圓鼓舞文化開始發(fā)展和大量普及。圓鼓舞是朝鮮族舞蹈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舞者胸前懸掛圓鼓,時而手足具舞,時而擊鼓伴樂,意在表達舞者的娛悅心情。特別……[詳細] |
![]() | 鹿棋,蒙語稱“寶根?吉日格”,起源于七八世紀。是蒙古族傳統(tǒng)娛樂項目之一。古代游牧人的娛樂活動,除了賽馬、斗駱駝和舞蹈之外,還有鹿棋等娛樂活動。在古老的陰山巖畫和烏蘭察布草原上,都發(fā)現(xiàn)了古代的鹿棋巖畫。巖畫上的鹿棋棋盤呈方形,縱橫線各五條,交叉成二十五個點。蒙古族鹿棋簡單易學、啟迪智慧,深受人們喜愛,已流傳千余年。前郭爾羅斯蒙古族鹿棋的棋子分為鹿(蒙語稱“寶戈”)和狗(蒙語稱“腦海”)兩種,棋盤上有……[詳細] |
![]() | 龍頭游戲”是一種古老的朝鮮族民間游戲,起源于朝鮮半島,歷史久遠。最早為斗玩游戲,是部族之間爭斗比拼實力的活動方式,大約在朝鮮李氏王朝時期逐步演化為帶有表演性質(zhì)的體育娛樂活動。二十世紀初,隨著朝鮮族移民的大量遷入中國,“龍頭游戲”也隨之傳入,并在延邊的安圖縣各地流傳起來!褒堫^游戲”的活動方式與中華民族的舞龍有所不同,但龍頭的制作與中國傳統(tǒng)龍頭的制作大體相似。而龍身則是木桿制作的支架,并無特殊裝飾![詳細] |
![]() | 漫談和才談“漫談”和“才談”是一種類似相聲的朝鮮族曲藝藝術(shù)。最初是由演出時幕間表演的朝鮮族民俗樂“爾代廣”演變而來!奥劇笔且蝗吮硌,以故事取勝的朝鮮族口演藝術(shù),其包袱多在情節(jié)和性格的描繪中實現(xiàn)!安耪劇笔嵌嘶蚨嗳吮硌,有“對口才談”、“男女才談”、“扮裝才談”、“群口才談”等幾種類型,通過說、學、逗、唱等口演形式,敘述故事,闡明觀點,塑造人物,表達情感,具有風趣、幽默、詼諧的喜劇特點。是流行……[詳細] |
![]() | 在郭爾羅斯,筷子舞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兩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細頭,擊打筷子的粗頭。動作有雙手胸前交叉擊打筷子,也可擊打雙肩;雙手腹前交叉擊打筷子;雙手胸前擊打筷子;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轉(zhuǎn)圈打擊地面蹲轉(zhuǎn);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順著打腿,再雙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腳下舞步有平步行進與后退,亦有點地步行進后退,或各種轉(zhuǎn)和跳躍動作隨舞者即興而做。慢舞穩(wěn)重深……[詳細] |
![]() | 盅碗舞是自娛性的草原文化型民間舞蹈,亦稱打盅子,原是喜慶節(jié)日中由男藝人表演的單人舞蹈。表演者雙手各持一對盅子(極小的酒具),用食指、無名指夾位上面的盅子的邊緣,中指扣于碗內(nèi),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使兩盅子之間留有空隙以碰擊作響,當表演者和著樂曲的節(jié)拍輕抖雙腕時,盅子即發(fā)出細碎、輕脆、銀鈴般美妙的聲音,是一種技藝性很高的表演形式。盅碗舞的特點是肩部動作多。這是因為生活在大草原的蒙古族白天騎馬、套馬、……[詳細] |
![]() | 永吉民間游藝走五道憋死牛、下聯(lián)及趕大山等等游藝統(tǒng)稱為永吉民間弈棋,其歷史源遠流長。在北方民族還沒有文字記載時即已流傳。最早記載北方民族下棋的人是宋朝人洪皓(1088-1155)所著的《松漢紀聞》。永吉民間流傳的弈棋不受棋盤、棋子及相關(guān)器具制品的限制。其特點是在家中、庭院、野外或干活歇氣兒及放牧空隙之時都可游戲。所需用品就地取材,在大石頭、地面或其它平面上隨時畫個棋盤,用石子、土塊兒、草棍、樹葉兒或……[詳細] |
![]() | 蒙古族的善騎射和尚武習俗,是淵源于戰(zhàn)爭和狩獵。射箭在蒙古族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諸部后,射箭活動得到迅速發(fā)展。射箭比賽,蒙古語稱“蘇日哈日布那”。神射手在草原上享有很高的榮譽。古代,在勇士的名字后面常加上“莫日根”或“-”,蒙古語的“莫日根”一詞,有神箭手的含意。古代,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木制箭,射程只有一二十米遠。現(xiàn)在的弓箭已經(jīng)由鋼弓、塑料弓、尼龍弓、玻璃……[詳細] |
![]() | “尤茨”是朝鮮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項融文化、體育、游戲于一體的民俗活動,擲“尤茨”也稱“擲柶”或“柶戲”,距今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坝却摹笔菑娜龂鴷r期以前流傳下來的朝鮮族特有的民俗游戲,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歷史資料記載夫余族時代將五種家畜分為五個部落,為了使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們發(fā)明了這一游戲。早期在春節(jié)、元宵節(jié)等節(jié)日擲尤茨的目的是卜卦當年的吉兇禍福,農(nóng)事兇豐!霸铝劣却摹本褪瞧渲兄。在……[詳細] |
![]() | 象棋起源于3000年前的古印度,最初稱為“恰圖蘭卡”(shaturanga梵文音譯)。東經(jīng)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再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發(fā)展為中國象棋,朝鮮象棋、日本將棋。朝鮮象棋又稱高麗將棋,在高麗王朝時期就已傳入了朝鮮,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象棋起初叫象戲,到了朝鮮王朝初期改名為象棋。朝鮮王朝時期,象棋得到廣泛普及,在農(nóng)村成為老人消遣的游戲。19世紀中葉,隨著朝鮮人移居中國,朝鮮族象棋傳入中國并……[詳細] |
![]() | “柶戲”也稱“擲柶”或“尤茨”,是朝鮮族特有的一種民俗游戲活動。最早見于朝鮮三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料記載夫余族時代將五種家畜分為五個部落,為了使這些家畜多多繁殖,人們發(fā)明了這一游戲,游戲中的“道”指的是豬;“蓋”指的是狗;“格兒”指的是羊;“尤茨”指的是牛;“冒”指的是馬。古時候“柶戲”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元宵節(jié)期間舉行,有卜卦當年的吉兇禍福,農(nóng)事兇豐之意。現(xiàn)在的“柶戲”規(guī)則里已沒有……[詳細] |
![]() | 拔草龍比賽是朝鮮族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游戲之一,起源于朝鮮半島部族之間比拼力量并兼有運動性質(zhì)的一種群眾游戲,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成為現(xiàn)代帶有表演性質(zhì)的深受朝鮮族群眾喜愛的民間游戲之一。二十世紀初,隨著大量朝鮮移民遷入延邊地區(qū)而傳入中國,主要流行于安圖縣。拔草龍比賽主要表通過力量的比拼,反映朝鮮族古老部落之間婚姻嫁娶的風俗文化特征。它即是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人民群眾借以達到娛樂的一種方式。兩條巨大的草……[詳細] |
![]() | 好來寶又譯作“好力寶”,系蒙古語譯音。意為“連起來唱”或“串起來唱”,是蒙古族傳統(tǒng)的曲藝形式之一。好來寶是由“潮爾”(馬頭琴)為伴奏樂器的說唱藝術(shù)“陶力”(專門說唱詩史的藝術(shù)形式)發(fā)展而來,一般以“胡仁”(四弦琴)為伴奏樂器的說唱藝術(shù)。好來寶是一種由一個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樂器自行伴奏,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說唱表演的曲藝形式。唱詞為四句一節(jié),押頭韻;蛩木湟谎喉崳騼删湟谎喉,也有幾十句唱詞一韻到底的情……[詳細] |
![]() | 梨樹縣是著名的二人轉(zhuǎn)之鄉(xiāng)和二人轉(zhuǎn)發(fā)源地之一。據(jù)考證,東北二人轉(zhuǎn)這項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shù),在梨樹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可追朔到清乾隆年間。到了國民時期,二人轉(zhuǎn)在梨樹的發(fā)展遠遠超過了清代的演出規(guī)模,新人輩出,班伙濟濟,從藝的人雖超過看人,先后形成了岳家班、付家班、柴家班、金家班、李家班、孫家班等這些班組東征敦化、延吉、西入鄭家屯、通遼、北上榆樹、哈爾濱等地。1948年9年縣政府對全縣各戲班二人轉(zhuǎn)藝人進行調(diào)查登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