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蒙古族歌唱藝術主要包括長調與短調的民歌以及呼麥。蒙古族長調民歌和呼麥列入世界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需要細化了解的是,2008年,“蒙古族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科爾沁敘事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其中,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和阜新東蒙短調民歌都是短調民歌,這容易理解。科爾沁敘事民歌,即科爾沁敘事“胡仁烏力格……[詳細] |
![]() | 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qū)素有“歌!敝Q,孕育了豐富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底蘊。鄂爾多斯地區(qū)傳統(tǒng)音樂門類齊全,民間音樂、宮廷音樂、祭祀音樂和宗教音樂都很發(fā)達。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歌風韻獨特與地理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密不可分,歷史上游牧民族交替入住鄂爾多斯,自然留下了自己音樂印記;西夏王朝統(tǒng)治鄂爾多斯約150年,無疑對鄂爾多斯民間歌曲產生重要的影響。由于與晉、陜接壤,又受到晉、陜乃至中原文化的影響。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尤其聞名……[詳細] |
![]() | 科爾沁敘事民歌,是主要流傳在內蒙古東部的科爾沁草原上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情節(jié)復雜、角色眾多、反映重大社會問題等等特點,富有濃郁地方氣息的民歌,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產生和發(fā)展,并依靠眾多民間藝人的演唱才得以傳播與傳承。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茽柷邤⑹旅窀柽@種民間藝術形式之所以能夠在科爾沁草原上產生、傳承,與科爾沁草原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分不開。在科爾沁草原上,一直流傳著說唱“芒古……[詳細] |
![]() | 漫瀚調。漢語譯意為沙漠調。民歌的一種形式。主要流行于蒙古、漢雜居的伊克昭盟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和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重視下,漫瀚調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1996年,準格爾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漫瀚調)”;2007年6月,準格爾旗漫瀚調被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一批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7日,漫瀚調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詳細] |
![]() | 爬山調也叫爬山歌、山曲兒,是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農業(yè)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的一種傳統(tǒng)短調民歌,有后山調、前山調、河套調之分。后山調流行于陰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長,音程跳動大;河套調流行于巴彥淖爾盟河套地區(qū),旋律優(yōu)美,感情細膩;前山調則主要流行于土默特平原,其特點是兼有后山調與河套調之長。爬山調的結構與信天游、山曲相近,多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曲調則有漢族與蒙古族交融的因素。2008年6月7日,爬山調經國務院批準……[詳細] |
![]() | 鄂倫春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自古以來繁衍生息在黑龍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的密林深處,世代以狩獵和游獵為生。這種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古倫木沓節(jié)!肮艂惸卷场睘槎鮽惔赫Z,意為祭祀火神。古倫木沓節(jié)由祭祀火神的儀式演變而來。自古以來,鄂倫春人每到年節(jié)或吉日,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家門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禱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飯前還要向火塘灑酒拋肉,以示供奉。長此以往,形成……[詳細] |
![]() |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盀跞胀 睘椤伴L久”、“永恒”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tài)的現(xiàn)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y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tǒng)節(jié)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詳細] |
![]() | 呼麥是蒙古族人創(chuàng)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fā)聲器官,在同一時間里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系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xù)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復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qū),新疆自治區(qū)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羅斯圖瓦地區(qū)也能聽到這種歌唱方式。……[詳細] |
![]() | “魯日格勒”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它因地而異,有“阿罕伯”、“郎突達貝”、“哈庫麥”、“哈根麥勒格”等幾種不同稱謂。在內蒙古和黑龍江嫩江流域的達斡爾族聚居區(qū),“魯日格勒”舞是對其民間舞的統(tǒng)稱,多為婦女表演的自娛性舞蹈。據考證,“魯日格勒”的漢語意思為“燃燒”或“興旺”,達語“魯日格勒貝”可以引申為“跳起來吧”。因為表演時邊舞邊喊“罕伯、罕伯”,所以“魯日格勒”又有“罕伯舞”之稱。“魯日格勒……[詳細] |
![]() | 安代舞發(fā)源于庫倫旗,據考證約形成于明末清初。當時庫倫體制是“政教合一”,寺廟林立,僧侶眾多。清朝中期,各地闖關東的移民大量涌入草原,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相糅合鑄就了庫倫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安代舞。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余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y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之意。當時,在庫倫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達安代”、“烏日嘎安代”……[詳細] |
![]() |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于明末清初,廣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各地及相鄰的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區(qū)。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采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在蒙古族民間,將徒口講說表演而無樂器伴奏的烏力格爾稱為“雅巴干烏力格爾”,又稱“胡瑞烏力格爾”;將使用潮爾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潮仁烏力格爾”;將使用四胡伴奏說唱表演的烏力格爾稱為“胡仁烏力格爾……[詳細] |
![]() | “搏克”為蒙古語,意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兒三藝”之一,屬蒙古族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搏克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初期開始盛行,元代廣泛開展,至清代得到空前發(fā)展。現(xiàn)在蒙古自治區(qū)各地尤其是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搏克運動的比賽形式古樸而莊重。按蒙古族傳統(tǒng)要求,參賽選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緊身半袖坎肩),裸臂蓋背,“卓得戈”邊沿鑲有銅釘或銀……[詳細] |
![]() |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tǒng)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qū)。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意為“堆子”,以石塊堆積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頂或丘陵之上,形狀多為圓錐形,高低不等。古代敖包的建立和祭祀比較簡單,由祭師宣布,選擇某一座山或丘陵作為敖包的所在地。人們在這個地方用土或石頭建成堆子,舉行若干儀式后就建成了敖包。以后附近的居民每年都……[詳細] |
![]() |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tǒng)群眾性盛會,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具有代表性。那達慕起源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那達慕大會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詳細] |
![]() | 鄂爾多斯婚禮發(fā)源于古代蒙古,形成于蒙元時期。15世紀,隨著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qū),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安奉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甘德爾敖包上,蒙古族的鄂爾多斯婚禮便以其特有的儀式程序流傳在鄂爾多斯民間。鄂爾多斯地區(qū)至今仍然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鄂爾多斯婚禮的儀式程序,并使其發(fā)展演變成為一種禮儀化、規(guī)范化、風俗化和歌舞化的民俗文化現(xiàn)象。鄂爾多斯婚禮有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