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同數(shù)來寶是一種使用大同方言以對口為主的說唱曲藝形式。大同地區(qū)歷來就有說“串話兒”(順口溜)和方言快板兒的傳統(tǒng),清朝末年盛行一時。最有名的說唱藝人有“侯買客”和“夏哈巴人”(夏。┑取4笸瑪(shù)來寶表現(xiàn)內(nèi)容廣泛,既展現(xiàn)當(dāng)?shù)仫L(fēng)土民情,又反映時代熱門話題,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既有快板的轍韻吟誦之美,又有相聲的幽默風(fēng)趣之風(fēng)。說唱者以己自喻,嬉笑怒罵,妙趣橫生。其題材涉及廣泛,從70年代的《怨誰》開始,有……[詳細(xì)] |
![]() | 武鄉(xiāng)鼓書也稱鼓兒詞、武鄉(xiāng)調(diào),起源于武鄉(xiāng),流行于上黨地區(qū),由宋金鼓詞演變而來。清代乾隆初年,武鄉(xiāng)盲藝人成立了“三皇會”,借以傳授鼓書技藝。后來代代相傳,并在曲調(diào)上不斷豐富和改革。武鄉(xiāng)鼓書的早期演唱形式是桌上放一只矮木架支書鼓,演唱者操挎板、鼓鍵擊節(jié),另一人操老胡或二胡伴奏。清道光年間,盲藝人們吸收當(dāng)?shù)孛窀栊≌{(diào)和道士的化緣調(diào),充實了原有曲牌,豐富了歌唱的表現(xiàn)力。咸豐年間,盲藝人們又吸收了上黨梆子、上黨……[詳細(xì)] |
![]() | 影戲,即皮影戲,又叫“燈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狀,借燈光在幕布上顯影的一種民間戲劇,相傳源于漢代。詩載:“漢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于百姓家!碧、五代時,佛僧以素紙剪刻影人,誦法念經(jīng),超度亡靈。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載:“每一方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shè)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兒相失,以影聚人!狈从沉似び霸诒彼螘r的演出盛況。元、明時期,皮影不僅在我國廣泛流行……[詳細(xì)] |
![]() | 木偶戲,在山西的傳播歷史悠久,這種又稱之為“傀儡戲”、“傀儡子”的民間戲曲,源于漢代,是由殉葬木俑演變發(fā)展而來的。清末民初,浮山地區(qū)木偶興盛,當(dāng)?shù)赜性S多人以制作偶制箱而聞名,涌現(xiàn)了許多木偶戲藝人。1949年,浮山縣成立了木偶劇團,劇團吸收蒲州梆子和眉戶戲的音樂唱腔,排演了《金剛廟》、《鬧堂》、《斬子》等劇目。之后,浮山木偶劇團參加了山西省第一屆民間藝術(shù)觀摩演出并隨國家文藝代表團赴朝鮮慰問演出,博得……[詳細(xì)] |
![]() | 西火秧歌也稱西火干板秧歌,由“地圪圈”秧歌發(fā)展形成,起源于長治西火、蔭城一帶,又稱“蔭城秧歌”、“紅板秧歌”,約興起于清咸豐、同治年間,原為逢年過節(jié)打鐵挖煤時唱的調(diào)子,打地攤演唱,道光年間勃興,遍及長治大小村鎮(zhèn)。西火秧歌唱腔一般分為短板和長板(慢板),短板為七字句,長板為十字句,尾字要求押韻;早期行當(dāng)只有“小生”、“小旦”兩個角色,清咸豐年間逐步發(fā)展齊全;劇目短小精悍,表演粗獷潑辣,道具簡便宜置;……[詳細(xì)] |
![]() | 北路梆子是流布于晉北、內(nèi)蒙古、冀西北及陜西省部分地區(qū)的一個梆子戲劇種,該劇種行當(dāng)齊全、劇目豐富,唱腔主要以板式變化為主,兼有地方民歌、小曲等。它作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在梆子戲聲腔劇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北路梆子是由“山陜梆子”演變而成的。“山陜梆子”在長期的外地演出中,受當(dāng)?shù)氐恼Z音、民俗、民間藝術(shù)、欣賞習(xí)慣等因素的影響,逐步分化成不同風(fēng)格的梆子戲劇種。北路梆子就是“山陜梆子”分化出來的“上路調(diào)”,……[詳細(xì)] |
![]() | 褲馬,顧名思義為褲子做的馬。它是用中式大檔褲內(nèi)裝麥秸,一頭作馬首,一頭為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坐騎的部位,所以老百姓稱其為“褲馬”。褲馬的形成源于民間活動,后來逐步成為“祈求”、“廟會”等民俗活動的主要形式。在長期的民俗活動中,褲馬的制作逐步衍變,逐步藝術(shù)化,而活動的平臺也越來越廣,由單純的廟會、祈求等民俗活動擴展到春節(jié)、元宵及各種慶典活動。陽城褲馬清代初年形成于陽城縣町店鎮(zhèn)凌溝村,其表演形式千變?nèi)f……[詳細(xì)] |
![]() | 陽城旱船是陽城縣社火表演中的一種傳統(tǒng)舞蹈形式,流布于全縣各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數(shù)鳳城鎮(zhèn)東關(guān)村和西河鄉(xiāng)陜莊村的旱船表演。旱船起源于民間祭祀活動,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其活動方式也由單純的祭祀(祈雨)活動擴展為廟會等社火活動和正月十五鬧元宵等節(jié)日慶典活動。陽城旱船是木制的船形結(jié)構(gòu),加以裝飾,由藝人背縛表演。表演內(nèi)容多為戲劇人物造型,有表現(xiàn)《楊家將》、《岳飛傳》的內(nèi)容,也有表現(xiàn)其他傳說故事,創(chuàng)造了許多……[詳細(xì)] |
![]() | 扛樁鬧故事,亦稱上樁故事,俗稱頂樁或扮故事,是陽城縣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布于城南關(guān)村和寺頭鄉(xiāng)的張莊村?笜遏[故事,明末出現(xiàn)雛形,清初成熟,到現(xiàn)在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笜遏[故事最早起源于民間的祭祀活動,那時每逢大旱,人們求雨過后把神像請上供桌,并把兩個兒童扮作童男童女抬出- ,即稱“抬棍”。久而久之,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祭祀活動的衍變,由“抬棍”變?yōu)榭冈诩缟铣嗄_行走,到現(xiàn)在的扛樁形式,并加上了……[詳細(xì)] |
![]() | 二鬼摔跤又稱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馱二鬼(傀儡道具)進行表演的漢族民間舞蹈形式。表演時,演員背馱二鬼摔跤道具,通過藝人腿、背、臂等綜合協(xié)調(diào)動作,給觀眾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二鬼摔跤這一民間舞蹈形式自誕生以來,就活躍于節(jié)日、慶典、祈雨等民間習(xí)俗活動中。到清末民初時,該表演達到了最興盛的時期。由于該表演對藝人的體力要求高,大部分表演者為男性,女性很少參與。表演時,有打擊樂作伴奏;表演場地……[詳細(xì)] |
![]() | 白店秧歌是流傳在侯馬市白店村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舞蹈。它歷史悠久、舞姿獨特、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在山西省南部一帶頗有影響,主要用于婚喪嫁娶,節(jié)慶禮儀活動。白店秧歌隊由舞傘者1人,鼓手1人,擊鑼者2人,擊镲者2人,共6人組成,既可以廣場表演,也可以舞臺表演。表演形式主要是跑隊形和與演唱民歌小調(diào)交替進行。常用隊形主要有“之字路”、“蒜辮子”、“剪子關(guān)”、“單蛇蛻皮”、“雙蛇蛻皮”、“二龍出水”等。鑼鼓點較為簡單,……[詳細(xì)] |
![]() | 云岡大鑼鼓(也稱云勝鑼鼓)是流傳于晉北地區(qū)的一種鑼鼓藝術(shù),其中以原平市永興村的鑼鼓隊最為著名。早在北魏開鑿的云岡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鑼鼓樂隊的演奏形象,這說明小镲當(dāng)時在民間就已普遍流行。歷史上,晉北高原戰(zhàn)事頻繁,該樂種常用于歡迎將士凱旋,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轉(zhuǎn)而主要用于民俗節(jié)日演奏。到民國年間,它已有所式微。改革開放后,其傳承人邢明軒、張林雨大力傳承,率隊在國內(nèi)外頻繁演出,頗獲盛譽。1997……[詳細(xì)] |
![]() | 臺駘鑼鼓流傳于侯馬西部的高村鄉(xiāng)西臺神村,它由晉王祭祀用的宮廷音樂發(fā)展而來,因祭祀汾河河神——臺駘而得名,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歷史。臺駘鑼鼓分高、中、低三聲部,大鼓、大鈸為低聲部;小鼓、小鑼為高聲部;大鑼為中聲部。演奏時高低聲部交替,有板有眼,抑揚頓挫。演奏樂器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大鈸5種。18人演奏,其中2人兼敲大小鼓,4對大鈸、8個大鑼、4個小鑼。樂隊指揮由鼓手兼任,演奏起來互相兼顧。演……[詳細(xì)] |
![]() | 橋頭大鼓是流傳于文水民間的一種打擊樂,主奏樂器是一面十分罕見的巨鼓,因源于橋頭村,當(dāng)?shù)厝朔Q“橋頭大鼓”。橋頭大鼓主奏樂器是一面直徑12尺、高約4尺,由4名鼓手分站東、南、西、北敲擊的巨鼓,當(dāng)?shù)厝朔Q“九龍渾天雷公鼓”,協(xié)奏樂器為鐃、鈸。演奏時,由64名鐃鈸手按伏羲六十四卦的布局簇?fù)碓诖蠊闹車,形成多隊形變化的演奏陣式。橋頭大鼓源于古代的祭祀祈雨活動,距今至少有600余年的歷史,它與當(dāng)?shù)孛耖g迎祀麻衣仙……[詳細(xì)] |
![]() | 侯馬臺神村一帶有新媳婦到菩薩廟求子的習(xí)俗,臺神花鼓便是為送子娘娘獻上的歌舞,又因鼓譜在臺神村發(fā)現(xiàn)而命名。臺神花鼓由6人表演,分滾鼓、包頭、頑童,后隨伴奏、伴唱數(shù)人,表演者扮相花俏,頭飾釵環(huán),紅綠衣著,步法輕盈,姿態(tài)優(yōu)美;鼓點不停反復(fù),尤如“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勢,鼓點歡快活潑,前后共七套,俗稱一錘至七錘,有踏場、踩院子等。花鼓唱曲有《娘娘廟降香》(曲一、曲二)、《觀燈》、《捎書》、《接書》、《鬧元宵……[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