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時間: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地點:洪洞大槐樹景區(qū)活動歷史:8活動影響:7 參與指數:7.5簡介:“問我祖先在何處?-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鸛窩”。每當人們哼唱起這首民謠,它的背后,便是那場著名的明代大移民。這場發(fā)生在明朝洪武至永樂年間的移民大遷徙,歷時50年,遷民18次,遍布京、冀、魯、皖、蘇、鄂、秦、隴等18個省市500多個縣,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時間最長、范圍最廣的官方大移民。六百多年來……[詳細] |
![]() | 傘頭秧歌流行在臨縣、方山、離石、柳林、石樓、中陽一帶,尤以臨縣為盛,是一種有歌有舞、以唱見長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逢年過節(jié)來到呂梁山區(qū)的村村寨寨,就會看見身穿羊皮襖,頭戴尖頂帽,手拿花傘的“傘頭”,帶著秧歌隊,或就地打開場子,或串門走戶預祝吉慶幸福,讓人領略到一幅幅山野鄉(xiāng)村的風俗圖。山西的秧歌遍及全省,形式多樣。有以舞蹈為主的武場秧歌,如北路的“踢鼓子秧歌”、“汾孝地秧歌”等。有以唱歌為主的文場秧歌,如……[詳細] |
![]() | 是山西運城新絳縣的特產。蒲劇流行于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qū),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晉劇、北路梆子等都是從蒲劇派生出來的。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qū)的主要劇種,臨汾地區(qū)有許多古代戲劇活動遺跡,例如臨汾市的魏村元代戲臺、東羊戲臺和王曲元代戲臺等,造型逼真,表情豐富,再現了我國古代的戲劇藝術。這些實物史料證明,晉南地區(qū)戲……[詳細] |
![]() | 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是民間的“小添倉”和“大添倉”節(jié)。正月二十日是小添倉節(jié),為小孩消災祛。憾迨谴筇韨}節(jié),俗稱“老添倉”,為老年人添福添壽,也是人們希望“添倉添財”的一個節(jié)日。早年正月二十的小添倉節(jié),孝義西部山區(qū)有舞窗花表演。用紙做成一個婦女手拿簸箕,掛在天窗里面,隨著風吹,在外面就看見婦女除糠傾倒的動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實,借以慶賀五谷豐登。到正月二十五,孝義的家家戶戶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詳細] |
![]() | 老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也是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稱為太上老君,后來老百姓稱他“李老君”。相傳,農歷二月十五是李老君的生日!吨袊裣蓚鳌分姓f,李老君于庚辰午二月十五日卯時降生在楚地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又有民間故事說,李老君為了讓世人有炭燒,將炭種一直撒到汾州、孝義境內,孝義地下才有了黑炭。因而,舊時的煤窯又都把李老君作為煤神來供奉,于是有了二月十五日的“煤神節(jié)”。孝義是產煤地區(qū),在二月……[詳細] |
![]() | 《賈家莊婚俗》流傳在山西省孝義市及周邊縣市。《賈家莊婚俗》的歷史起源目前尚無準確定論,但以有關專家共同認定的觀點,以皮影戲的起源和發(fā)展來推斷《賈家莊婚俗》的起源和形成時間,具有歷史佐證。孝義皮影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孝義當地的皮影戲藝人兼職民間鼓吹手,孝義民間舉辦男娶女嫁盛事必邀皮影戲作敬神演出這樣一種現象,也是歷來被民眾和專家普遍認可的。孝義皮影戲形成于北宋年間,盛行于明清時期!顿Z家莊婚俗》的形成……[詳細] |
![]() | 傳說,宋朝太平興國元年,張四姐大鬧溫泉縣城,火焚官府,殺死-污吏,土豪劣紳,事情很快傳聞于朝廷。宋太宗趙昱頓時氣炸了肺,立刻點兵十萬,站將千員,御駕親征。一道上,殺氣騰騰,直奔溫泉縣城而來。半月后,兵至西泉,在大王莊、郝家灣等地安營扎寨。宋軍略做休整,便與張四姐展開一場惡戰(zhàn)。那知,張四姐神法無邊,呼風換雨,撒豆成兵,只殺得宋軍官兵丟盔棄甲,大敗而逃。事情至此,宋太宗自是悶氣,終日郁郁不樂。二日,太……[詳細] |
![]() | 東路碗碗腔皮影戲是陜西省漢族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的巧妙結合,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主要活躍在陜西省孝義市及周圍市縣。孝義碗碗腔有兩種聲腔:皮腔和碗碗腔。兩種聲腔均來自孝義皮影戲,即紙窗皮影唱皮腔及紗窗皮影唱碗碗腔。皮腔的淵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形成于北宋時期,一說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皮腔因主要以嗩吶為伴奏樂器,故亦稱“吹腔”。有專家認為孝義吹腔是中國戲曲古老的聲腔之一。皮腔唱腔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為四……[詳細] |
![]() |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是山西忻州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技藝。代縣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雁門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漢族民間木結構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這項古老的建筑工藝仍然昌盛不衰。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漢族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藝術,源于楊家將鎮(zhèn)守三關時的隨軍木匠,專門制作兵器、寨堡、城門、關樓、土木結構民房和寺觀,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大木架基本不松動。生活在邊城……[詳細] |
![]() | 獨轅四景車賽會是山西平順縣的漢族民俗活動。作為該縣東峪溝九天圣母廟一年一度的盛大廟會“大賽會”上的主要社火之一。四景車定型于明代,車高13米,通體用彩色絲綢扎制,由車棚、盆、車樓、桅桿組成,車前套有兩頭梢牛。“四景”并非車身有四處景觀,而是指車內巧妙的設計和獨特的工藝。四景車產生與當地的九天圣母廟廟會頗有淵源。九天圣母廟位于平順縣城西北社鄉(xiāng)東部的東河村,屬宋代建筑,距今已904年,是國家級重點文物……[詳細] |
![]() | 曲沃碗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曲沃縣一帶的漢族傳統(tǒng)戲劇,屬于皮影戲腔調,因其主要特色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又因其領奏樂器月琴舊稱“阮咸”,故也被稱為“阮兒腔”。一說叫“灣兒腔”,以產生流行于黃河灣處而稱謂。2006年,曲沃碗碗腔成功申報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碗碗腔原是陜西東部華陰、大荔一帶皮影戲的唱腔。舊稱“時腔”,老藝人認為曲沃碗碗腔……[詳細] |
![]() | 澤州秧歌是一種流行于晉城市全境的漢族戲曲劇種。因境內古稱澤州而得名。又因發(fā)源于高平東部,也稱高平秧歌,陵川人稱州腔秧歌,此外還有干板秧歌等稱呼。澤州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間,嘉慶年間搬上舞臺,到咸豐年間達到極盛。20世紀初,高平、晉城、陵川、陽城、沁水的澤州秧歌自樂班,曾達數十個。澤州秧歌也叫“高平秧歌”或“州五秧歌”。山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于晉東南地區(qū)高平、晉城、陽城、陵川、沁水一帶,清末已……[詳細] |
![]() | 神池道情是一種主要流行在山西省境內的晉西北和雁北地區(qū)一帶的漢族戲曲劇種,同時還傳播到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巴彥淖爾盟、土默川、陜西的府谷、神木等地。神池道情,以神池縣為基地而取名。這一種漢族民間藝術的瑰寶,有著豐富多彩的曲牌及內涵,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素有“七彎八轉”之稱。神池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東沿,是通往陜西、內蒙的必經之地,歷史文化悠久。神池道情,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地區(qū)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地……[詳細] |
![]() | 上黨二簧,又稱上黨皮簧,當地稱其為“土二簧”,為西皮與二簧之合稱。它是一個集南北獨具藝術特色的地方劇種。從發(fā)現的清乾隆中前期的舞臺題壁可知,它產生傳世已有二百多年。上黨二簧的唱腔,分西皮、二簧兩大種類,包括反二簧在內,總稱皮簧,屬板腔體。西皮有原板、西皮二板(分慢、中、快)、散板、搖板;二簧有正二簧、反二簧、原板、二板。西皮聲腔高亢圓潤具有北方劇種聲腔之藝術特色,易于抒發(fā)感情,多被生、旦兩行采用![詳細] |
![]() |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漢族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竹龍又替水龍船,斗巧爭奇色色鮮,笑煞城東王老爺,聽人齊唱落離蓮。”詩里的“落離蓮”即“蓮花落”。新干“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其實“蓮花落”自古就在全國流傳,北方的“二人傳”就是從“蓮花落”演變過來的。新干“蓮花落”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敘事性“蓮花落”的職業(yè)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此外……[詳細] |